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年 12卷 02期
刊出日期:1981-06-28

论文
   
论文
1 谷霽光
西魏北周統一与割据势力消涨的辯証关系——四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
<正> 一、問題爭論的中心及其意义府兵初期系指西魏北周两个朝代而言。当时府兵的资粮和军备,究竟是以兵士自备(包括乡里共备在内)为主,抑系以军将供给为主,历系争论的中心内容。问题本身好象很简单,只不过是一个具体问题的考证。其实并非如此。西魏北周,上承北魏末年大动荡、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533 ) [HTML KB] [PDF 0KB] ( 81 )
1 謝方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分析
<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侧面,是早期维新派(包括冯桂芬)和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作出了成绩,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推敲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夏东元同志的文章《洋务运动发展论》。文章在论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730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季甄馥
蔡元培社会政治思想初探
<正>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家、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他早年以“翰林革命”而闻名。他的一生是参加民族民主革命的一生。蔡元培的社会政治思想比较庞杂。他既受到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又受到清儒黄宗羲、戴震和俞理初反对封建专制主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16 ) [HTML KB] [PDF 0KB] ( 57 )
1 束际成
中国古代哲学史特点略述
<正> 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特殊性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探索中国哲学史发展规律不可缺少的步骤。基于此一认识,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特点,作初步的探索。和欧洲古代、中世纪哲学史相比较,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大概有以下一些方面: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84 ) [HTML KB] [PDF 0KB] ( 43 )
1 黄兰
彭德怀同志在湘鄂贛边区的革命活动
<正> 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同志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从平江起义到一九三○年九月第二次攻打长沙这一段时间里,彭德怀同志率领红军转战湘鄂赣边区,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354 ) [HTML KB] [PDF 0KB] ( 36 )
1 罗建国
斯大林关于民族解放运动領导权的基本观点——讀斯大林《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問題》
<正>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在民族解放运动史的教学和研究中曾经广为传播的一种观点。据说斯大林很强调这个观点。近来读了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一书。看来上述观点同斯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48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周劭馨
試論鲁迅小說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正>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象一根红线贯穿在鲁迅的一生中,也贯穿在鲁迅的小说中。打开他的几本小说集,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处处闪灼着革命人道主义的耀眼光辉,处处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动的描写与抒情。长期以来,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43 ) [HTML KB] [PDF 0KB] ( 51 )
1 丁凱
方志敏青年时代的文学活动和詩文
<正> 凡读过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狱中遗著的人,无不为他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英勇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所感动,也惊叹这位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的青年革命家,长期紧张地从事革命斗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学修养,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11 ) [HTML KB] [PDF 0KB] ( 43 )
1 熊大权
文藻辞采訴衷情——談李清照詞的語言特色
<正> 李清照是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的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集中反映了两宋交替动乱时期一个女子的身世境遇及其繁富多蕴的真情实感,以长于语言文藻而被赞誉为“词采第一”。李清照词以“靖康之变”(1127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前期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555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陶倫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不起第一性作用
<正> 批判“四人帮”的“生产关系决定”论,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充分认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这对于总结我国三十余年来的经验教训,和实现社会主义“四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批判“四人帮”的“生产关系决定”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382 ) [HTML KB] [PDF 0KB] ( 59 )
1 小可
生产关系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嗎?
<正> “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曾经大肆宣扬:“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实现的。”似乎没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不断改革,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始终决定着生产力。可是,马克思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1381 ) [HTML KB] [PDF 0KB] ( 97 )
1 郭茜琪
基本工資与活工資結合的理論与方法
<正>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国家开始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并给企业一定的分配自主权。在这个条件下,有的地区有的企业实行了基本工资与活工资相结合的劳动报酬形式。从许多企业单位试点情况来看,这种劳动报酬形式,把劳动者的一部分收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362 ) [HTML KB] [PDF 0KB] ( 55 )
1 南丽濱
竞爭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是同一个规律
<正>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于受斯大林和苏联经济学界的影响[注],一直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看作是同一规律。就是去年出版的由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也还列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条目,并明确指出,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09 ) [HTML KB] [PDF 0KB] ( 56 )
1 湯学羣
溦劼勔欢嗟男略妱撟
<正> 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的一生,是极其光辉的一生,是不断求索、不断斗争、不断前进的一生。作为一个斗士,他由一个国家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部壮伟的史诗。作为一个学者,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见解独到的精辟论著。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524 ) [HTML KB] [PDF 0KB] ( 41 )
1 楊宪萍
从德治主張看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
<正> 德治,是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所谓德治,就是反对严刑峻法,要求统治者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上实行对人民的统治,用软化方式和怀柔政策来治理国家。西汉儒家大师董仲舒,力主德治,为了从理论上证明德治的合理性,他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哲学体系。因此,要认识董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818 ) [HTML KB] [PDF 0KB] ( 50 )
1 謝庆芳
此喻在高尔斯华綏作品中的运用
<正> 比喻(Figures of Speech)在英语中和在汉语中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修辞(rhe-torical)手段,所有的英、美名作家没有一个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比喻。英国小说家及剧作家高尔斯华绥(J.Galsworthy,1867—1933,曾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他语言丰富广博,勇于大
1981 Vol. 12 (02): 1-6 [摘要] ( 487 ) [HTML KB] [PDF 0KB] ( 48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