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 39卷 06期
刊出日期:2008-12-28

论文
   
论文
1 赖志凌  张宁
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市场经济
   现代化的发展是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是社会要素充分资源化而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实现这一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关涉到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即发育个体与社会,建构社会公共领域,使之与国家间形成相对独立关系。实际上,市场经济与构建公共领域具有共生互动的性质。它既以个体、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的确立为条件,同时又是发育个体与社会,构建现代政治公共领域的平台。
2008 Vol. 39 (06): 1-6+12 [摘要] ( 657 ) [HTML KB] [PDF 0KB] ( 54 )
7 吴晓敏 胡启南
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的思考
        干部考察工作是选好用好干部的重要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在干部考察任用方面都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和对策,但干部考察工作无论是在民主推荐、个别谈话、还是在考察内容、方法、程序、时间、过程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四管齐下:创新民主推荐制度,促使考察关口前移;创新民主考察方式,严格把握考察关口;创新民主考察机制,严格保证考察结果;创新监督制约机制,严厉杜绝不正之风。
2008 Vol. 39 (06): 7-12 [摘要] ( 483 ) [HTML KB] [PDF 0KB] ( 40 )
13 李芳凡  廖成丽
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选择——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行性因素有:经济条件、非经济条件、时间差、迫切性;从发达国家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时机选择的历史经验,我国可以借鉴的有:建立多层次、渐进式的覆盖方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保法律体系;抓住时机、未雨绸缪,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的建立;加大中央财政用于社保的支出比重。
2008 Vol. 39 (06): 13-17 [摘要] ( 571 ) [HTML KB] [PDF 0KB] ( 44 )
18 王能昌  袁心乐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内涵与建设路径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时期的主导行政范式。服务型政府首先是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政府理念,是公民本位和公民意志在社会管理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旨在重塑公共行政价值观,解决当下行政人员价值观失范的问题。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观念的植入和外在制度的保障。用价值分析方法对服务型政府理念及建构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彻底转变政府的官本位意识、官僚主义作风等传统行政价值观,使上层建筑和法律制度的设置规范化、伦理化,最终从根本上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解决政府权力异化问题。   
2008 Vol. 39 (06): 18-24 [摘要] ( 603 ) [HTML KB] [PDF 0KB] ( 44 )
25 舒小庆
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兼论我国诚信政府建设
    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是维系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通常地,可以把政府行为的法治程度、政府政策的规范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政府官员的道德感和廉洁程度、政府工作的公开程度作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指标。当前,我国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法治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引导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提升政府绩效等方面入手提升政府公信力。
2008 Vol. 39 (06): 25-29+35 [摘要] ( 683 ) [HTML KB] [PDF 0KB] ( 60 )
30 徐福来  刘绛华  李雪
康德实践法则的特点及其所涉之困难
   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粹在于其实践法则学说。他希望通过根源于本体界的纯粹理性来制定绝对的、普遍的、纯粹形式性的道德法则,以给人们的行为以绝对的道德价值的指导。但是,康德的实践法则学说存在着内在困难,应该在公共伦理学的领域加以应用和发展。
2008 Vol. 39 (06): 30-35 [摘要] ( 550 ) [HTML KB] [PDF 0KB] ( 50 )
36 杨伟涛
康德定言命令的道德变革与实践困境
 康德以纯粹理性形而上学为基础,强调善良意志和定言命令的实践理性价值。以"定言命令"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排斥伦理学经验论,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西方伦理学引起了重大的道德哲学方向性转变。然而,"定言命令"具有形式化和僵化的普遍化特征,存在严重的形而上矛盾和现实困境,受到黑格尔等人的伦理学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超越。
2008 Vol. 39 (06): 36-40 [摘要] ( 816 ) [HTML KB] [PDF 0KB] ( 52 )
41 黄金华
论哲学范畴之“风险”
     当下风险研究缺憾有三,冀纵横发展,需哲学思维引领。在哲学上,"风险"指的是主体活动带来的,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可能的、不确定的负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多样性、对立性、规律性、普遍性等特点。哲学范畴之"风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矛盾观、实践观、群众观和主体与客体、前进性与曲折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辩证关系原理,提供了"树立风险意识"、"从未来思考现在"两个新的方法论。
2008 Vol. 39 (06): 41-45 [摘要] ( 655 ) [HTML KB] [PDF 0KB] ( 55 )
46 尹星凡  黄承烈  孙增霖
读书的境界
   文明时代的文明人不能不读书,从读书与做人、阅读与理解、文本与意义、读书与境界几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读书的境界及其涵义。书是有生命和思想的,读书就是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复制作者的什么"原意",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想重建的过程;读书的高境界就在于,要有自己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2008 Vol. 39 (06): 46-49 [摘要] ( 671 ) [HTML KB] [PDF 0KB] ( 55 )
50  戴志敏  黄春梅  彭继增
基于金融生态理论的江西金融经济协调分析
        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金融服务业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金融生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仿生理论用于对金融体系进行分析是个全新的视角,"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构建可以使金融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对于在中部崛起中金融服务业需要起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后发优势的江西省,应用相关"金融生态理论"可以较全面地分析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贡献,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8 Vol. 39 (06): 50-54+112 [摘要] ( 471 ) [HTML KB] [PDF 0KB] ( 57 )
55 熊晓娥
现代交通建设的生态经济补偿探析
    交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发达的现代公路、铁路网络。然而,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或多或少破坏了生态系统,产生许多生态、自然、社会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交通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确定对生物栖息地丧失、功能降低、水文影响及沿线居民等的经济补偿方式和补偿数额,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8 Vol. 39 (06): 55-59 [摘要] ( 470 ) [HTML KB] [PDF 0KB] ( 40 )
60 周爱华  王艳
流通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我国城乡之间在流通体系建设、物流设施、商业网点及业态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流通滞后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流通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即是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启动点,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考虑城乡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贸流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8 Vol. 39 (06): 60-64 [摘要] ( 446 ) [HTML KB] [PDF 0KB] ( 46 )
65 魏盛礼  张小萍
论不当得利要件的重构——兼评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竞合
   由于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欠缺清晰化,在理论上导致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违约得利之债难以区分,并使得不当得利之债的请求权和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侵权之债的请求权产生竞合,也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滥用,或是由于适用结果将违反法律最基本的公平正义而不敢适用。因此,应该从不当得利制度的物权变动理论基础视角分别对给付型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物权变动原因进行分析,重新构建其构成要件。
2008 Vol. 39 (06): 65-71 [摘要] ( 588 ) [HTML KB] [PDF 0KB] ( 42 )
72 陈美玲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构建——以刑事人权主体均衡保障为理念
     我国刑事司法中较多重视被追诉人权利的保护,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缺乏应有关注。为此,应引入刑事人权主体均衡保障之理念,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矫正被害人与被追诉人权利的失衡,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008 Vol. 39 (06): 72-75 [摘要] ( 453 ) [HTML KB] [PDF 0KB] ( 44 )
76 刘冬京   周胜明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立法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尊重和保护,是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两大价值平衡追求的结果,也是对当事人诉权及法院审判权行使的制约与平衡。但是现行立法仍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和亟待完善之处,实践中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亦呈现随意性和虚无性。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充分发挥程序转换制度的功能与效用,需要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条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行使的时间、方式和效力,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具体程序,规范法院依职权转换制度、法院对程序转换审查的方式及其处理。
2008 Vol. 39 (06): 76-81 [摘要] ( 615 ) [HTML KB] [PDF 0KB] ( 62 )
82 曾祥生  张丰芹
论环境侵权的排除危害责任
 排除危害是环境侵权中一种积极预防性的救济措施。环境侵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加上我国现实环境不乐观及法律规定欠完善,排除危害责任在实践中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该引入利益衡量原则、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2008 Vol. 39 (06): 82-85 [摘要] ( 570 ) [HTML KB] [PDF 0KB] ( 51 )
86 刘勉  李丽君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对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2008 Vol. 39 (06): 86-91 [摘要] ( 636 ) [HTML KB] [PDF 0KB] ( 36 )
92 韩国良
论谢灵运山水审美的发生机制——兼论当下学界对谢诗“玄言尾巴”解读的失据
     魏晋玄学与魏晋山水审美的联姻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的,具体到谢灵运来讲,他的山水审美则主要是从把山水之爱当作人的本能需求的角度切入的。由于把人的山水之爱归结为人的生命本性对自然美本身的本能追寻,而并不像有的士人那样,只将山水视为某种哲理或某种生命境界的展现,如此就使谢灵运的山水审美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一改对景物静观默照式的悟赏,而为兴味盎然,近似疯狂的遨游;二是在山水诗创作中对山水美本身有了更多的关注。谢灵运山水审美机制的改变与魏晋玄学对人性至善的积极肯定密切相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他的诗歌总有一个玄言尾巴,主要是由于对于他的山水审美切入方式发生误读造成的。
2008 Vol. 39 (06): 92-97 [摘要] ( 699 ) [HTML KB] [PDF 0KB] ( 53 )
98 万伟成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论外衣,却汲取并深化了古代诗论的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多方面的内在精神。正确评价诗谶对批评地接受传统诗学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2008 Vol. 39 (06): 98-103 [摘要] ( 435 ) [HTML KB] [PDF 0KB] ( 54 )
104 郑苏淮  秦红梅
花影随月乾坤数——亚审美化思潮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论依据
     亚审美化思潮对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导致人们理解作品与作品的"原有"价值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差异、分歧、矛盾和背离。其实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价值或意义,文学作品的价值其实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解读中所获得的。解释学在进行"文本"解释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时间间距、语言间距,这正是产生解读新义的理论依据。包涵亚审美化的解读在内,都是对文学作品整体意义的丰富和发展。
2008 Vol. 39 (06): 104-107 [摘要] ( 681 ) [HTML KB] [PDF 0KB] ( 52 )
108 朱斌  魏江虹
对当代文艺中“崇高”的反思:失落与重建
      崇高在艺术领域中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崇高遭受了被冷落的境遇。崇高的实质是人的心灵超越,它既是人性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人性走向最终的自由与完善的必需元素,是人永远不可缺少的精神一维。当代艺术应该走出"躲避崇高"和"虚"与"伪"崇高的误区,重塑当代的崇高美,使崇高的精神深入人心,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2008 Vol. 39 (06): 108-112 [摘要] ( 626 ) [HTML KB] [PDF 0KB] ( 48 )
113 方克平  熊焕平
隐微理论与作者意图批评理论
  列奥.施特劳斯的"隐微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作者意图批评理论,因而似乎为后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然而,因其本身的哲学立场,它对作者意图论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作者意图的问题及读者全知视角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所助益,反而必须以牺牲该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为代价。其实,隐微理论对文学技巧的特殊解释亦使作者意图趋于消解。据此可知作者意图论不能因隐微理论的介入而前进一步,它所面临的理论难题仍然悬而未决。
2008 Vol. 39 (06): 113-118 [摘要] ( 667 ) [HTML KB] [PDF 0KB] ( 63 )
119 江玉琴
论斯图亚特·霍尔的认同性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认同性的研究秉承一贯的文化政治批评策略,提出认同是差异性中的同一,认同性是历史变化的,是一种认同政治。通过对认同性概念的梳理,霍尔还结合英国社会中出现的种族主义,提出了新种族性的观点,并指出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是历史文化的认同,也是自我的一种想像性回归。
2008 Vol. 39 (06): 119-124 [摘要] ( 733 ) [HTML KB] [PDF 0KB] ( 72 )
125 雷敏  胡妮
论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性
 在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中,美国黑人历史文化、非洲宗教和精神传统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关于名称的隐喻和飞翔的意象,传达出黑人奴隶在饱受白人奴役的残酷历史和现实中对自我身份认定和自由生活的渴望,从而表现出黑人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弘扬黑人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8 Vol. 39 (06): 125-128 [摘要] ( 676 ) [HTML KB] [PDF 0KB] ( 45 )
129 吴晓龙
《金瓶梅词话》“栈”考释
《金瓶梅词话》是以《水浒传》武氏兄弟的故事作为入话的,《金瓶梅》自传世以来诸版本系统和今日经整理的各种校注本多把《水浒传》的"栈"改为"赚",此处的"赚"实应为"栈",之所以产生错误,是因为不明了它乃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风俗有关。其本义为古代的一种采用圈养方法、通过加大饲料用量及营养成分并减少动物活动时间来催肥肉用禽畜的技术,这在古代的正史、野记、农书、前人诗文和笔记都可以找到大量证据。
2008 Vol. 39 (06): 129-132 [摘要] ( 577 ) [HTML KB] [PDF 0KB] ( 39 )
133 潘清华  吴可
论知识表征中建构与习得理论之演绎
    建构与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实,这两大理论既有共融性,也有差异性,经研究发现,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为大脑所接纳的路径更为合理和贴切。然而,这两大理论并没有截然的断切面,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即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
2008 Vol. 39 (06): 133-136 [摘要] ( 567 ) [HTML KB] [PDF 0KB] ( 48 )
137 陈文博
略论修辞艺术寓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言语交际的得体性。现代修辞学理论重视研究语言材料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的使用规律,追求最佳交际效果,其思想可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2008 Vol. 39 (06): 137-141 [摘要] ( 574 ) [HTML KB] [PDF 0KB] ( 57 )
143 陈志强  袁慧晶
“视频直播”:省级党报及其所属网站互动的新模式——以《江西日报》与大江网为例
    报网互动,是报纸在网络时代转型的关键一步,预示着报纸顺应了"媒介融合"这一新闻传播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党报实施的报网互动策略,因其独特的资源和影响力而呈现特殊的形态。"视频直播"是省级党报与其所属网站互动的基本形态,这种模式在传播方式、时效性、资源界限等方面都拓展和延伸了省级党报的开放性与影响力,在共享信息、整合受众和促进媒介间的融合等层面上提升了省级党报的传播效果。
2008 Vol. 39 (06): 143-146+161 [摘要] ( 523 ) [HTML KB] [PDF 0KB] ( 42 )
147 宋三平
“革命史范式”和“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路径的思考
    对新闻史研究范式尤其是对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史范式"的影响和评价的检讨,是近年来新闻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革命史范式"源于特殊时代,因此对它的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场景来进行;新闻事业"本体"的纷繁复杂以及对"本体论"解读的莫衷一是,"本体论范式"也难于自圆其说。通过对两个范式的考量发现:构建一个范式来研究新闻史的做法,不符合新闻事业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在还原历史场景的基础上,以探求历史事实之真和总结新闻史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圭臬。 
2008 Vol. 39 (06): 147-151 [摘要] ( 621 ) [HTML KB] [PDF 0KB] ( 49 )
152 许亚荃 朱颖
中国犯罪新闻报道的历史扫描和发展现状
       犯罪新闻报道一向是媒体和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报道类别。它更因与社会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法制建设的密切关联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春秋时期大臣谋反的罪行记录为发端,沿革历史的推延,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在报道范围和报道深度上不断地在拓展与加深,逐渐地呈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犯罪新闻报道的发展态势更趋迅猛,其形式上日益多样且完善,并呈现出了许多新时期的新特点。
2008 Vol. 39 (06): 152-156 [摘要] ( 651 ) [HTML KB] [PDF 0KB] ( 53 )
157 高文成  梅德明
象似性与主观化:英语存在句的“数”范畴观
      英语存在句的"数"契合现象是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相结合的认知表征,反映了额外语符代表数量多和空间象征标志[-s]在复合结构[V+NP]中对立统一的认知经验,即在一个地点框架中占据空间和剩余空间的不对称;而"数"的嬗变是概念化者在物理空间域和品质空间域两个认知域上进行不同视角选择的结果,表达了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其实质上是语言的象似性和主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象似性与主观化的不对称正是语言活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数"范畴上,还表现在时、体等其他范畴上。以小见大,除为"数"范畴研究提供新的个案理论依据外,对"数"范畴的认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2008 Vol. 39 (06): 157-161 [摘要] ( 622 ) [HTML KB] [PDF 0KB] ( 57 )
163 彭雪华
情绪隐喻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在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情绪隐喻生成于身体本能反应、空间概念映射、物性特征迁移、社会文化四条途径。身体本能禀赋先天遗传特征,是情绪隐喻的第一来源。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域源于人类的空间思维定势。物性迁移隐喻取象自事物与心灵之间相似性的隐性概念结构。另外,不同的文化形态衍生不同的情绪概念。
2008 Vol. 39 (06): 163-165 [摘要] ( 722 ) [HTML KB] [PDF 0KB] ( 60 )
166 苏叶兰
Antithesis的修辞效应探析
     Antithesis(对照)对文章的写作与欣赏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修辞格可以从音位、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篇等层面进行对比语言学分析,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的含义以及antithesis在中西宗教、政治、社会和教育等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8 Vol. 39 (06): 166-169 [摘要] ( 1004 ) [HTML KB] [PDF 0KB] ( 53 )
170 周蕾  刘洁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等值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是如何突破文化障碍从而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语用等值翻译即译者力求译文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既要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的翻译,也要注重对"言外之力"的理解与传达。习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精华。因此,在习语翻译中,尽力促使译语与源语的语用等值显得尤为重要。
2008 Vol. 39 (06): 170-172 [摘要] ( 710 ) [HTML KB] [PDF 0KB] ( 62 )
173 卢忠萍  郜影
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新加坡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奇迹。这与其学校持续有效地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植根东方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明,广纳东西文化精华;挖掘家庭教育潜能,凝聚社会力量,构筑全民教育网络;依靠法制法规约束,强调道德活动,彰显德法兼施威力"等特征。分析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对创新与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8 Vol. 39 (06): 173-177 [摘要] ( 823 ) [HTML KB] [PDF 0KB] ( 47 )
178 徐迪祥
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大学公共性价值重建
       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要优先构建和谐社会结构,而大学以其公共性位于构建和谐社会结构的上位。重建大学公共性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上位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其公共性价值存在外部和内部环境缺陷。大学要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上位结构的责任,就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立法、内部管理体制和大学精神等方面入手重建大学公共性价值。
2008 Vol. 39 (06): 178-181 [摘要] ( 575 ) [HTML KB] [PDF 0KB] ( 43 )
182 徐欣毅
基于公共品市场的高校收费效用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制定高校学费标准应根据能力支付原则、利益获得原则。依据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运用效用函数分析可知,高校收费对高等教育公平性影响显著。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盲目扩建,杜绝攀比行为,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2008 Vol. 39 (06): 182-185 [摘要] ( 518 ) [HTML KB] [PDF 0KB] ( 61 )
186 廖晓明  李茂荣
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若干问题探讨——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9月6-9日,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南昌大学召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东亚经济国际学会和中国南昌大学共同举办,研讨会由南昌大学副校长谢明勇教授主持,中共南昌大学党委书记郑克强教授、日本东亚经济国际学会会长原口俊道教授分别代表南昌大学和东亚经济国际学会向大会致辞。来自东亚经济国际学会、东亚地区高校以及东亚经济界共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70多篇。会议就东亚经济管理、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一关于东亚经济管理与社会保障综合问题研讨会首先由参加会议的5位知名学者作了东亚经济管理与社会
2008 Vol. 39 (06): 186-188 [摘要] ( 667 ) [HTML KB] [PDF 0KB] ( 63 )
189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8年总目录
2008 Vol. 39 (06): 189-190 [摘要] ( 638 ) [HTML KB] [PDF 0KB] ( 32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