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25年 49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论文
   
论文
109 张沛洋 段敏琴 徐志文 龚磊强 沈瑞昌 向小果 刘以珍
基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江西省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江西省是我国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位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腹心,横跨中国-日本森林亚区中的浙南山地亚地区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拥有较多的濒危保护植物。筛选和确定江西省野生种子植物185科1 090属3 925种,并构建江西省种子植物系统发育树;同时,比较了基于物种相异性矩阵(βsim)和系统发育相异性矩阵(pβsim)的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区系分区结果。结合地质历史和实地调查,认为基于种子植物pβsim的区系地理分区方案更合理。将江西省植物区系分为鄱阳湖区、梅岭区、龙虎山区、赣南区、赣北区和赣中区6个区;各区物种数最多的前十个科均包含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豆科、莎草科、茜草科和禾本科,但物种数最多的属存在差异,特有种集中分布在赣中区。
2025 Vol. 49 (2): 109-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0KB] ( 21 )
119 刘洋洋 程艳梅 何梦婷 戈毓枫 彭伟龙 周亚东 龙春英
江西菊科植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环境相关性
作为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的菊科(Asteraceae)兼具重要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其地理分布格局与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备受关注。通过植物标本、植物志及文献资料的系统整合,构建江西省菊科植物县级分布数据库(含本地种与外来种),结合年平均气温(AMT)、海拔(Altitude)、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人类干扰指数(HII)等9个环境因子,分析了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西省总体及本地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周边高-中北部低”的分布格局,而外来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较本地物种更为均匀;(2)本地与外来物种丰富度均随海拔升高呈单调递增趋势;(3)回归分析显示,非生物因素海拔和年平均气温对本地物种的物种丰富度的解释力高于外来物种,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外来菊科植物抗环境因子能力大于本地菊科植物;(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本地菊科植物主要受年平均气温和植被归一化指数的直接影响,而外来植物主要受人类干扰指数和植被归一化指数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江西本地与外来菊科植物分布差异机制以及物种共存提供依据。
2025 Vol. 49 (2): 119-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0KB] ( 25 )
128 刘彤 汪涛涌 徐莹 阮羽清 唐明
两种安息香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为探讨国产安息香属不同系两种安息香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差异,揭示其分类学和系统学价值。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获取了中华安息香和中越安息香的根尖染色体装片并分析了其核型。结果表明:中华安息香染色体数为2n=2x=40,核型公式为2n=40=32m+8sm,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2.97~6.79,最长染色体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Lt/St)为2.59,核型为1B型;中越安息香的染色体数为2n=2x=16,核型公式为2n=16=16m,相对长度为9.39~15.61,最长染色体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Lt/St)为1.79,核型为1A型。中华安息香的最长染色体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核型不对称系数均大于中越安息香,表明中华安息香进化程度更高。
2025 Vol. 49 (2): 128-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0KB] ( 24 )
134 刘以珍 沈艳 蔡奇英 李恩香 葛刚
江西金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通过对江西金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探讨区域尺度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TWINSPAN将43个样方分为13个群落类型,结合DCA的排序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成6类,包括锥柯类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南酸枣为优势的暖性落叶阔叶林、锥属为优势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沼泽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山地灌木林和水竹等为优势的河岸带森林;(2)DCA排序对TWINSPAN分类结果有较好的验证,DCA第一轴与TWINSPAN轴都表现为海拔和土壤水分的梯度变化,DCA第二轴表现为土壤质地由碱性土向酸性土的梯度变化,因此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土壤水分和土壤性质;(3)GAM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沿DCA第一轴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格局,暗示植物多样性沿着海拔梯度的单峰分布格局。
2025 Vol. 49 (2): 134- [摘要] ( 7 ) [HTML 1KB] [PDF 0KB] ( 18 )
142 邱相东 周德中 施筱迪 杨朝坤 陈彬 谢宜飞
江西省莎草科植物12个新记录种
根据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报道了江西省莎草科植物12个新记录种(含亚种、变种),分别为线柄薹草(Carex filipes Franch.&Sav.)、藏薹草(Carex thibetica Franch.)、卵穗薹草(Carex ovatispiculata F. T. Wang&Y. L. Chang ex S. Yun Liang)、日南薹草(Carex nachiana Ohwi)、类霹雳薹草(Carex subperakensis L. K. Ling&Y.Z. Huang)、伴生薹草(Carex sociata Boott)、弯柄薹草(Carex manca Boott)、具芒崖壁薹草(Carex scopulus X. F. Jin&W. Jie Chen subsp. aristata Y. F. Lu&X. F. Jin)、南亚薹草(Carex fedia Nees)、华阳薹草(Carex truncatigluma C.B. Clarke subsp. huayangensis S. W. Su)、断节莎(Cyperus odoratus L.)和毛垂序珍珠茅(Scleria onoei Franch.&Sav.var. pubigera Ohwi)。本文提供了以上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凭证标本、地理分布及图片。标本存放于赣南师范大学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2025 Vol. 49 (2): 142-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0KB] ( 12 )
157 段和祥 罗文艳 鄢雷娜 章红 陈希
清心莲子饮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
为建立清心莲子饮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XSelect?HSS T3 C18(4.6×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5%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实验结果表明,木犀草苷、灯盏花乙素、黄芩苷、蒙花苷、汉黄芩苷、山柰酚、芹菜素、黄芩素、芒柄花素、汉黄芩素10种成分在进样浓度为4.951~247.6、2.594~129.7、5.209~260.5、1.882~94.1、7.678~383.9、5.238~261.9、2.798~139.9、4.998~249.9、10.22~510.8、5.270~263.5μg·mL-1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9%~10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5%以内。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5批自制的清心莲子饮样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批样品生成的对照图谱共标记包含10种成分在内的17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965以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15批样品可明显分为2类。该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中10种成分的定量分析。
2025 Vol. 49 (2): 157-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0KB] ( 15 )
172 全皓帆 涂昆 舒平 陈亮亮 张朝晖 丁永刚 邹志文
江西九岭山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区系分析
为了解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鞘翅目与鳞翅目昆虫的种类、群落结构及区系分布特征,于2019—2022年间以样线法和灯诱法在保护区内的四个保护站进行了野外调查。经鉴定,保护区内共记录鳞翅目昆虫47科455属794种,鞘翅目昆虫48科295属536种;从属种多度角度分析,二者构成类群较小,群落结构稳定;从属种比值分析,二者均有丰富度较高、优势度明显的特点。区系分析表明,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角度来看,保护区内的鳞翅目昆虫以东洋界独有种为主(占比52.90%),鞘翅目昆虫则以东洋界—古北界共有种为主(占比65.11%);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二者均以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主导,且华中区独有种的占比低于多区共有种,表明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相比2009年调查记录,本次采集并鉴定的鞘翅目物种数增加了24种,鳞翅目昆虫增加了72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近几年来九岭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2025 Vol. 49 (2): 172-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0KB] ( 21 )
184 熊露莉 关志为 周源远 张志锋 应智霞 张欢
鄱阳湖碟形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及季节性水文变化规律
鄱阳湖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浮游动物是湿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变化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三个典型碟形湖——白沙湖、东湖和战备湖,探究这三个碟形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浮游动物种类构成中,轮虫种类最为丰富,且在不同水文期与采样位点,其占比均最高;(2)在两个年份的监测中,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与平均生物量和水文周期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枯水期低于其他水文期;(3)浮游动物的α多样性(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在不同水文期之间差异显著,而在不同碟形湖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呈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水文变化规律;(4)2017年,浮游动物β多样性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著,而不同碟形湖之间无显著差异;2021年,可能由于提前到来且历时较长的枯水期,碟形湖水体环境差异较大,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水文期和不同碟形湖之间均呈现显著差异;(5)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为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也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洪泛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2025 Vol. 49 (2): 184- [摘要] ( 15 ) [HTML 1KB] [PDF 0KB] ( 20 )
198 侯佳浩 刘文玉 吴春林 张明辉 李琳洁 王子予 黄培荧 范洪祥 简少卿 赵大显
基于D-loop区和cox1基因序列的江西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为评估江西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loop区(309 bp)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x1)基因(527 bp)部分序列,对江西省9个草鱼繁育场(新干XG、吉安JA、峡江XJ、大余DY、宁都ND、瑞昌RC、上栗SL、万载WZ、南昌NC)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loop区检测到225个多态性位点,分离出27个单倍型;cox1基因检测到73个多态性位点,分离出9个单倍型。两个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处于较低水平: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d)0.067~0.515,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12~0.031 38,cox1基因Hd=0~0.331,π=0~0.007 97。群体结构分析表明,群体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遗传分化系数:D-loop区0~0.047 83、cox1基因0~0.181 90。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D-loop区98.82%,cox1基因97.87%)。单倍型网络图与邻接法系统发育树均未呈现地理聚类特征,表明江西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匮乏。本研究中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背景,可以为江西草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 49 (2): 198- [摘要] ( 16 ) [HTML 1KB] [PDF 0KB] ( 23 )
208 胡重华 刘斌 黄雅贞 张家海 连海 范紫嫣 张万昌 卢新民 方园
光倒刺鲃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
探明养殖光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与日龄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光倒刺鲃成熟卵直径(2.07±0.08) mm,受精吸水后直径为(2.66±0.13) mm,卵近似圆球形,呈黄或深黄色,卵质透明,沉性,具弱粘性。受精卵在水温26~27℃条件下微流水孵化,经40 h 11 min孵出仔鱼,鱼卵孵化积温1 064.86℃·h。根据发育的典型形态特征,将其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共7个阶段。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8.18±0.03) mm;6日龄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全;20日龄各鳍鳍褶完全消失,各鳍鳍条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对光倒刺鲃仔、稚鱼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分析,得到0~30全长与日龄的拟合曲线:y=-0.000 4x3+0.018x2+0.147 4x+8.247 1(R2=0.997 9),式中:x为日龄(d),y为全长(mm)。
2025 Vol. 49 (2): 208-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0KB] ( 20 )
215 赵若冰 王蓉蓉 邓亚菲 吴小平 欧阳珊 林锋 周春花
马口鱼性别鉴定SNP标记开发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是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鲤科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和高经济价值而成为重要的养殖物种。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使得养殖成为维持其种群数量的关键手段。马口鱼雄鱼体型更大且体色更鲜艳,全雄化养殖可有效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但在发育早期雌雄鱼没有明显的外部形态差异,因此性别鉴定在马口鱼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重测序技术的快速、高效的马口鱼性别鉴定标记。通过对比雌雄马口鱼基因组的注释信息,发现雌性基因组中存在更多的重复序列和杂合性,这可能与XX/XY性别决定系统有关。利用BSA技术,本研究从雌雄马口鱼基因组混池中筛选出大量与性别相关的SNP和Indel位点。通过PCR扩增和Sanger测序验证,成功开发出一个性别相关的SNP标记,该标记在雄性个体中为杂合,而在雌性个体中为纯合,且位于基因组的外显子区域。本研究不仅为马口鱼的性别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工具,而且对于理解马口鱼性别决定机制和促进其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 Vol. 49 (2): 215-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0KB] ( 24 )
222 徐静怡 傅志宏 易锌琴 雷莉 马燕天 张赫
微生物介导的水体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机制及其应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形成了具有联合毒性的复合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给水体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综述了微生物在水体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降解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复合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详细探讨了微生物降解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机制,包括细胞外沉淀、细胞吸附和细胞内解毒等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微生物在处理复合污染物时的协同作用,以及影响其效率的关键因素;最后对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2025 Vol. 49 (2): 222-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0KB] ( 23 )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编辑部公告

 
· 投稿声明
· 声明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中国知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