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 49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12-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5 于玉宏
习近平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
习近平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习近平对人民代表制度和人大工作的论述两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系统地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认识、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理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同时,习近平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论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和自信,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世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8 Vol. 49 (6): 5-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0KB] ( 204 )
13 王凤英
习近平关于“劝学”的重要论述及践行途径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习近平关于"劝学"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习近平关于"劝学"的重要论述内容,一是强调领导干部大兴学习之风,二是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习近平重视学习,提倡学习,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关乎人生的成长,关乎执政党的建设,关乎国家事业的兴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结合,将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践行习近平关于"劝学"重要论述的主要途径。
2018 Vol. 49 (6): 13- [摘要] ( 96 ) [HTML 1KB] [PDF 0KB] ( 198 )
20 辛文玉杨伟坤
成“和”之修:个人主体性的价值确证
在中国哲学视域下,道德人格的涵养需要主体之性发之于外,"中"作为衡量主体心性与行为的一贯标准,执"中"以显德,"德之和"是主体之心因道应物而呈现的本然之序。纯粹理念上的个人主体体现绝对价值的完满性,现实经验中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则不免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限制。一方面,个人主体性的完全实现体现其应然价值;另一方面,个人在现实情况下依据生存需要做出的判断、选择与决定,并非与主体性实现完全同一,甚至个人行为被异化为对立性存在,导致主体人格分裂进而陷入丧失本真自我的精神困境。秉承中国哲学致"中"成"和"之义理,人与万物各顺其性而正其命,使人己和解而物我无对,由"和"成其性,以此完成主体性的价值确证。
2018 Vol. 49 (6): 20-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0KB] ( 185 )
27 赵素锦
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辨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认同伦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凸显,辨识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内在逻辑,也就成为严肃迫切的学术任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的辨析关键点在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本质理解,它们构成认同伦理学的两大发展方向。伦理认同在生活世界中表现为主体对"伦"之共同体状态认同的"理"之自觉与确信,是建构主体归属感与家园感的存在根基;道德认同则偏重于个体自我的道德意向与道德行动、动机与效果、知与行、灵与肉等方面,将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视为全部。然而,在重视伦理道德认同分化方向的同时,也应看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复杂景象。只有正确把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辩证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认同伦理学中的地位和真谛。
2018 Vol. 49 (6): 27- [摘要] ( 295 ) [HTML 1KB] [PDF 0KB] ( 186 )
35 孙旭鹏赵文丹
庄子的精神转化:从“有待”到“无待”
庄子的"有待"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认识,世间的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牵制;"无待"则是追寻一种精神自由之境,心灵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与伤害。在"有待"与"无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联系,又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张力。庄子认为,正确地认识"有待"是实现精神自由之"无待"的前提,"无待"始终无法逃离"有待",以致"无待"状态更多地停留在一种理想层面,其中充满着太多的生命困顿。庄子对"有待"与"无待"关系的探索,对提升我们的生命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018 Vol. 49 (6): 35- [摘要] ( 118 ) [HTML 1KB] [PDF 0KB] ( 171 )
40 周萍
哈贝马斯的程序正义思想及其对罗尔斯的超越
哈贝马斯的程序正义与罗尔斯的程序正义有着不同的建构逻辑,是在其商谈伦理学的框架下进行论证的。哈贝马斯描绘了"理想的言语情境",并以之置换了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为程序正义构筑了理想的背景条件;哈贝马斯认为,对正义而言更重要的不是逻辑上的"证明",而是实践中的"应用",这种程序正义是在"理性对话"而非"道德推理"的过程中展开的;哈贝马斯通过"普遍化"的方式,即将"我想要"转变为"我们意欲",从而实现某种"持续的同意"。这种通过商谈达成的"共识",是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超越,这是程序正义的结果。
2018 Vol. 49 (6): 40-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0KB] ( 177 )
47 王秀华薛俊文
恩格斯国家本质理论:分歧、辨析与价值
恩格斯曾在多部文献论及国家多重职能,这也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与当今学术界对恩格斯国家本质理论的分歧与争议。其争论焦点主要体现为:阶级性与公共性孰为国家本质属性;恩格斯国家本质论是否为双重本质论。就此来说,把恩格斯国家阶级本质论错误地理解为公共本质论与双重本质论的观点显然是刻意回避了作者论述国家属性与国家职能的前提假设,同时也忽视了国家阶级性与公权权威性对国家职能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国家公共性只是附属于国家阶级性与工具职能的高级形式和必要条件,并不能替代或与国家阶级本质属性并列。恩格斯国家本质理论为我们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实质、认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职能与澄清当下国家治理理论误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8 Vol. 49 (6): 47- [摘要] ( 54 ) [HTML 1KB] [PDF 0KB] ( 201 )
55 刘晶陈世华
道器合一:民主党派网络参政议政创新研究
互联网是民主党派创新参政议政方式方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民主党派网络参政议政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契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是民主党派的重要使命,符合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理念。民主党派要提高网络参政议政素养,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质、培育公共精神、传播政治参与理念、提升网络专业素养。民主党派要增强网络调研能力,吸纳网络智慧,了解网络动态,听取网络民意,建立网络调研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民主党派要利用网络下情上达、精准参与,上情下达、答疑解惑,开展网络监督,接受网络监督,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网络参政议政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18 Vol. 49 (6): 55-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174 )
64 石聚航胡晓燕
刑法司法解释中并罚数罪的类型及其反思
刑法理论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认定数罪的依据并不合理,并且方法上缺乏实证性。以刑法司法解释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笼统地采取构成要件标准说会导致一行为构成数罪的不合理情况。现行刑法司法解释中并罚的数罪可分为一行为的并罚和数行为的并罚。前者主要存在走私罪、非法采矿罪和事故类犯罪中;后者包括同种数罪的并罚和异种数罪的并罚。司法解释关于并罚数罪的立场表明,刑事政策大量渗透刑法规范,导致并罚的数罪的标准缺乏统一性。基于刑法行为规制机能的考虑,应当注重规范评价不背离客观事实的刑法自然主义立场,取消并罚数罪中的特别规定,数行为侵犯同一法益时应当按照一罪处理,基于刑事政策考虑的数罪处理应当结合犯罪行为的具体构造区别判断。
2018 Vol. 49 (6): 64- [摘要] ( 66 ) [HTML 1KB] [PDF 0KB] ( 203 )
73 肖萍宋梦玲徐骥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研究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对于政府行政决策合法化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不乏适格主体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但它们之间的职责交叉重叠,缺乏明确分工,且实践中各类参与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本身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总结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在合法性审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契合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改革和相应配套制度的推行,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的选择可以尝试采取两步走:现阶段通过健全完善公职律师制度,明确由政府公职律师进行合法性审查;待条件成熟后,可设立专门的合法性审查委员会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2018 Vol. 49 (6): 73- [摘要] ( 59 ) [HTML 1KB] [PDF 0KB] ( 196 )
80 黄娅琴周婉滢
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的正当性基础与保护路径研究
1995年欧洲提出的被遗忘权所规范的是包含私人隐私的个人数据,但从侵害角度而言,并非只要数据控制人所传播的数据包含有私人隐私的内容就可主张被遗忘权,被遗忘权所针对的数据仅限于过时的、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以致对数据主体造成影响的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是在现代社会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等综合时代背景下的新兴权利,是数字空间个人尊严与公共利益的博弈,是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私密与公共自由的对垒。被遗忘权的提出体现了法律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个人自决的尊重以及个人发展的保障,因而具有正当性基础。我国立法上尚无被遗忘权,因而就保护路径而言有通过一般人格权保护和隐私权保护两种模式。一般人格权保护的思路不论是对于被遗忘权的确立还是对被侵害主体的人身权益的维护都是不利的。隐私权与被遗忘权在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通过隐私权间接保护的模式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
2018 Vol. 49 (6): 80- [摘要] ( 119 ) [HTML 1KB] [PDF 0KB] ( 176 )
89 程宇昌
清代民间庙会文化与地方社会发展建构——以鄱阳县张王庙会为例
在清代,庙会文化是民间神灵信仰与地方文化相互杂糅的产物,是窥探民间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鄱阳县张王庙会是古代鄱阳民间百姓的精神世界与信仰空间,张王庙会繁荣鄱阳县商贸文化与经济,表现出清代鄱阳民众原态生活与真实图景。以庙会文化为视域,探析鄱阳县张王庙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建构民间庙会文化与地方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恰好回应与实践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8 Vol. 49 (6): 89- [摘要] ( 64 ) [HTML 1KB] [PDF 0KB] ( 171 )
99 龚汝富龚湉晰
民国江西法律人成长的地域范本研究——以宜丰县为例
晚清民初中国法政教育与法律人才的勃兴承接了废除科举制后人才选拔的功利性成果,直接导致中华民国法律人充斥社会各界从而垄断权力话语的局面。在江西地方政治生态中,中华民国法律人甚至占据了更加突出的优势地位。以江西省宜丰县为地域范本,就中华民国法律人的地域圈子、专业事功、职业操守与人生归宿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概见中华民国法律人成长的基本轨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法律人作为旧法人员被清理改造而退出历史舞台。总结这一代法律人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全面了解和反思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得失。
2018 Vol. 49 (6): 99- [摘要] ( 97 ) [HTML 1KB] [PDF 0KB] ( 176 )
108 王妍汪正龙
作为事件的反讽——事件理论在文艺美学中的具体应用
事件理论在不同思想家理论体系中内涵不同,但总体而言,事件具有打破总体性结构的超越性和生产异质性的创造力,而这也是反讽所具有的特质。将反讽视为事件是一种创作与阅读的策略,反讽事件超越固定的意义结构,表现出意义的偶然性与不稳定性,并且在文本中强调对话,呼吁读者的参与创造,反讽事件也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干预性、浓厚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色彩。在一场反讽事件中,所有参与者既是反讽者,又是被反讽的对象,因为在事件的语用链条中,无人掌握独白式话语,使得参与者具有表达价值判断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由。
2018 Vol. 49 (6): 108-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0KB] ( 182 )
115 蔡瑜吴显友
艾兴多夫作品中的“忧郁”
"忧郁"与"哀伤"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前者内涵远比后者丰富。艾兴多夫作品中的乡愁、对远方的向往、陌生感以及无聊之感皆超越了哀伤的层面而上升至忧郁的层面。前两者更多地包含了对宗教意义上的精神领域的无限渴望;而陌生感也绝不仅仅是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面对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的环境及事物时的感受;"无聊"之感是一个被小市民的文化主导的社会中各阶层人们皆会有的感觉,它会为一些人带来压抑、绝望甚至是毁灭。
2018 Vol. 49 (6): 115- [摘要] ( 98 ) [HTML 1KB] [PDF 0KB] ( 159 )
123 钟贞山赵晓芳
建设教育强国之“道”与加快教育现代化之“理”
建设教育强国之"道"在于加快教育现代化之"理"中,教育强国的价值目标实现源自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之中,加快教育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实现提供路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成为建设教育强国之"道"的核心价值。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战略保障,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成为加快教育现代化之"理"的行动实践。
2018 Vol. 49 (6): 123-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0KB] ( 206 )
130 胡海青郑玉洁
非学历教育对我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依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可以估计非学历教育对我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的非学历教育参与率只有5%,且在职业、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无论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还是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非学历教育对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溢价效应。即: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劳动者比没有参加的劳动者年收入平均高10%-15%或3 300-4 800元;非学历教育对我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存在性别、职业、城乡效应。
2018 Vol. 49 (6): 130- [摘要] ( 67 ) [HTML 1KB] [PDF 0KB] ( 197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