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 52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10-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5 刘浩林 刘付春
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依据与逻辑进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最能够涵养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文化形态,无疑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积淀过程,恰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亦是革命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展过程。革命文化对于维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正向积极效应。奋进新时代,世情、党情与国情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必须遵循历史、理论与实践三维逻辑,精准把握历史脉络,赓续红色血脉,坚定革命文化价值自信。
2021 Vol. 52 (5): 5- [摘要] ( 280 ) [HTML 1KB] [PDF 0KB] ( 249 )
16 许金华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建党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形成,其生成有着内在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早期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性和近代中国的客观形势是其生成的现实逻辑。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启示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和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2021 Vol. 52 (5): 16- [摘要] ( 316 ) [HTML 1KB] [PDF 0KB] ( 248 )
25 林毅夫付才辉郑洁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一个理论框架初探
新结构经济学是作为第三代发展经济学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是对现代经济学的一场结构革命,它涉及现代经济学的每个领域,包括环境经济学。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研究视角,采用新古典的研究方法对经济体的环境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初步构建起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中,理论框架根据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范畴,可以划分为四大理论体系,即新结构最优环境结构理论、新结构环境发展理论、新结构环境转型理论和新结构环境运行理论。四大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认为,环境结构及其变迁、转型与运行均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生产结构。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相比于聚焦环境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更高阶,未来需要加快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逐步推动形成一门新结构经济学的子学科。
2021 Vol. 52 (5): 25- [摘要] ( 267 ) [HTML 1KB] [PDF 0KB] ( 251 )
44 樊茜 邱家海
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新产品偏好的影响——基于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排斥对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社会排斥的需求—威胁模型,通过四个实验研究,探究了社会排斥对新产品偏好的影响、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对新产品偏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社会排斥不会影响个体对传统产品的偏好。感知控制缺失在社会排斥与新产品偏好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并且这一中介作用被自我肯定所调节。未进行自我肯定时,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个体对新产品的偏好;进行自我肯定后,社会排斥将不再影响新产品偏好,感知控制缺失的中介作用也不存在。研究结论拓展了社会排斥在消费者行为领域内的研究,并有助于企业改进传统的新产品营销策略。
2021 Vol. 52 (5): 44- [摘要] ( 276 ) [HTML 1KB] [PDF 0KB] ( 242 )
56 赖丽华
我国民法典不当得利“得利”性质之解释
正确理解不当得利之"得利"性质合法与否,得利人所得是否为非法利益,是准确适用《民法典》不当得利的基本前提。受苏联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将不当得利视为不法得利。《民法典》确立了不当得利的"得利"之合法性质,纠正了之前将不当得利视为违法得利的错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目的在于弥补物权变动规则导致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失衡,为利益受损的当事人提供债上救济,不当得利和非法得利不具有关联性。不当得利不是为了弥补受损方损失,其返还范围以得利人取得的利益为限,不当得利返还与侵权赔偿、违约责任的补偿性机能不兼容。得利人取得利益的手段和方法虽无不法,却没有继续保持所得利益的法律基础和道德之正当性,故而应将所获利益返还给受损一方。基于不当得利的合法性质,不当得利与侵权得利、违约得利不存在请求权竞合,也无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在得利人恶意之情形,允许不当得利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聚合。
2021 Vol. 52 (5): 56- [摘要] ( 318 ) [HTML 1KB] [PDF 0KB] ( 237 )
66 邓辉周晨松
我国社会企业的法律形式及其认定标准和路径
社会企业法律形式的认定在立法上有法人注册制和资格认证制两种方式,社会企业作为奉行义利并举的组织集群,难以纳入《民法典》功能主义分类视角下之营利法人或者非营利法人的类型框架之中,对其法律形式的认定应采取资格认证制。社会企业法律形式的认证有市场主导型与政府驱动型两种路径,综合考虑我国大量社会企业亟待获得合法身份的现实,以及保持立法状况相对稳定与顺应商事制度改革方向的需要,我国宜采取混合型认证制。具体措施包括在明确社会企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对社会企业进行分类认证,普通公益性社会企业可授权市场第三方机构认证,而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社会企业认证可考虑保留由官方机构进行认证。
2021 Vol. 52 (5): 66- [摘要] ( 285 ) [HTML 1KB] [PDF 0KB] ( 244 )
78 吕德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工作共同体的建构逻辑
乡村工作共同体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以治理任务的分工与完成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根据任务类型、时间压力等因素,确认各项任务的位置并配置相应的治理资源,从而建立合理的工作秩序。乡村工作共同体重塑了"乡政村治"的组织结构。乡村干部组成的任务小组,实现了制度设置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分离",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政策执行体系。乡村工作共同体实现了"多管齐下"的混合治理,综合了利益、情感、压力等工作方法,保持了简约治理传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工作共同体兼顾了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效应对了治理负荷急剧加大带来的挑战。
2021 Vol. 52 (5): 78- [摘要] ( 257 ) [HTML 1KB] [PDF 0KB] ( 250 )
87 吴丹 石锦澎
中心性与强关系: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研究
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仍存在着组织失序、服务失效、目标失衡等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利于解决社会组织持续发展问题,但如何把握党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引领作用仍存在着争论。通过对L区社会组织党建的研究发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工作服务的失序、失效、失衡问题,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中心性和强关系的建构是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的关键;通过开展党建可以重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强化之前社会关系网络内的弱关系,在强弱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2021 Vol. 52 (5): 87- [摘要] ( 249 ) [HTML 1KB] [PDF 0KB] ( 241 )
97 皇甫晓涛 刁玉全
智媒时代广告舆论的异化及治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当前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日益严重,广告信息、新闻信息、舆论信息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广告主及其背后的广告资本借助智能媒介,利用和制造广告舆论进行网络营销,渗透进各类舆论信息引起流量聚合效应,对消费者形成隐形广告包围,社会拟态化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及价值判断被刻意引导,言论自由被剥夺,主体性不断丧失,逐渐成为被操控的消费符号,给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政府管理部门、广告主及行业协会要协调统一,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对广告舆论传播加强监控,同时加快制定和落实与智能媒介广告发展相匹配的法律和伦理规范,并着力提高消费者媒介素养。
2021 Vol. 52 (5): 97-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0KB] ( 259 )
105 刘晶
视觉政务传播:特质、功效与优化
视觉政务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图像载体进行的政务传播活动,综合了视觉文化和政务传播的特性,具有对话理念为导向、视觉技术为支撑、精准服务多元主体等特征,蕴含着多重的价值和功效,有助于塑造政府形象,驱动交互式政务管理与服务;契合视觉偏好,开拓政务服务新渠道;打通两个舆论场,创造社会治理新形式。视觉政务传播也面临视觉狂欢、信息孤岛、千人一面、视讯鸿沟等问题和困境,需要以公众为中心进行可视化设计,契合政务角色期待;搭建视觉互动媒体矩阵,实现跨部门、跨平台联动;打造视觉品牌营销,凸显地方政务特色;建设多渠道友好型视觉政务,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政务传播效果最大化。
2021 Vol. 52 (5): 105- [摘要] ( 246 ) [HTML 1KB] [PDF 0KB] ( 259 )
114 于浩
海昏简《诗》与西汉早期鲁诗传授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诗经》,其小雅、大雅篇次与熹平石经鲁诗篇次完全吻合,训诂也与《尔雅》关系密切,当属于鲁诗。海昏简《诗》为随文释训之体,训诂简明疏通,符合《汉书》中记载的申公以《诗》为训诂以教、无传、疑者则阙弗传等特点,应是申公的《诗》学著作。王式严守申公之学,不自润色,故海昏简《诗》最有可能是王式传承下来,并用于教育、劝谏刘贺的文本。汉宣帝、元帝时期,西汉经学发生变化,家学纷立,章句之学兴起,学者多对师说进行增益、发明和演绎,拘守师说的解释方式渐不为人所重,是这部西汉早期《诗》学文本未能传世的原因。而海昏简《诗》的出土使这一文本重现于世,其价值不言而喻。
2021 Vol. 52 (5): 114- [摘要] ( 252 ) [HTML 1KB] [PDF 0KB] ( 235 )
123 周志高 张曦月
论叙事中声音的再现方式
从可能世界理论来看,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就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它模拟了现实世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包含多种感官与认知。虽然媒介即是讯息,但是不同媒介承载的讯息量和讯息样态是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使不同感官对意义世界的生成产生不同的作用。从口语转化为文字之后,视觉媒介的阅读取代了听觉媒介的声音。关于叙事中的声音如何获得再现的问题,每个作者自有其高明之处,不仅可以运用语言的节奏韵律、对原声的模仿、以形状拟声等叙述技巧,还可以用人物行动来表现声音等,这赋予了作者更多想象空间和叙述自由,更好地表达关于声音事件的感觉与认知。声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力量,具备麻醉、催眠、召唤的法力,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克里斯玛特质。
2021 Vol. 52 (5): 123- [摘要] ( 316 ) [HTML 1KB] [PDF 0KB] ( 234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