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 14卷 01期
刊出日期:1983-03-28

论文
   
论文
1 黎健坤; 储东涛
《资本论》与科学共产主义
<正>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最完整地凝结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①。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如此。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担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666 ) [HTML KB] [PDF 0KB] ( 65 )
1 蔡松鹤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正> 按劳分配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最早提出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圣西门所沒想的未来社会制度叫做实业制度,他认为社会是从事有益活动的人们的联合体。在社会里,人人都要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是某一个工场的工作者,每个人都有义务用自己的力量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430 ) [HTML KB] [PDF 0KB] ( 37 )
1 胡济群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不受任何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
<正> 值此欢庆新宪法公布施行之际,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可说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的关于法律的本质的理论,今天已在我国新宪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中国无产阶级所可告慰于这位伟大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英灵的。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919 ) [HTML KB] [PDF 0KB] ( 69 )
1 曾奕禅
文艺的真实性与文艺的社会作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论著札记
<正> 真实性是文艺的生命。坚持文艺的真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文艺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马克思思格斯坚持这条原则,是和他们对于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和强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重新学习马恩关于文艺的真实性和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论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57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俞正兴
系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正> 系统科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目前,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兴趣和重视。本文试图就系统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一点看法。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375 ) [HTML KB] [PDF 0KB] ( 55 )
1 陶伦
试析两种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理
<正> 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对于什么是物质文明、什么是精神文明,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科学的概括和说明。正确理解这些新的理论,对我国正在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356 ) [HTML KB] [PDF 0KB] ( 42 )
1 谢立中; 彭赟
物质文明不包括生产关系
<正> 在关于两个文明建设问题的讨论中,有同志主张“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他们引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说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这句话做为论据,得出“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一致性。……而生产方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459 ) [HTML KB] [PDF 0KB] ( 47 )
1 叶勇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
<正> 十二大报告赋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以科学的规定。很显然,这是与物质、精神概念相对应的:物质生产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就是物质和精神。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74 ) [HTML KB] [PDF 0KB] ( 56 )
1 王国炎
论孟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正>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遗憾的是多年来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孟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760 ) [HTML KB] [PDF 0KB] ( 44 )
1 王弘远; 陈一星
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学一条重要理论基础
<正> 列宁早在1914年时就已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仪在配第时代出现,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①科学发展的全部进程完全证实了这一远见卓识的论断。现在,自然科学内部的交织,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的综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30 ) [HTML KB] [PDF 0KB] ( 50 )
1 钟育赣
当前蔬菜生产经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正> 蔬菜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副食品。做好蔬菜供应工作,是一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它直接影响到市场和民心的稳定、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陈云同志早就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决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①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392 ) [HTML KB] [PDF 0KB] ( 46 )
1 尹继东; 任培煦; 钟大文; 曾明康; 李勇
社会主义企业必须着眼于社会经济效益——关于九江玻璃纤维厂扭亏为盈增产增收的调查
<正> 江西九江玻璃纤维厂(以下简称九玻厂)是一个具有一千七百九十二人的中型企业。在三中全会以前,这个厂曾经连续五年亏损,亏损总额达二百一十三万元。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扭亏为盈,逐年增产增收。一九八二以来,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一至十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02 ) [HTML KB] [PDF 0KB] ( 57 )
1 李光一
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刍议
<正> 中国现代史是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至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目前高等学校开设的中国现代史,都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如此划分是否科学是另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现仅就如何建立中国现代史的体系问题,提出个人的初步意见,希望得到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420 ) [HTML KB] [PDF 0KB] ( 56 )
1 侯成德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苏联论点演变过程述评
<正>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国内外史学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在大战期间和战后的三十多年中,苏联史学家对此问题的阐述也并非始终如一,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39年至1941年6月;第二阶段,1941年6月至1956年;第三阶段,1957年至六十年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715 ) [HTML KB] [PDF 0KB] ( 48 )
1 刘焕文
罪与非罪的界限——论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在定罪时的重要性
<正> 罪与非罪界限是刑法学中首要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更是正确处理刑事诉讼最重要的问题。只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大差误,处理刑事案件就不会发生根本性错误。罪与非罪的界限,要从极其复杂的情况中加以区分。但从总的说来,从刑法学观点出发,从我国刑法的规定出发,可以大致从两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484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赵元庆
电影美学琐谈
<正> 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美,创造美;美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灵魂。而电影是使亿万人迷恋心醉的艺术,我国电影观众每天达八千万人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多给人民一些美的享受,美的启示,美的感染,这是电影艺术家严肃的社会责任。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392 ) [HTML KB] [PDF 0KB] ( 49 )
1 张来芳
浅谈《离骚》的美学特色
<正>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自传体抒情诗,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篇千古传颂的杰作,体制博大,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辞采绚丽,充满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政治、伦理和美学思想。我们可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59 ) [HTML KB] [PDF 0KB] ( 58 )
1 王道行
试论荀子的心理学思想
<正> 荀子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学者、思想家。本文拟就他的心理学思想试加探讨,以期发掘这位学者对心理科学所作的理论贡献。
1983 Vol. 14 (01): 1-6 [摘要] ( 517 ) [HTML KB] [PDF 0KB] ( 50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