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 45卷 05期
刊出日期:2014-09-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詹世友;
马克思“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命题之哲学阐释
马克思的重要命题"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彻底摆脱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影响,也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此命题并不否定各种意识形态有其历史性的承传、借鉴和批判,同时,也并不否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物质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2014 Vol. 45 (05): 1- [摘要] ( 842 ) [HTML KB] [PDF 0KB] ( 99 )
10 徐作辉;
从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到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目标指向、伦理实践和实现手段三个层面。"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二者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区别。"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还具有互补性,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揭示了人类社会平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价值引导,"差别原则"要解决的是当代立宪民主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具体的平等问题,可以视为对"权利不平等"的充实丰富。对"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4 Vol. 45 (05): 10- [摘要] ( 502 ) [HTML KB] [PDF 0KB] ( 82 )
19 冷琳琳; 张盾;
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意识形态理论在阿尔都塞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他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晚期他对自己学说作出一定的批判,从中可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守护者的坚定信仰。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建构,虽然对马克思的保卫缺乏现实力量,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马克思的新视角。理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45 (05): 19- [摘要] ( 420 ) [HTML KB] [PDF 0KB] ( 70 )
24 乐爱国;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的“心学”内涵——兼与陆九渊的“心学”比较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讲"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然而朱熹又讲"心具众理",并强调在格物致知中要以敬为本,"六分内面,四分外面",而且在心的"豁然贯通"中,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把格物致知的过程看作明白心之本体的过程。朱熹强调"心"在格物致知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格物在于明心,与陆九渊的"心学"多有相似之处。因此,朱熹理学与心学并非截然对立,而以往学术界多讲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相对立,恐多有误解。
2014 Vol. 45 (05): 24- [摘要] ( 1187 ) [HTML KB] [PDF 0KB] ( 81 )
30 许家星;
“称雄科场”抑或“强学待问”?——以《四书疑节》为中心论元代四书“科举”与“研究”的一体化
 元代四书"科举之学"颇为独特,它在服务科考的同时还具有"研究之学"的特质,《四书疑节》即充分显示了这一特性。该书以流行的"经疑"形式,围绕《四书集注》辨异析同,解疑释惑,体现出程序化、重复性、集中性等"经疑"科举的共性。然该书还洋溢着"如老吏断案"、"卞是非如数黒白"的"研究之学"特质,时有对朱子学的创新"越轨"之举,显示了经义与理学、《易》与《四书》、民间学术及个人修身与国家教化的同步,深化了四书学与理学关系,对今人把握科举与学术的关联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4 Vol. 45 (05): 30- [摘要] ( 336 ) [HTML KB] [PDF 0KB] ( 87 )
38 张学立; 王东浩;
具有不确定性的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描述的是发现假说和规则的过程,这些假说和规则依据相应条件能推出已给定的结论。另外,溯因推理还关涉主观概率逻辑,它可以对某一特定假说能否推断出相应结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较于纯粹的概率方法,它对于未知因素的把握在命题判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或然性的溯因推理通常应用于很多学科,尤其在医疗诊断中,与条件概率相结合的医疗测试结果经常用来确定某种疾病产生的可能性。
2014 Vol. 45 (05): 38- [摘要] ( 484 ) [HTML KB] [PDF 0KB] ( 92 )
44 李兴华; 韩建磊;
论传统器物的教化功能
传统社会里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藏礼于器",并借助这些器物来实现特定的教化目的。器物教化的主体表面上是"物",实际上是"人",因为器物是人造的,其中的"礼"也是人赋予的,器物只是教化的中介或工具。器物教化是道德教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化方式。器物教化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既不同于传统的"人教人"的"物教人",也为伦理学研究提出了诸多新课题。
2014 Vol. 45 (05): 44- [摘要] ( 478 ) [HTML KB] [PDF 0KB] ( 71 )
50 范卫平;
欧阳修审美人格及其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欧阳修虽位至三公,却没有官架子和官腔习气;他博学淹贯、精通多门,却没有变成"书呆子";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却没有成为文阀学霸、"卫道士"、"假道学"。换言之,欧阳修既没有被官场腐化,也没有被道德异化,他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灵性、敏锐的感性、睿智的理性和丰富的情感,他心态宽容、超越功利、情趣盎然、乐观豁达、生活简朴,其人格具有超越理性和道德的审美性。欧阳修审美人格对于现代人格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4 Vol. 45 (05): 50- [摘要] ( 507 ) [HTML KB] [PDF 0KB] ( 67 )
56 张方玉;
论荀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2014 Vol. 45 (05): 56- [摘要] ( 402 ) [HTML KB] [PDF 0KB] ( 81 )
62 王涛;
试论习仲勋的党性观——从“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谈起
 基于对探索历程中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习仲勋提出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的观点。习仲勋这一党性观背后反映的是他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冲破任何僵化教条的创造精神,折射出的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坚持并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需要学习、继承与弘扬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的信念。
2014 Vol. 45 (05): 62- [摘要] ( 509 ) [HTML KB] [PDF 0KB] ( 77 )
68 叶文英; 于龙海;
“和谐世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思维
"和谐世界"理论是在全球化发展和国际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在全球治理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的结晶。该理论倡导和谐的安全观、发展观、文化观、治理观,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它是全球治理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也是对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补充和改进。"和谐世界"理论有利于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建设一个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自由、公正、平等、包容的和谐世界。
2014 Vol. 45 (05): 68- [摘要] ( 399 ) [HTML KB] [PDF 0KB] ( 83 )
73 冯亮;
土地腐败防治新视角:成本收益考量内化零容忍
在土地腐败治理研究中,零容忍与成本收益理论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两种理论有其固有的缺陷:零容忍过度强调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腐败治理,成本收益分析则仅从行为者个体角度,模拟其对腐败成本和收益的认知。基于这两种理论内在机理上的联系,在对土地腐败主体、规模与特征的现状描述基础上,可对土地腐败防治构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使个体在成本收益考量过程中有效地内化零容忍,从而建立内外结合、防治结合的土地腐败治理新方式。
2014 Vol. 45 (05): 73- [摘要] ( 409 ) [HTML KB] [PDF 0KB] ( 62 )
80 杨江;黄新建;万科;
新时期江西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
 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支柱产业的确定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2003年江西确定了6大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支柱产业重新进行评估与调整,选取适应新时期江西发展阶段的支柱产业。根据江西发展状况,构建包含5类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支柱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选定有色金属产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纺织服装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4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4 Vol. 45 (05): 80- [摘要] ( 536 ) [HTML KB] [PDF 0KB] ( 75 )
85 利子平;
我国毒品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以类型化思维为视角
 我国毒品犯罪刑事立法经历了从较为简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且呈现出严密性、层级性和严厉性的特点。但是,我国现行毒品犯罪刑事立法在类型化方面主要存在类属划分混乱、对象区分不一、行为类型缺漏、再犯规定欠妥等缺陷。有鉴于此,可重点考虑借助类型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从重新划分类属、合理区分对象、增设行为类型、删除再犯规定等方面予以完善。
2014 Vol. 45 (05): 85- [摘要] ( 403 ) [HTML KB] [PDF 0KB] ( 80 )
92 胡东平; 詹明;
犯罪人格:从是否存在到是什么
犯罪人格现象是否存在,是一个在刑事法学中引起争论的问题。犯罪学上犯罪的概念应与刑法学保持一致,人格缺陷是犯罪生成原因中的一个变量因素。犯罪人格最终是作为法律观念形态存在的,表现人格缺陷程度的概念。犯罪人格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新概念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严重的人格缺陷是犯罪生成的主要原因,从而为犯罪预防指明了方向。
2014 Vol. 45 (05): 92- [摘要] ( 372 ) [HTML KB] [PDF 0KB] ( 81 )
98 邵睿; 朱建华;
不作为犯之归责问题初探
 不作为犯的归责问题最早是在因果关系的名义下研究的,但对于"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这一命题本身来说存在不少争议。不作为犯的所谓"因果关系"实应为"条件关系",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其研究目的在于为不作为犯在客观面的归责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这一问题需要从以实质的作为义务为核心构建的"不作为犯之实行行为"和"作为义务之欠履行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的条件关系以及以违反义务的关联性为判断基础的"不作为犯实行行为之危险的现实化"等三个方面来考虑,且其结论必须考虑公众的刑法认同感。
2014 Vol. 45 (05): 98- [摘要] ( 466 ) [HTML KB] [PDF 0KB] ( 73 )
105 廖艳彬;
创建权之争:水利纠纷与地方社会——基于清代鄱阳湖流域的考察
清代,在鄱阳湖流域内的乌石潭陂、槎滩陂和北澳陂水利系统,地方社会围绕水利工程设施的创建权属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纠纷。这种文本纠纷的发生,源于地方社会宗族观念的浓厚基础,也是地方民众争夺用水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地方社会不同力量之间的权力争夺和社会秩序的变化,表现出区域类型性特征。
2014 Vol. 45 (05): 105- [摘要] ( 402 ) [HTML KB] [PDF 0KB] ( 81 )
111 田延光;
《红色中华》与中共早期廉政建设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报刊,对苏维埃新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中就包括推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央苏区的反贪污腐败、反铺张浪费和反官僚主义是中共早期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色中华》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和无情的批评,促进了中央苏区廉政好局面的形成。《红色中华》推动中共早期廉政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当下不无借鉴,对共产党精神的形成和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014 Vol. 45 (05): 111- [摘要] ( 305 ) [HTML KB] [PDF 0KB] ( 66 )
116 张泽鸿;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妙悟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视心灵体验、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取向,使得"妙悟"突破禅宗悟道法则而逐渐衍化为古典审美体验与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妙悟是一种出自心源的体验活动,是一种超逻辑、非对象性又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妙悟体验与境界超越是分不开的。妙悟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思维,也体现了古代精英文化的审美创造精神。今天重提妙悟智慧,意在将古代文人士大夫精英化的艺术思维与大众所需要的审美趣味及价值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种科学融通、能为当代中国美学所接纳和吸收的系统学说。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展开对妙悟思想的重新研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世界美学建构的重要资源。
2014 Vol. 45 (05): 116- [摘要] ( 380 ) [HTML KB] [PDF 0KB] ( 82 )
123 高慎涛;
洛阳新出的《李毂墓志》与李氏家族文学
洛阳新出一方李彀撰的《李毂墓志》。李毂生平事迹为史书所不载,志文所载李毂的世系情况可纠正《唐才子传校笺》李敬方世系之误,可补两《唐书·李憕传》李憕子嗣情况。其中,李毂所作的《粃句》一书可补唐代著述,志文言及的李氏兄弟俱业文一事展现了唐代文学的家族传统。
2014 Vol. 45 (05): 123- [摘要] ( 409 ) [HTML KB] [PDF 0KB] ( 75 )
127 项歆妮;
论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美利坚性与民族间性
科马克·麦卡锡通过重新构想美国西部,解构小说人物的种族/文化完整性,运用双重边界,建立起美利坚性和跨民族性之间的关联。他利用并改变美国西部小说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的同时超越了这一文学类型,为现代美国与其他民族间关系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这不仅说明美国西部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效用性与丰富性,而且说明他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对美国文化的变迁作出回应。这种解读模式突破了跨民族美国研究只关注少数族裔作家或流散作家的局限,将其上升为一种适用于所有跨民族文学的阐释框架。
2014 Vol. 45 (05): 127- [摘要] ( 396 ) [HTML KB] [PDF 0KB] ( 73 )
133 殷海卫;
论唐代河洛诗人群体的应制诗
唐代河洛地区诗人众多,诗人群体构成复杂,诗歌创作内容异彩纷呈。应制诗人群体出现较早,它以君王为中心,在群体的形成和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自觉性。河洛诗人群体的应制诗包括政事应制、宴饮应制、游赏应制、礼拜应制、送别应制等内容。河洛应制诗折射了唐王朝的政治变迁和历史兴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成熟,它是唐代河洛地区人文风流的真实镜像,掀起了河洛诗人群体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2014 Vol. 45 (05): 133- [摘要] ( 475 ) [HTML KB] [PDF 0KB] ( 45 )
141 杨毅鸿; 史小军;
论胡应麟诗歌创作理论中的“兼容”特色
 明代胡应麟的诗学理论是对七子派格调理论的归纳和总结。他的诗歌创作理论体现出"兼容"的特色,主张"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兼容,要求外在的"格调"与诗歌的内在审美风格相结合;提出"法"和"悟"齐备,为兼容"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提供了方法论;又指出"悟"要和"深造"并重,强调了熟习研究前人作品的重要性:这是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14 Vol. 45 (05): 141- [摘要] ( 406 ) [HTML KB] [PDF 0KB] ( 76 )
147 岳中奇; 庄艳;
“常常”与“往往”在中介语中的偏误诱因及其矫正策略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频率副词"常常"和"往往"时出现的偏误,既与二者的语义特征及其所在句法结构的语义表达有关,也与英语副词"often"和"usually"各自的语义差异相纠葛。矫正的策略是:一要弄清楚"often"同"常常"、"usually"同"往往"分别对译的语境条件;二要用"一次又一次"置换"常常"、用"一般"置换"往往"的句法手段,检测它们是否能够分别彰显"动作行为频发""行为情状具有惯常性"的语义功能,从而实现对"常常"与"往往"的抉择与优选。
2014 Vol. 45 (05): 147- [摘要] ( 351 ) [HTML KB] [PDF 0KB] ( 82 )
155 蒋平;
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心理观照与建构
 在汉语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原文创作心理进行准确的观照,是正确体会原作寓意、意境、情境、气势、内涵等的源头和关键点,也是建构译文最重要的基础。译文的建构无非是在译者与作者之间良好的心理观照之下,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精神实质。译者的认知程度、思想水平、文学素养、外语能力等都会给译文的建构造成差异,产生思想传递偏误。以原文创作心理为观照,分析和对比译文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发现译文建构中的问题,并获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2014 Vol. 45 (05): 155- [摘要] ( 319 ) [HTML KB] [PDF 0KB] ( 60 )
161 王飚;
王飚油画作品选
2014 Vol. 45 (05): 161- [摘要] ( 292 ) [HTML KB] [PDF 0KB] ( 74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