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 41卷 03期
刊出日期:2010-06-28

论文
   
论文
1 詹世友
荣辱感的两个层次与行政人格的塑造
     荣辱感可分为外在层面的和内在层面的两种。前者可名之为"基于舆情的荣辱感",后者可名之为"道德性的荣辱感"。道德性的荣辱感以普遍的社会正义原则为根源,对于行政官员来说,公共职位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存在,其履行公共职责就是具体地实现社会正义,所以需要严格的法律约束、伦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来形成他们的行政道德的耻感意识,塑造他们的行政人格。
2010 Vol. 41 (03): 1-5 [摘要] ( 615 ) [HTML KB] [PDF 0KB] ( 52 )
6 郑晓江  罗伽禄
论罗汝芳的生命之学
   罗汝芳之学以求"道"为核心,以安顿生命为目的,所以他把学问的生命修成了生命的学问,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智慧,他通过"仁者寿"的观念而拥有了人生之方向与人间生活之准则。罗汝芳也因此成为了晚明儒家学者中的特异者,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巨擘。
2010 Vol. 41 (03): 6-11 [摘要] ( 518 ) [HTML KB] [PDF 0KB] ( 49 )
12 杨柳
庄子的三重理想人生境界
    以往论者大都没有注意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有层次之分,只是笼统地将庄子人生思想标注上某某主义了事。通过考察,可以知道,庄子的人生理想包含三重境界:游于方外、游于有间、游于心或艺。这三重人生理想境界基本上与绝对自由、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相对应,都因为合乎无为的精神而臻于道的境地,也即通过无为而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010 Vol. 41 (03): 12-17 [摘要] ( 719 ) [HTML KB] [PDF 0KB] ( 63 )
18 李凯  颜炳罡
庄子的自由观新探
     庄子有在大自然任性遨游的狂想,但由于利害之欲、是非之知、天命之限及仁义之梏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意志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庄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运用齐物之法,消解人们求富贵的嗜欲、争是非的执著,也使得天命给人设置的种种限制在齐物的心境中化解;他巧借游世之方,从各种束缚人的世俗规矩教条中脱身,庄子由是获得了玄想式的自由。在玄想式的自由中,人的身体虽拘于红尘之内,心灵却游于俗世之外,人在精神上享受着畅游自然的乐趣。
2010 Vol. 41 (03): 18-23 [摘要] ( 776 ) [HTML KB] [PDF 0KB] ( 46 )
24 唐元松
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宗教观的演进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宗教观有一个清晰的演进、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对宗教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指示,奠定了新中国宗教工作的基础,开创了新中国宗教工作的新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新中国初期党关于宗教工作的正确方针,构建解决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起到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与时俱进地推进了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政策的转型,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是马列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010 Vol. 41 (03): 24-28 [摘要] ( 719 ) [HTML KB] [PDF 0KB] ( 76 )
29 周霞
公共行政变革的现实路径
       在新时代条件下,当代中国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变革,必须在新的路径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修正或者转换其身负千年之久的前现代性的政治统治职能,充分利用和积极借鉴现代主义的公共管理职能模式与后现代主义的治理服务职能模式,生成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治理型政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构建,既表明中国政府公共行政实践在宏观层面的一种价值性规制,同时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改革潮流的内在价值指向的应和。
2010 Vol. 41 (03): 29-34 [摘要] ( 496 ) [HTML KB] [PDF 0KB] ( 62 )
35 庄德水  杨沂凤
OECD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及其启示
          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设计了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包括指导功能模块,其要素是行为规范价值和职业发展等;管理功能模块,其要素是管理机构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环境等;控制功能模块,其要素是法律框架和公众参与等。伦理工程是一个综合体系,形成了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的合力。科学借鉴OECD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我们拓展防止利益冲突的工作视野。
2010 Vol. 41 (03): 35-40 [摘要] ( 639 ) [HTML KB] [PDF 0KB] ( 42 )
41 任文松  王晓
苏维埃检察权基本理论之探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及苏联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苏维埃检察权追求的目标是实现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统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议行合一"的宪政体制,决定了苏维埃政权需要建立专门的检察机关以保障国家的法律得到统一和正确实施;权力制约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苏维埃检察权的核心作用在于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进而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和滥用。
2010 Vol. 41 (03): 41-44 [摘要] ( 614 ) [HTML KB] [PDF 0KB] ( 56 )
45 刘影春  李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探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2010 Vol. 41 (03): 45-48 [摘要] ( 547 ) [HTML KB] [PDF 0KB] ( 19 )
49 魏盛礼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责任承担的逻辑应对关系——兼评《侵权责任法》关于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的规定
      长期以来,在有关民事责任承担的理论中,民事行为能力决定民事责任能力这种错误的学说处于支配性地位,并以此指导我国的民事立法,导致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关于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的规定存在严重的缺陷。民事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无关。相反,民事权利能力才是民事责任能力的源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责任的承担资格存在必然的逻辑应对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合理的被监护人侵权责任制度。
2010 Vol. 41 (03): 49-53 [摘要] ( 562 ) [HTML KB] [PDF 0KB] ( 62 )
54 姜敏
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必要性研究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德日刑法中的重要理论,关注了人性脆弱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刑法应该高度关注、引进这一理论,从而使我国的刑事司法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大陆法系一般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在有责性中进行考虑,我国的犯罪构成和大陆法系不同,引进之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论证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期待可能性不是刑事责任能力要素,也不是罪过的内容和评价要素,而是主观方面且和罪过独立的要素,从而在期待可能性没有之时阻却犯罪和责任。
2010 Vol. 41 (03): 54-59 [摘要] ( 539 ) [HTML KB] [PDF 0KB] ( 48 )
60 宋迎东
体育经济立法的价值取向冲突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的法律法规众多,但还不完备。体育经济立法的价值取向除体现立法中一般的公平、秩序、民主、自由等观念外,还应体现效益第一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市场化的理念。体育经济立法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体育经济发展与稳定体育秩序、体育经济效益与体育公平竞争以及"人的体育经济"与"体育经济的人"的价值取向冲突。解决以上冲突要贯彻均衡原则和优化原则,并从立法内部和立法外部两个方面构建整合机制。
2010 Vol. 41 (03): 60-63 [摘要] ( 455 ) [HTML KB] [PDF 0KB] ( 43 )
64 韩艺 张军
我国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隐性原因透析——兼论国家税务总局对原因的解释
      近年来,围绕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争论,学界、税务部门、普通民众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在税收超常增长的原因上,国家税务总局的官方解释有其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但远非全面,忽略了重要的深层次隐性因素。事实上,1997-2007年的数据验证分析在总体支持国家税务总局给出的原因解释的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不合理的税收计划和税负加重是导致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主要隐性原因。
2010 Vol. 41 (03): 64-70+91 [摘要] ( 502 ) [HTML KB] [PDF 0KB] ( 60 )
71 张长森  杨振华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却较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地选择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10 Vol. 41 (03): 71-74 [摘要] ( 491 ) [HTML KB] [PDF 0KB] ( 60 )
75 周绍森  罗序斌
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是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促进中部地区农民长效增收,应大力提升人力资本,加快科技进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业创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业急需人才开发等"四大工程",构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网络服务等"四大体系"。
2010 Vol. 41 (03): 75-81 [摘要] ( 619 ) [HTML KB] [PDF 0KB] ( 48 )
82 夏德根
中国航天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利分析
   从数据上看,21世纪以来的世界航天专利整体上都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发展态势。中国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速度快,但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考虑到外层空间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于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一要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加强与世界航天技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合作,保持学科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二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制度安排,在继续保持技术创新和合理布局技术保护方式的前提下,加强专利的申请保护,将国家秘密、国防专利和普通专利等保护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情况下,以普通专利的形式把航天技术推向市场。
2010 Vol. 41 (03): 82-85 [摘要] ( 494 ) [HTML KB] [PDF 0KB] ( 43 )
86 罗惠兰
党内肃AB团“扩大化”之说新考
  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错误地开展了一场长达5年之久的肃AB团运动。历史已经证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根本不存在AB团,所谓"AB团是混入共产党内的庞大特务组织"一说纯系子虚乌有。因此,中央苏区自1930年5月开始至1935年春开展的党内肃AB团运动不是"扩大化"错误,而是百分之百的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否定。
2010 Vol. 41 (03): 86-91 [摘要] ( 932 ) [HTML KB] [PDF 0KB] ( 69 )
92 付琼
清代江西刻书家黄秩模年谱
      黄秩模是《逊敏堂丛书》和《国朝闺秀诗柳絮集》的编刻者。前者收子书不下百种,许多江西本土文献赖此以存,后者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以此二书的编刻为主线,对谱主的生平事迹作大致系年,并考证被学界所忽略的其生卒年问题,颇具意义。
2010 Vol. 41 (03): 92-97 [摘要] ( 474 ) [HTML KB] [PDF 0KB] ( 55 )
98 郭圣莉  邓丁
战后上海的保甲制度及其选举分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甲长选举。就上海来说,战后保甲制度及其选举既有与全国一致的地方,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一方面,战后保甲制度的基本架构在各城市间大体相类,既标明保甲是地方自治的基础,制定相应的保甲长民选制度,规定保民大会,授予相应的权力,又对其权力与职能范围加以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上海独特的历史及地域特征,它又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地域特征,这一特点是国家政权在基层建构中的一般逻辑及上海地域差异性中的利益原则在上海的反映。
2010 Vol. 41 (03): 98-104 [摘要] ( 504 ) [HTML KB] [PDF 0KB] ( 59 )
105 杨捷
美苏对德政策与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缘起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2010 Vol. 41 (03): 105-111 [摘要] ( 487 ) [HTML KB] [PDF 0KB] ( 51 )
112 王健  曹建中
新艺术运动与欧洲女装的现代形制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西方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次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服装设计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欧洲女装更是如此,可以说,发生了堪称"革命化"的巨变,尤其是在其精彩的形式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2010 Vol. 41 (03): 112-115 [摘要] ( 717 ) [HTML KB] [PDF 0KB] ( 50 )
116 黄凰
论和谐社会与歌曲艺术的双向性关系
   从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能考察到音乐与社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性关系。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歌曲由于其受众面的广泛而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健康向上的歌曲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美好的行动,使人们的关系和谐。而净化人的心灵、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优秀的歌曲作品。
2010 Vol. 41 (03): 116-119 [摘要] ( 799 ) [HTML KB] [PDF 0KB] ( 58 )
120 袁平  汪丽红
论赣东采茶戏的“草根”特色
      赣东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舞"、"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是从"草根"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小戏,题材内容上较多反映农村生活,关注草根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特征,语言的乡土气息浓郁,在创作和演唱上均显示了民间艺术适应性强的传统。
2010 Vol. 41 (03): 120-123 [摘要] ( 587 ) [HTML KB] [PDF 0KB] ( 47 )
124 云红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2010 Vol. 41 (03): 124-127 [摘要] ( 572 ) [HTML KB] [PDF 0KB] ( 57 )
128 曾莉
基于事件语义学的汉语双宾语句分析
   基于事件语义学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汉语双宾语句具有三个语义特征:第一,动词具有有界性;第二,动作有两个受影响者;第三,能够量化为两个事件。这三个特征也是汉语双宾语句成立的语义前提。
2010 Vol. 41 (03): 128-131 [摘要] ( 701 ) [HTML KB] [PDF 0KB] ( 47 )
132 周蕾  黄乙玲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重构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传达是诗歌翻译的关键。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语言、文化、意境等方面的重建过程。语言文化差异和译者的文学创造力构成影响翻译中意境传递与重构的主要因素。异化策略、模糊策略等运用在翻译实践中能有效地传递和重构原文的意象。 
2010 Vol. 41 (03): 132-135 [摘要] ( 634 ) [HTML KB] [PDF 0KB] ( 56 )
136 王凤兰
论译者主体间性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2010 Vol. 41 (03): 136-138 [摘要] ( 647 ) [HTML KB] [PDF 0KB] ( 60 )
139 程样国 王健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这是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0 Vol. 41 (03): 139-141+144 [摘要] ( 774 ) [HTML KB] [PDF 0KB] ( 60 )
142 韩迎春  赵国利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明确非智力因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过程的关系,从而将非智力因素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过程的有效完成。 
2010 Vol. 41 (03): 142-144 [摘要] ( 504 ) [HTML KB] [PDF 0KB] ( 57 )
145 胡伯项  贾凌昌
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发展和现实社会运转三种力量的互动之中孕育而生的。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始终不渝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要注意遵循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齐抓共管,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2010 Vol. 41 (03): 145-149 [摘要] ( 439 ) [HTML KB] [PDF 0KB] ( 45 )
150 黄平槐
论大学校园文化生命力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引领,必须以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为支撑。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效引领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为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外延界定、目标定位、总体着力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2010 Vol. 41 (03): 150-153 [摘要] ( 480 ) [HTML KB] [PDF 0KB] ( 51 )
154 周婷
认同理论视阈下校园文化内化的过程探析
    认同理论对我们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视角价值,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需求、社会认同需求和生存发展需求。以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化为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满意率为中心,要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大学生基本需求为主要功能,要有一个健全和谐的支撑网络。
2010 Vol. 41 (03): 154-156 [摘要] ( 481 ) [HTML KB] [PDF 0KB] ( 59 )
157 饶武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面对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多元时代,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于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环境塑造、活动话语、实践载体中,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追随者、行为示范者、主动践行者。 
2010 Vol. 41 (03): 157-160 [摘要] ( 538 ) [HTML KB] [PDF 0KB] ( 46 )
161
探究现代派文学的文化语境与文化精神——评李洪华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自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从形式批评的角度细读文本成为一种倾向,改变了以往仅仅关注作家、时代、思想等外部研究的格局,学术研究开始关注意象、隐喻、象征、文体、叙事等文学内部研究。9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理论与批评的影响,文学研究又拓展至文化研究,使文学研究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阈。李洪华的《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可以说是承续了90年代文化研究的思路,却形成了其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风格。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现代派文学的萌生与发展成为中国文学逐渐成熟走向世界的标志,新感觉派、现代诗派、九叶派等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以往对于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研究中,往往倾向于从艺术形式 
2010 Vol. 41 (03): 161- [摘要] ( 541 ) [HTML KB] [PDF 0KB] ( 11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