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22年 44卷 3期
刊出日期:2022-09-28

论文
   
论文
205 黄佳妍冯刚叶闰平张荣斌
不同Fe含量改性CeO2纳米管负载金催化CO氧化
为了提高CO氧化的活性,改善其催化性能,制备了不同含量Fe改性的CeO2纳米管(CeO2NTs)负载金催化剂,探究了载体(Fe0.1Ce0.9O2NTs和Fe0.2Ce0.8O2NTs)中Fe含量的变化对于催化CO氧化的性能影响。采用不同n(Fe)/n(Ce)比例(1∶9和2∶8)的FexCe1-xO2纳米管作为载体,将金纳米颗粒(Au NPs)负载在载体上。研究表明:适量的Fe离子(n(Fe)/n(Ce)=1∶9)掺杂有利于活性的提高,掺杂10%Fe的催化剂在110 ℃即可使CO 完全氧化。通过H2-TPR 等表征手段发现,当Fe的含量为10%的时候,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比Au/Fe0.2Ce0.8O2NTs更低,适当的Fe含量(10%)可以降低CeO2的表面氧活性物种的还原温度,这些都使得 Au/Fe0.1Ce0.9O2NTs比Au/Fe0.2Ce0.8O2NTs的催化活性更好,可以在更低的温度下(110 ℃)将CO完全转化。
2022 Vol. 44 (3): 205- [摘要] ( 145 ) [HTML 1KB] [PDF 0KB] ( 176 )
211 袁瀚恒冯斐杨明生
电场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效果及膜污染控制
通过传统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外加电场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EMBR)在同样操作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污染物质被去除的效果、膜污染的控制以及污泥特性等问题。结果表明:MBR和EMBR出水的COD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01,13.20 mg·L-1,EMBR出水的COD平均去除率为95.15%,要大于对照系统的91.77%。MBR出水的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0.03%,而EMBR的则为92.09%。MBR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达到22.87%,EMBR有更高的TP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43.59%。MBR和EMBR出水的平均浊度分别为3.72,3.31 NTU,且两者的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2.98%,93.13%。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 034 mg·L-1,而E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 957 mg·L-1,对比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增加2 923 mg·L-1。整体上EMBR污泥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值低于MBR污泥的SVI值。试验表明EMBR有更低的膜污染增长速率,而无纺布膜的表征结果说明电场的存在可以缓解无纺布膜表面的膜污染。
2022 Vol. 44 (3): 211-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190 )
217 周琪 曾思智 胡淑军
装配式混凝土预埋型钢铰接梁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为使装配式混凝土梁-梁实现铰接连接,提出一种基于预埋型钢的装配式混凝土铰接梁。结合预埋型钢设计方法,分别设计5个基于预埋槽钢和5个基于预埋角钢分析模型,并采用校正的有限元法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型荷载位移曲线均包括弹性、弹塑性和破坏阶段;基于预埋角钢与基于预埋槽钢的铰接梁最大荷载值仅相差1.04%。当预埋型钢面积不足时,出现预埋型钢破坏、混凝土梁与端部钢板分离、端部纵向钢筋屈曲、荷载-位移曲线末端承载力下降等现象。当预埋型钢面积满足要求时,装配式混凝土铰接梁与现浇混凝土铰接梁的损伤区域和损伤模式基本相同,端部预埋方式具有足够承载力。由此可知,预埋型钢面积是影响铰接梁破坏模式以及保证连接可靠的关键性因素。所提出的铰接梁具有端部连接可靠和施工简单等特点,可实现预期的力学性能。
2022 Vol. 44 (3): 217- [摘要] ( 95 ) [HTML 1KB] [PDF 0KB] ( 172 )
225 陈宝魁田洪祥文明李晓东
江西生土结构房屋材料改性试验研究
生土结构房屋在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其具有造价低廉、热工性能优异等优点,也存在抗震性能差、墙体易开裂等缺陷。为从根本上改善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江西省内的红黏土进行物理与化学改性,并通过试验分析了本地区生土材料性能的提升效果与改性机制。试验得到水泥、石灰的最优掺量均为10%,试样7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48倍、2.61倍,生成的水化产物能显著提高改性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聚酯纤维、稻草的最优掺量分别为0.8%、0.2%,试样28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56倍、0.49倍,掺入的纤维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土体的强度和延性,还能使土体在破坏后保持较完整的状态。
2022 Vol. 44 (3): 225-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176 )
234 吴文达 沈妍燃 王雪芳 黄雷杰 赵永华 林镇
机械力化学制备单组分地聚物性能提升机制
为考察机械力化学对单组分地聚物粉体的比表面积、粒度以及净浆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机械力化学制备单组分地聚物的试验研究,并进行同配比条件下的简单混合对比试验,同时通过X射线衍射(XRD)、同步热分析(DTG)、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分析机械力化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制备单组分地聚物,其比表面积较简单混合有明显增大;机械力化学制备的单组分地聚物净浆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较简单混合制备均有较大提高。分析可得,机械力化学能够有效细化单组分地聚物粉体颗粒粒径,提高反应活性,促使反应更早发生,从而改善其宏观特性。研究成果能为机械力化学制备单组分地聚物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2 Vol. 44 (3): 234- [摘要] ( 75 ) [HTML 1KB] [PDF 0KB] ( 154 )
239 高献 柯丞樑 林少远 王志滨 陈熙隆 叶辰豪
变电站钢构件及组合板的防火性能
针对现有规范中缺少电力火灾下钢结构的防火设计方法,基于有限元法对变电站工程中的典型钢构件进行抗火性能研究,发现和标准火灾相比,电力火灾作用下钢构件和组合板的温度更高,耐火极限更低;将有限元模型预测耐火极限与规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现有规程推荐的预测方法可准确模拟变电站钢构件的耐火极限,但是钢-混凝土组合板耐火极限的预测方法偏于保守。为提高经济性,本文修正了组合板耐火极限的预测方法。
2022 Vol. 44 (3): 239- [摘要] ( 67 ) [HTML 1KB] [PDF 0KB] ( 181 )
246 付庭聪 肖奉英 孟凯 晏洪 蒋童 黄模佳
塔脚板劲板尺寸对底板传递力分配比的影响
现行塔脚板底板厚度规范表达式中没有包含劲板尺寸变化的效应,但塔脚板劲板的尺寸变化对底板力传递和力分配有较大影响。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寻找塔脚板劲板的长度、厚度、高度与底板地脚螺栓拉力向靴板和向劲板传递力的分配比,给出底板和靴板连接处最大弯矩随劲板尺寸变化的规律。对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作无量纲化和回归处理,推导出包含塔脚板劲板尺寸效应的底板厚度设计表达式,该表达式的形式是在现行规范表达式前乘以包含劲板尺寸效应的函数。考虑劲板尺寸效应的底板厚度设计表达式与本文的试验结果相吻合,对工程中塔脚板的设计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2022 Vol. 44 (3): 246-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0KB] ( 173 )
254 唐琨 赵秋 黄冠铭 林铮哲 艾零件
钢桥面板纵肋顶板焊缝多裂纹扩展特性
为探明钢桥面板纵肋顶板焊缝焊趾多裂纹扩展形态变化及竞争机制,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并联合运用ABAQUS与FRANC3D,在验证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建立钢桥面板节段模型,在焊趾区域植入共面或异面裂纹,进行裂纹扩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共面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存在单裂纹扩展、裂纹融合及融合后扩展3个阶段,裂纹融合时最深点处扩展速率陡增,且中点处扩展速率大于两侧,进而裂纹趋于半椭圆形,融合后扩展过程中形状比逐渐减少;焊趾与热影响区裂纹构成的异面裂纹间存在扩展竞争机制,初始尺寸相同时,随着多裂纹扩展的进行,裂纹尺寸差异逐渐放大,裂纹间相互作用对热影响区裂纹扩展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并且热影响区裂纹在扩展至一定深度时,因裂纹尖端ΔKeff低于门槛值而停止扩展,此深度随异面间距s2增加而增加;率先到达疲劳破坏临界值的主导裂纹,在尺寸比≤1.4时为焊趾裂纹,≥1.5时为热影响区裂纹。
2022 Vol. 44 (3): 254- [摘要] ( 71 ) [HTML 1KB] [PDF 0KB] ( 158 )
265 姚晓琴 阙云 孙涛 秦小可
跨V型沟谷土石混填高路堤工后沉降特性分析
为揭示跨V型沟谷土石混填高路堤工后沉降特性,以土石质量比1:1填料为例,基于Prony级数形式的广义Kelvin模型,采用大型蠕变试验拟合出典型土石混填填料蠕变参数,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束口/阔口型路堤工后沉降特性以及地形因子对工后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初始快速蠕变时间占0.52%~1.47%,完成总变形的50%,最大工后沉降区域在第四级土层靠上区域,呈椭圆形;横向工后沉降曲线由路肩向基岩一侧减小且变化速度减小,纵向工后沉降曲线束口型呈“弯盆”型,阔口型呈抛物线型;工后沉降500 d达到稳定;束口/阔口型路堤最终工后沉降分别为二维模型的93.42%和69.23%,地形约束不容忽视;路堤高度增加,各工后沉降特征指标均随之增大,在30~40 m时,影响更明显,束口型路堤变幅大于阔口型,且其纵向工后沉降曲线由“弯盆”型转为抛物线型;沟谷宽度相同时,阔口型路堤各工后沉降特征值略大于束口型路堤,但变幅均较小。
2022 Vol. 44 (3): 265-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0KB] ( 160 )
273 陆培林陈明健黄逸宸黄栩辉张莹
分形多孔介质的流动与传热格子Boltzmann模拟
针对多孔介质内孔隙的尺寸、分布及连通性等结构方面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采用分形谢尔宾斯基地毯模型来实现不同孔隙率及孔隙构造,并利用双分布热耦合格子Boltzmann模型对工质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同一孔隙结构物理模型下孔隙率和压降对渗透率的影响,探讨了同一孔隙率下压降与不同固相基质结构入口流量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了固相基质的热导率及孔隙结构在孔隙流动与传热过程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能正确地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场及温度场;不同孔隙结构及孔隙率的流线与速度云图反映了多孔介质内流线及流速的分布特征;通过增大压降及孔隙率,能够使渗透率得到提高;不同导热比及孔隙结构类型下的温度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能够为强化航空航天领域中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性能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2022 Vol. 44 (3): 273- [摘要] ( 96 ) [HTML 1KB] [PDF 0KB] ( 163 )
282 陶丽文刘建胜
一种多班级离散型教与学算法求解路径规划问题
为优化仓储拣货路径,缩短拣货距离,根据仓储布局条件建立了拣货路径优化模型,构造了货位间距离矩阵,基于基本教与学算法步骤设计了一种离散型教与学算法进行模型求解,为提高算法求解效率和搜索能力,在算法中引入优秀插班生策略和自学策略,给出一种多班级离散型教与学算法。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对算法进行了实例测试,并与原算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解决仓储路径规划问题,对比结果表明引入优秀插班生策略和自学策略后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搜索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2022 Vol. 44 (3): 282-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164 )
289 鲍光海 王金鹏
基于MATLAB GUI的小型直流继电器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开发
为了提升多物理场仿真技术的使用便捷性、减少冗余操作和提高继电器产品设计效率,开发了小型直流继电器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借助仿真平台能够实现结构修改后继电器模型的建立和仿真。仿真平台基于MATLAB GUI搭建,继电器电磁系统模型和机械动力学模型分别基于麦克斯韦定律和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建立,机械动力学模型通过APDL建立及修改,电磁系统模型通过手动操作和VBScript脚本建立及修改。通过编写程序控制不同物理场模型运行和数据交互,实现继电器多物理场耦合。通过对仿真平台继电器仿真和样机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和仿真平台的准确性。
2022 Vol. 44 (3): 289-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0KB] ( 180 )
297 张云峰 王建宏
变量带误差闭环系统参数辨识的最优输入信号设计
针对目前对闭环系统的最优输入信号设计中,大多数只考虑输入带误差情况,而不考虑输出带误差的问题,对闭环变量带误差系统(输入和输出都被噪声干扰)参数辨识的最优输入信号进行设计。根据所构造的闭环变量带误差系统模型(本文假设输入干扰噪声和输出干扰噪声均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白噪声),通过将最优输入信号设计的问题转化为输入信号功率谱的最优化问题,进而利用渐进方差矩阵的迹运算来求解最优输入信号的功率谱,从而完成最优输入信号设计。
2022 Vol. 44 (3): 297- [摘要] ( 69 ) [HTML 1KB] [PDF 0KB] ( 106 )
303 黄文剑傅超胡佳华胡梅英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危急呼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医院医疗危急呼叫种类多、途径杂、频率高,易使医护人员产生“呼叫疲劳”的现象,设计搭建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危急呼叫管理系统,以提高呼叫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体为利用物联网设备采集不同品牌、型号监护仪器的信息,并和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与危急值等危象数据整合,制作统计报表。设置危急呼叫规则,通过可穿戴设备定向呼叫医护人员。通过实施医院所有危急呼叫信息统一管理,按需推送。医护人员也能通过统计报表对患者病情整体把控。医疗危急呼叫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判断呼叫信息的效率,提升医疗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22 Vol. 44 (3): 303- [摘要] ( 81 ) [HTML 1KB] [PDF 0KB] ( 165 )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 投稿声明
·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网站试运行,欢迎访问投稿!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江西省教育厅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