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5年 29卷 01期
刊出日期:2005-02-28

论文
   
论文
1 刘理蔚; 李育强
迭代法求解增生算子挠动方程
研究了求解增生算子挠动方程这一问题,通过改进已有的Ishikawa迭代,构造了一种新的迭代方法,利用该方法给出了增生算子紧挠动方程解的一种迭代逼近。本文的其他结果还统一和推广了Chidume、Tan&Xu的相应结果。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45 ) [HTML KB] [PDF 0KB] ( 80 )
1 张秀之
关于KKM映射的一点注记
在超凸度量空间中讨论了一类较广的KKM映射的性质,并以此推断出Fan-Browder型不动点定理。所得结果统一并推广了[5-6]中某些结果。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408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曹寒问; 刘理蔚
关于广义集值混合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及算法
在Hilbert空间中研究一类新的广义集值混合变分不等式,利用算子的豫解技巧在广义集值混合变分不等式与不动点问题之间建立等价关系,并给出了此类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和算法的收敛性。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96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许忠义
C~n空间中有界域上光滑函数的一个积分公式
应用单位分解的方法及积分表示中核函数的构造理论,得到Cn空间中有界域上光滑函数的一个抽象积分公式。根据这一公式,可得到至今许多有界域上光滑函数种种已有的抽象和具体的积分公式。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56 ) [HTML KB] [PDF 0KB] ( 55 )
1 凌爱凡; 许忠义
多圆柱域特征流形上的奇异积分方程组
在多圆柱域中引入奇异积分算了H~n、B~n和Γ~n,利用H~n、B~n和Γ~n的一系列复合奇性积分公式,讨论了含H~n、B~n和Γ~n的常系数奇异积分方程组,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501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高真圣; 欧阳崇珍
局部对称Lorentz流形中的2-调和类空子流形
研究局部对称Lorentz流行中的 2-调和类空子流形,得到 2 -调和等距浸入的平均曲率为零的充分条件,紧致超曲面以及常平均曲率超曲面的全测地性质。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94 ) [HTML KB] [PDF 0KB] ( 56 )
1 孙弘安; 钟定兴
关于Riemann流形中的2-调和子流形
讨论了黎曼流形中的 2-调和子流形,获得了这类子流形的第二基本形式模长平方和Ricci曲率的pinching定理:设M是n+p维黎曼流形N的具有平行平均曲率向量的n维 2-调和子流形,如果N的截面曲率的上、下确界分别记为KN和KN,则当M的第二基本形式模长平方s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466 ) [HTML KB] [PDF 0KB] ( 62 )
1 王金莲; 王珺
有关整函数与其导数惟一性问题的注记
研究了整函数与其各阶到数CM分担一上小函数时的惟一性问题,证明了在条件δ(0,f)>0下Brück猜想小函数推广形式确实成立。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97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张芳
GP-内射环与Von Neumann强正则环
利用GP-内射性来刻划强正则环,得到几个等价条件,从而推广了VonNeumann正则环的一些重要结果。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17 ) [HTML KB] [PDF 0KB] ( 56 )
1 盛梅波
一类减算子新的不动点定理及其应用
利用非对称迭代的方法,研究了在没有连续性条件和紧性条件下减算子新的不动点存在性、唯一性及迭代收敛性。得出了新的不动点定理以及给出此迭代的误差估计,并将所得结果应用于RN上的非线性方程解的存在性。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89 ) [HTML KB] [PDF 0KB] ( 62 )
1 贾云锋; 曹怀信
对偶空间上的弱~*连续算子半群
在线性赋范空间的对偶空间上引入了弱*连续算子半群及其生成元的概念,给出了弱*连续算子半群的一些性质,通过生成元及其有关性质对弱*连续算子半群进行了系列刻画,并给出了一类弱*连续算子半群的生成定理。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68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许璐; 许绍元
一类非紧混合单调算子的不动点存在唯一性
研究了序区间上混合单调算子,引入二元-凹 ( ( -) -凸 )性后,利用半序方法和单调叠代方法与技巧,得到了算子的不动点存在唯一性与迭代收敛性,改进和推广了混合单调算子某些相应结果。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577 ) [HTML KB] [PDF 0KB] ( 58 )
1 熊国经; 垂水共之
测线调查样本密度推定中核函数选择的几点注记
对于半正态探知函数,使用两个最佳带幅宽和六个属于相同的函数族、不同的核函数 (其中 3个是经常被使用、著名的核函数,另外 3个是我们作成的核函数)来进行密度推定,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产生测线调查样本;用统计量RRMSE和RB对密度推定值进行评价,来验证核函数的优劣。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409 ) [HTML KB] [PDF 0KB] ( 59 )
1 刘国明; 张萌; 付绍云
微量稀土La和Y在铜中的分布及对电导性的影响
研究了两种稀土金属La、Y的不同添加量和不同退火温度对纯铜性能的影响以及它们在铜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添加适当的稀土可提高纯铜的电导率,无论Y还是La最佳添加量均为 0. 05wt%,且稀土Y的效果更好;退火温度对不同含量的Cu-RE合金的电导率影响有所不同,Cu-Y合金的电导率随退火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21 ) [HTML KB] [PDF 0KB] ( 54 )
1 刘长虹; 程国安; 艾云龙
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薄膜
采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乙炔为碳源,在单晶硅上制备了定向碳纳米管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碳管薄膜及衬底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以多孔硅为衬底生长的碳纳米管管径均匀且离散分布,定向性良好。生长前氨对催化剂膜的预处理具有刻蚀作用,可显著提高碳管的生长密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85 ) [HTML KB] [PDF 0KB] ( 65 )
1 杨平生; 朱业超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传质和组织转变
研究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传质和组织转变, 对退火后出现的蘑菇状生长物进行了分析。指出,在退火时进行着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过程: 富稀土相熔化后通过晶界管道被挤出, 基相树枝晶则转变为粗大的柱状晶。充分进行这两个过程是获得具有高磁致伸缩性能GMM棒的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81 ) [HTML KB] [PDF 0KB] ( 57 )
1 刘南生; 俞进; 徐志锋; 谈振兴; 范定环; 徐申翔; 张华
基于多层多道焊的弧焊机器人视觉信息提取及处理
介绍爬行式弧焊机器人三维视觉信息的传感原理。研究了拉普拉斯锐化、细化等措施对图像处理的效果,给出型坡口多层多道焊边缘坐标的确定以及纠偏量和深度值的计算方法,实验说明效果较好。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12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于立志; 龚仁山; 姜卫群
通过四个最大纠缠三态粒子来实现一未知的三个纠缠三态粒子的隐形传输
提出一种利用 4个三态粒子的最大纠缠态作为量子信道来隐形传输一未知的 3个三态粒子纠缠态的方案。在此方案中发送者Alice作一次Bell态测量和两次单独粒子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经典信道告诉Bob,Bob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即可通过相应的幺正变换来重建Alice要传输的量子态。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44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熊裕华; 李凤仪
四氯化碳溶剂中溶胶法快速制备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用钛酸四丁酯 (Ti(OBu)4 )在CCl4 溶液中水解形成溶胶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 粉体。研究发现 (Ti(OBu)4 )水解脱醇 ,醇不但在脱除过程中发生碳化,而且发生异构化;热处理时在 711K后恒重, 纳米TiO2 粒子表面极易-OH化,表面-OH很难脱除。随着温度的升高,TiO2 结构中的 [TiO6 ]八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278 ) [HTML KB] [PDF 0KB] ( 63 )
1 邱萍; 倪永年
林丹的电化学性质及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
应用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测量手段, 对林丹的电化学行为及实验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9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可在悬汞电极上得到林丹 (Lindan)的一还原峰,峰电位为 -888mV(vs. Ag/AgCl)。林丹在汞电极上具有吸附性,且为不可逆电极反应。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504 ) [HTML KB] [PDF 0KB] ( 61 )
1 齐正保; 倪永年
多元校正紫外光度法同时测定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甲氧苄啶
磺胺类药物在紫外区均有吸收,但它们的吸收光谱重叠严重。在pH=9. 91的B-R缓冲溶液中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甲氧苄啶两组分混合溶液进行光度测定,所得的重叠光谱数据经计算机采集后分别用化学计量学中的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法(PCR)处理,并用于药品样品的测定,获得了较好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529 ) [HTML KB] [PDF 0KB] ( 52 )
1 吴少林; 谢四才; 罗教生; 陶小龙
光助/H_2O_2/草酸铁处理垃圾渗滤液
利用光助 /H2O2 /草酸铁处理已经过生化处理的垃圾渗滤液(CODcr=450mg/L左右)时,采用 365nm、125W的UV灯照射下,光强为Iu=2. 9mW/cm2 时,反应较佳条件是pH值 =4. 0左右及总药剂用量为 1. 4% (体积比)。草酸铁的用量要适当,投加量过少,混凝效果较差,有效光子不能完全转化为化学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12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吴芳英; 胡美华; 刘松; 谭晓芳
茜素应用于阴离子识别
应用吸收光谱滴定法研究了茜素与阴离子间的识别行为,比较了受体分子结构对阴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乙腈中,茜素通过氢键与Fˉ和AcOˉ分别形成 12和 11型稳定的阴离子配合物,在长波长 563nm和 553nm处分别出现电荷转移吸收带,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或浅紫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476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王长龙; 杨志宏; 聂基兰
OP-10/n-C4H9OH/c-C6H12/H2O体系W/O微乳液稳定条件
对OP-10 /n-C4H9OH/c-C6H12 /H2O体系W/O微乳液的相组成和性质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液晶相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当OP-10 /n-C4H9OH质量比为 32时,具有较宽范围的W/O微乳相区域,且该微乳液体系对整个pH变化不敏感,在 10℃-32℃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微乳液稳定区无太大的影响。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441 ) [HTML KB] [PDF 0KB] ( 70 )
1 管毕财; 杨柏云; 罗丽萍; 蔡奇英
低温解除龙牙百合休眠过程中糖类物质的转化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与石蜡切片等技术研究了低温解除龙牙百合休眠过程中糖类物质的转化。结果表明: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关键酶在不同时期表达有显著的差异,还原糖含量在低温处理的中期含量较高,淀粉粒的含量随低温处理的时间延长而减少。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67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罗晓梅; 万国金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下的协作分集
考虑对数路径损耗模型下采用非再生信道的协作分集技术提高信道容量问题。计算机仿真表明,在衰落条件下采用协作分集可以有效地提高信道容量。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81 ) [HTML KB] [PDF 0KB] ( 71 )
1 曹重华; 白似雪; 杨锦云
维也纳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介绍了软件开发方法中的一种形式化分析方法:ViennaDevelopmentMethod(VDM)。阐述了形式化分析方法的特点,具体说明了维也纳分析方法规格说明的两种规范:模块化说明与非模块化说明,及程序证明性依据:基于函数与操作的形式化规格说明。然后通过一个应用实例来说明如何利用VDM技
2005 Vol. 29 (01): 1- [摘要] ( 349 ) [HTML KB] [PDF 0KB] ( 60 )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编辑部公告

 
· 投稿声明
· 声明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中国知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