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 48卷 05期
刊出日期:2017-10-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卞桂平
伦理正义:公共精神培育的中国进路
培育公共精神、凝练核心价值已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共识,相应的伦理诉求多趋向于制度、秩序或规范重建,而制度、秩序与规范的有效性必须以执行者的道德正义为前提,"人—制度"的逻辑悖论又极易催生伦理正义诉求的价值陷阱。难题破解必须诉求于伦理生活中自由而自觉的道德主体,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因知行合一的独特气质构成当前中国社会正义生成的伦理引擎,成为人民大众主体意识觉醒的"起搏器"。其发生与发展依赖伦理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一是以公共事件为契机的公共精神教育;二是政府主导的伦理正义体系。其中,先进群体是前提,公共事件是媒介,政府主导的价值体系是保证。
2017 Vol. 48 (05): 1- [摘要] ( 87 ) [HTML 1KB] [PDF 0KB] ( 266 )
9 冯丕红李建华
友善的内涵及传统友善的现代转化
尊重人,发自内心关爱人,应人之需付诸善行,举手投足合乎人们普遍性道德期待,此即友善。传统友善是伦理之德,主要处理"兄弟"伦理关系,以"等差之爱"伦理关系中被定位为"友"的特定个体为对象。现代友善是道德之德,是对异质性个体的普遍性道德要求,主要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依循工具理性和规则理性,注重对外在规范的恪守。传统友善的现代转化即是由伦理之德转变为道德之德。就当下而言,不论对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友善,且要发自内心情感。具体言之,在熟人圈内,传统友善依旧适用,但对陌生人则需个体培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移情能力。另外,基于公正原则,对熟人与陌生人的友善在程度上应有所差异。
2017 Vol. 48 (05): 9- [摘要] ( 140 ) [HTML 1KB] [PDF 0KB] ( 252 )
16 田华张钰培
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于文化话语权视域的考察
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是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亦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2017 Vol. 48 (05): 16- [摘要] ( 55 ) [HTML 1KB] [PDF 0KB] ( 223 )
22 胡永新杨清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研究——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隐性教育原理,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使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方式。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述涵盖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教育资源:以"文"化之,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启发和鼓舞青年群体;以"心"化之,注重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以"景"化之,号召社会和高校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场景设置"来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以"情"化之,通过表彰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来强调家风建设对青年的重要影响。通过以上四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可以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最终促进青年的自我教育实现。
2017 Vol. 48 (05): 22-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213 )
27 徐斌彭猛奇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以推进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切实推行代表竞选机制,完善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适度推进代表专职化,强化代表的职权。
2017 Vol. 48 (05): 27- [摘要] ( 85 ) [HTML 1KB] [PDF 0KB] ( 237 )
32 何筠周叶韵
养老机构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PPP模式虽然被看作是解决养老机构效率低下和缺乏活力的有效改革工具,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项目的成功率却不高。养老机构PPP项目的三个关键成功因素为:政府部门的承诺和担保、符合公众的利益并得到社会支持、足够的融资和可利用的金融市场。政府部门应提高对老龄化的重视,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提高自身信誉;加强项目质量监管,满足公众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充足的资金。
2017 Vol. 48 (05): 32-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0KB] ( 212 )
40 律璞林乐昌
“太虚”本体视域下张载天人贯通论新探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和万物的本体,也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理论,认为太虚和气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太虚即气"不能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而要理解为太虚包含气。张载提出天人贯通有两个途径:太虚→气→万物(人);太虚→心(性)→人。张载不仅从客观方面,即物性方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更从道德价值层面,也即人的精神层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由此,天与人真正实现了合一。
2017 Vol. 48 (05): 40- [摘要] ( 65 ) [HTML 1KB] [PDF 0KB] ( 220 )
46 朱清华
儒家与基督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由于语言文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塑造了儒家与基督教思维模式的风格差异。儒家表现的是独具特色的具象会意和直觉体悟的思维特点,基督教彰显的是抽象思辨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儒家的具象直觉和基督教的抽象分析在思维基点上体现为主体自身和客观逻辑精神之别,思维原则上呈现为整体与个体之异。但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亦存有相互交织的共性,只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017 Vol. 48 (05): 46- [摘要] ( 95 ) [HTML 1KB] [PDF 0KB] ( 241 )
52 周欣
“五经博士”周冕对濂溪学发展的影响
自明景泰七年始,濂溪后裔周冕赐被封为"五经博士",朝廷实行了世袭授职、修葺祠宇等系列优抚政策,成为濂溪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周冕通过祭祀来扩大和深化理学的传统,修纂《濂溪遗芳集》,建构以濂溪学为中心的后学图谱,不断传播着濂溪学说及故里风物,引发后世文人学者竞先修史编志、刻石题咏。这适应了理学到心学的学术文化转向,将濂溪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17 Vol. 48 (05): 52-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0KB] ( 202 )
58 余行飞
论庭前会议的程序性效力
庭前会议的程序性效力包括庭前会议自身的效力和庭前会议的诉讼性程序效力。庭前会议自身的程序性效力是指庭前会议本身在诉讼法或者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以及庭前会议与庭审程序之间的关系和庭前会议所形成的决议或者笔录对庭前会议参与各方的法律约束力。确定庭前会议的法律约束力,是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的有效途径。庭前会议的效力应当通过笔录形式予以确认,经过笔录所确认的诉讼活动和诉讼行为对诉讼过程中各方参与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庭前会议是庭审准备程序的一部分,不具有程序开启和阻断功能,是某些案件的必经程序。庭前会议对庭审程序类型具有一定的决定力,对庭审程序具有繁简过滤的功能,对庭审程序具有补充性。
2017 Vol. 48 (05): 58-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0KB] ( 217 )
65 蔡晓东
法国作者权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法国规定作者权属于著作权保护,作者权保护独立于民法的人格权,合同法和侵权法保护。法国著作权二元论认为,作者一般只能是自然人,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是两种不同、相互独立的权利,对作者经济权利的限制不能同样适用于限制作者精神权利,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的期限不同。一般来说,作者经济权利是有期限的,可以转让给他人,而作者精神权利保护的是作品中的人格利益,独立于作者声誉,作者精神权利理论上则无期限,不能转让给他人。
2017 Vol. 48 (05): 65-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235 )
74 向达
《黄帝四经》“法主德辅”的治道精神及其意义
《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奠基之作,它提倡"道生法",在治道上将"法治"和"德治"融合起来,提炼出"法主德辅"的治道精神。《黄帝四经》"法主德辅"的治道精神是理性的化身,终结了先秦的"礼法之争",实现了治道的制衡。《黄帝四经》"法主德辅"的治道精神对战国中后期中国治道精神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管子、慎子、荀子、韩非子等都在被影响之列。董子接续了荀子"德主法辅"的治道精神,并将这种治道精神转化成治道实践,成为中国封建时代主流的治道模式。但"德主法辅"只能适应封建的农业宗法社会,于现代的商业社会不契合。所以,大力挖掘《黄帝四经》"法主德辅"的治道精神,于当下法治中国构建"法主德辅"的治道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2017 Vol. 48 (05): 74-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0KB] ( 219 )
83 高旭
汉代黄老新“道治”的历史阐说——论《淮南子》著述意图、文本结构、思想体系及其政治理想
刘安及"淮南学派"对《淮南子》的思想著述,根本意图在于为"刘氏"立言,其中隐含着"王朝政治"与"王国政治"的双重立场,因此实际上表现为为"刘氏"天下立言与为"刘氏"王国立言的复杂意涵。基于此,刘安对《淮南子》展开以"道治"为核心理念与视野的文本结构规设,并将汉代黄老治国方略推向贯通天人古今、心身国同治的内圣外王新道学,为西汉王朝的现实发展构建出一种具有总体性指导意义的黄老新"道治"思想体系。在《淮南子》文本结构的谨严安排中,刘安还表达出追求"道治良序"的深层的内在诉求,试图实现世俗性的政治秩序与超越性的心身秩序的交互融契,促使西汉统治者获得更为良好的政治主体发展状态,进而推动西汉王朝走向长治久安。
2017 Vol. 48 (05): 83- [摘要] ( 67 ) [HTML 1KB] [PDF 0KB] ( 191 )
92 陈东有姜涛
从档案看清朝中晚期江西宗族社会的嬗变——以吉安府龙泉县为例
清朝嘉庆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江西宗族社会状况趋于复杂。一方面,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宗族,宗族给族人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主观上维护着宗族宗法并以法律的形式使其确定下来,地方宗族对国家而言还在赋税收缴和消弭革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传统礼法对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利益让位。一方面,对资源的争夺已经不局限于宗族与宗族之间,宗族内部各核心家庭也在相互争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衰落导致教化能力下降,使得礼在利面前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这虽然不会立即改变社会秩序,但却为之埋下了动荡的隐患。
2017 Vol. 48 (05): 92- [摘要] ( 85 ) [HTML 1KB] [PDF 0KB] ( 250 )
102 朱鸿军周逵
伪中立性:资讯聚合平台把关机制与社会责任的考察
惯常认为,网络技术服务商是技术中立者,不应承担诸多约束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聚合生产和智能分发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聚合平台最主要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这种"以技术为主导"的方式给传统"以人为主导"的把关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把关中的"中立性"成为这类平台逃避媒体社会责任的通用理由,由此也带来了诸多传播乱象。内容不知情的非完全真实性、商业算法的倾向性以及技术运用的伦理责任都表明了此类平台的伪中立性,这提供了让其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和优化把关制度的合法基础。
2017 Vol. 48 (05): 102- [摘要] ( 65 ) [HTML 1KB] [PDF 0KB] ( 234 )
108 单波孙宇心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2017 Vol. 48 (05): 108- [摘要] ( 127 ) [HTML 1KB] [PDF 0KB] ( 226 )
117 李洪华任宗雷
革命救亡语境中的抉择与坚守——论19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大学叙事
19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交织着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动荡时期。革命救亡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主要书写了学院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中的抉择与担当,他们或走上街头,为民请命;或放下书本,投身抗战;或坚守岗位,弦歌不辍。与"五四"启蒙时期的大学叙事相比,革命救亡年代的大学叙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题材内容从表现自我内心转向注重社会行动,艺术风格从感伤抒情转向深沉悲凉。
2017 Vol. 48 (05): 117- [摘要] ( 84 ) [HTML 1KB] [PDF 0KB] ( 197 )
123 胡家翀黄献文
“十七年”电影中社会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国社会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百废待兴。新生政权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语境,遵循着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也影响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创作。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工作者而言,任何对过去社会记忆的生成和改写都是为了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广大民众对民族国家认同的目的。
2017 Vol. 48 (05): 123- [摘要] ( 36 ) [HTML 1KB] [PDF 0KB] ( 215 )
128 苏琴琴
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反现代诗意汇通——论叶维廉对庄子复元古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无论在开始追索与试探的"秩序的生长"的早期,还是后来致力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亲身实践中,身兼诗人、批评家于一身的叶维廉,在其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暗涌着追索人类元古诗性精神的心理诉求和精神旨归。这条暗涌的精神纽带使他与庄子美学发生了心灵上的感应,将关注点放在物我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策略上,并推展至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使其对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之"现代"具有了反现代的意涵,成为与20世纪欧美反现代文化思潮的汇通点。
2017 Vol. 48 (05): 128-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0KB] ( 215 )
135 张晓宁
从题序看宋人的词体观
北宋著名词人中,有的很擅长题序写作,有的却只是偶一为之,或从未涉足。这种对于题序态度的反差是宋代两种词人——音律家的词人和文学家的词人的分野,同时也是两种词体观的反映:视词为一种音乐形式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南宋这两种词人从表象上看都热衷于题序,但其题序特点所反映的深层的词体观则不同,重视题序的姜派词人其实是音律家词人与文学家词人的合体。
2017 Vol. 48 (05): 135-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211 )
141 叶晶璟
叶晶璟服装画作品选
2017 Vol. 48 (05): 141- [摘要] ( 38 ) [HTML 1KB] [PDF 0KB] ( 201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