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47卷 02期
刊出日期:2016-04-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常新
论儒家道德实践中的认知与意志问题
在儒家道德哲学中,道德本体、涵养工夫、天地境界三位一体。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心性"问题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道德认知是道德领域更为内在的认识论问题,认识的主体是具体存在的人,既有感性的规定,也有理性的意愿。在善的追求中,理智与情感、意志总是交织在一起,向善的意志存在意志软弱的问题,即"天理"与"人欲"的内在张力。儒家的道德境界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问自身之"在"的意义,强调"成己"与"成物"的统一。
2016 Vol. 47 (02): 1- [摘要] ( 339 ) [HTML KB] [PDF 0KB] ( 116 )
8 冯丕红; 李建华
道德承续主要路径探究
同一民族共同体中,人们立足于当下,以所处时代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标准,对历史上或前人留下来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规范等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并以批判继承的方式进行转化(换),以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在此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些稳定的载体或渠道,这些载体或渠道就是道德承续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家教家风、习俗社教以及宗教信仰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道德承续路径。家风家教是道德承续的家庭路径,习俗社教是道德承续的社会路径,宗教信仰是道德承续的宗教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好上述路径。
2016 Vol. 47 (02): 8- [摘要] ( 298 ) [HTML KB] [PDF 0KB] ( 81 )
14 王策
“事实”概念的认知与逻辑重建
"事实"概念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历程,也造成传统哲学与现代分析哲学的分野。在常识状态下,"事实"就是普通事物;在认识论哲学中,"事实"被看作知觉对象;在现代科学中,"事实"被看成自然规律,即"科学事实"。从维特根斯坦开始,他把"事实"置于语言和逻辑的层次上,认为事实只能以命题的形态出现,或者说事实就是命题,这个转变开创了现代分析哲学的革命。
2016 Vol. 47 (02): 14- [摘要] ( 269 ) [HTML KB] [PDF 0KB] ( 89 )
21 张乐; 王晨
资本逻辑的发生学考察
今日的全球化是资本统摄的全球化,资本凭借其顽强积累的增值逻辑形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个样态。资本逻辑不仅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和消费社会,也引致价值世界的扭曲和自然环境的毁损,甚或完成了对地球生命系统的全面宰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揭橥资本的社会关系属性,即资本逻辑经由"社会关系"到"经济权力"再及"主体力量"的生成进路及自反趋向,能够为在源头堵截与防范其所造成的生态问题、金融风险和社会危机提供借鉴和启思。
2016 Vol. 47 (02): 21- [摘要] ( 274 ) [HTML KB] [PDF 0KB] ( 77 )
28 王洪波
从实体性到关系性:思维方法之互补或超越——以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为例
个体与整体是具有关系性的二元存在,二者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学史上,对个体与整体关系进行阐释的方法论主要呈现为"实体性"的思维方式。时至今日,这一思维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因实体性思维方式预设了过多的"本体论承诺"而存在着学术和现实局限性,面临着阐释的难题和困境。基于此,布迪厄和吉登斯试图破解实体性思维方式所预设的二元对立,尝试以"关系主义方法论"实现对"实体性思维"的超越。辩证地看,"关系性思维"尚不能实现对"实体性思维"的彻底超越,探究两种思维方式的辩证互补性运用将为二元存在的关系阐释开启新的境遇。
2016 Vol. 47 (02): 28- [摘要] ( 365 ) [HTML KB] [PDF 0KB] ( 106 )
33 尹利民; 袁南昌
派系抑或派性:中国式腐败生成的社会基础与逻辑——一个解释框架及其应用
中国式的腐败与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派系或派性特性有关。派系主要以血缘或姻缘为纽带,通过"权力的庇护关系"网络来谋取利益,导致"圈层式"腐败出现;而派性则主要以地缘或业缘为基础,通过"权力的共谋关系"网络来获取利益,导致"塌方式"腐败生成。只有通过控制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优化公共权力的授予方式,净化公共权力的运行环境,以法治手段取代行政或政治手段,才能实现控制腐败的目标。
2016 Vol. 47 (02): 33- [摘要] ( 254 ) [HTML KB] [PDF 0KB] ( 72 )
40 杨芳勇
对“三社联动”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以江西省J市JZ区为例
"三社联动"指在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专业服务力量,在社区逐步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协力合作的公共管理及服务体系。对"三社联动"的评估,应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这三个维度为基础,再加上三者的联动状态,构建四个一级指标的多层次"三社联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借助该体系对典型事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有利于了解当前"三社联动"的运作成效,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016 Vol. 47 (02): 40- [摘要] ( 270 ) [HTML KB] [PDF 0KB] ( 89 )
45 龙卫球; 林桓民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的基本思路和制度建构
我国的网络安全立法需要明确网络安全、网站经营者等具体概念,避免定位失准,人为制造混乱;应当兼顾管理和赋权,强调管理的具体程序,防止公权过分干涉私权,阻碍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安全管理应当建构统一的、立体化的管理制度;应当立法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协调机构,明文规定其他部门的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责。网络安全立法结构需要坚持科学性,建议以网络安全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为核心,同时针对特定行为专门规范,综合管理网络。行业协会对网络安全管理应当立法明确行业协会的具体职权,鼓励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网络安全的标准化建设。应当修改我国现有法律,使其能够与《网络安全法》的精神相一致。
2016 Vol. 47 (02): 45- [摘要] ( 365 ) [HTML KB] [PDF 0KB] ( 89 )
56 杨继文; 梁静
经济犯罪法际关系治理论
在经济犯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法际关系的研究,更需要程序逻辑的规制、价值和意义。这体现为经济犯罪法际关系的程序意义。它遵循着法际之间的程序运作规律,伴随着相关证据的移送和法际关系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经济犯罪的法际关系综合治理,必须建立相关的程序协调机制。注重经济犯罪的特殊规律;强调法制程序化的理论框架;并在信息激励机制、文牍共享机制以及案件移送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2016 Vol. 47 (02): 56- [摘要] ( 299 ) [HTML KB] [PDF 0KB] ( 90 )
63 房琦
市场决定论背景下合同监管之发展方向
合同监管一词来源于工商行政管理实践,是行政权力对私主体合同行为从外部进行的监管,其内含的法律关系实质上关涉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命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决定论"的大背景下,政府干预市场的新形势必然需要伴随新的监管理念。只有树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政府干预思路的制度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制度的目标。
2016 Vol. 47 (02): 63- [摘要] ( 233 ) [HTML KB] [PDF 0KB] ( 87 )
70 王圣云; 张新芝
民生福祉导向的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评估
民生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落脚点。人口质量与居民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构成了区域社会发展的辅护条件,区域社会发展是"主辅"机制协同作用下民生福祉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基于民生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测评框架和指标体系,对1990—2011年("八五"初到"十一五"末)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发现:1990—2011年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之后进程大大加快;"十一五"末中部六省社会发展差异趋向扩大,而东中西部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相对缩小;"十一五"末中部六省人口质量、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五个社会发展维度之间趋向均衡发展;1990—2011年,中部地区人口质量呈增长态势,居民生活水平整体呈现更快增长势头,"九五"时期改善尤为显著。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保障水平除了山西、安徽为负增长外,中部其他省份均为正增长;中部地区推进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走一条以社会发展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型福祉提升之路。
2016 Vol. 47 (02): 70- [摘要] ( 277 ) [HTML KB] [PDF 0KB] ( 81 )
79 陈美华; 陈东有
全媒体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型的发展过程,出版与金融地产和信息科技融合成为当下主流,实体书店发展则面临困境。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传承,市场份额低、创造性服务价值弱,产业链不均衡、盈利模式不清晰以及民营出版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瓶颈。未来要整合和延伸全媒体出版产业链,优化和重构全媒体盈利模式;降低出版边际成本,加强行业内多媒体的内容与技术、产品与市场、创新与资金的融合,营造新型全媒体出版业态;加快出版产业的体制转轨与改革,保障出版形态的全媒体常态化发展。
2016 Vol. 47 (02): 79- [摘要] ( 252 ) [HTML KB] [PDF 0KB] ( 63 )
85 刘中猛
近代知识界实业救国思辨与实践——以苏籍报人为中心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知识界为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或著文立说探索思辨,主张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和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具体实业实践。近代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与实业界相呼应,已非古代社会垦荒和奖励耕织等恢复与发展经济措施的复现,而是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2016 Vol. 47 (02): 85- [摘要] ( 237 ) [HTML KB] [PDF 0KB] ( 89 )
91 曲长海
当文化成为一种“治理术”——从“官箴”看清代州县官员的文化职能
在清代的国家治理中,教化百姓、建设符合国家治理目标的地方文化是州县官员的职责之一。关于州县官员具体该如何对百姓进行教化、建设地方文化,在清代的官箴书中有充分的讨论。官箴书的编纂者建议,州县官员可从"去弊"与"建设"两个方面来建设地方文化,即一方面通过颁布法令、重点打击等手段来禁止影响地方社会风俗的活动;另一方面,州县官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圣谕的宣讲与传播、义学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模范人物的表彰与保护等手段对地方百姓进行教化。与当代文化事业建设不同的是,清代地方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眼中所谓的"愚民"对儒家社会道德伦理的认同。
2016 Vol. 47 (02): 91- [摘要] ( 234 ) [HTML KB] [PDF 0KB] ( 78 )
98 胡正强
邓拓的媒介批评实践与艺术特征
媒介批评实践构成了邓拓新闻生活的一部分。从主编《抗敌报》始,他就不断对报纸的缺点进行分析。批评过时落后的报刊观念、及时总结和评述群众通讯运动以推动该运动的发展、具体分析通讯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缺点,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具有哲学色彩和思想理论深度、从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内容的一致性程度来评价新闻传播质量、善于将新闻传播现象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和评价,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艺术特点。
2016 Vol. 47 (02): 98- [摘要] ( 211 ) [HTML KB] [PDF 0KB] ( 78 )
106 余秀才; 狄鑫
众媒时代把关理论的变革与转向
把关理论是传统媒体时代最经典的传播理论,但在众媒时代,面临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把关理论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与转向。众媒时代,信息传播的关键要素,如信息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的时间、地点等都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媒介传播的效果与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在众媒时代,重新思考与研究把关理论的发展与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 Vol. 47 (02): 106- [摘要] ( 238 ) [HTML KB] [PDF 0KB] ( 66 )
111 谢清果; 曹艳辉
华夏媒介批评的概念、思想流变及其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媒介批评史料和批评思想,但华夏媒介批评研究一直少人问津。可以从概念界定、批评思想、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构建华夏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口语批评方面,诸子主张"慎言"、崇尚"信言"、批判"修辞";文字批评方面,史官推崇"实录",官方批判小报"伪造假传、煽惑人心";非语言批评方面,古人重视其传播效果,批判不合礼仪规范者。华夏媒介批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仁义礼仪""诚信朴实""固国利民"。
2016 Vol. 47 (02): 111- [摘要] ( 311 ) [HTML KB] [PDF 0KB] ( 87 )
119 胡俊飞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民族差异性的坚守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近阶段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扩张,而且是资本逻辑对文化的全面、深刻渗透,是一个全世界无所不为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去差异化—夷平和解域化—不可脱钩是全球化的主要文化逻辑。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文化多样性是表面虚假的差异性与深层真实的同一性,是以差异性掩盖下的同质化,是差异的同一和同一基础上的差异。全球化会加强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令民族国家的功能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不会是民族国家的终结和"后民族"时代。具有历史合法性的民族国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可以减缓甚至改变全球文化趋同化的进程。
2016 Vol. 47 (02): 119- [摘要] ( 264 ) [HTML KB] [PDF 0KB] ( 89 )
124 张坤
《文心雕龙》文章源发理论探析
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章源发的观点潜藏于其理论体系之下,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文章源于作者内心,是心的自然外发。从心的萌发到文辞彰采有一条曲折蜿蜒的审美路径:从心术之动到情志萌生为第一阶段,内在情志外化为辞采则是第二阶段。具体而言,心遇于外物,便有所谓的"心术之动","情"因此萌生,"情"貌似直接外现为文采,但实际上它必须首先自然外发,并直接外化为文字篇章,这样体现形式感与审美性的文采才赖以依附与展现。
2016 Vol. 47 (02): 124- [摘要] ( 208 ) [HTML KB] [PDF 0KB] ( 62 )
129 施仲贞; 张琰
以己注骚,以骚注己——论谢济世《离骚解》的“感遇情结”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所见所得颇具独特创见,既由己推人,断定且坚信凭屈原忠义大节,定不能背君而"去国",并以此作为解读《离骚》的推理前提和论证依据;又"落实"文本注疏,以"现实化"的内容和形式,解读《离骚》"超现实"的想象。另一方面,谢济世"以骚注己",这种解读方式有着特定而深厚的形成机制;"以骚注己"具体表现在谢济世通过注解《离骚》,感怀自身坎坷"身世",表达爱国怀忠情志,并隐喻自身对于现实政治和出路的思索与探求。
2016 Vol. 47 (02): 129- [摘要] ( 324 ) [HTML KB] [PDF 0KB] ( 75 )
134 石嵩
论海外华裔女学者对中国电影的女性视角研究
海外学者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时,往往站在异质的文化语境,将中国电影作为实践西方理论正确性的论据素材。这样的理论践行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部分妄议误读,但更多的可能是为我们打开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论阐释路径。华裔女研究者有融会中西的客观条件,更有运用女性视角审视中国电影的性别身份优势。将离散于英语学界的华裔女学者所做的女性视角中国电影研究引入国内学界,审视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方法进行中国电影研究的利弊得失,必将丰富补足我们自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中国电影研究的多元深入发展。
2016 Vol. 47 (02): 134- [摘要] ( 282 ) [HTML KB] [PDF 0KB] ( 94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