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 59卷 6期
刊出日期:2019-12-28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1 李晏丽彭超钟祯何欣燃曾楠李万根
PAK1 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 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PAK1 R203Q突变对其蛋白功能的影响;采用NCBI、ClustalW2等比对该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将细胞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NC组)、PAK1野生型质粒组(WT组)和PAK1 R203Q突变型质粒组(MUT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AK1下游信号通路蛋白p-JNK、JNK、p-ERK及ERK的表达水平。结果生物学信息分析和预测PAK1 R203Q突变位点对PAK1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是有害的。PAK1 R203Q突变位点位于PIX结合的位置,PAK1 R203Q突变位点在物种间是保守的。与NC组比较,WT组的转染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而MUT组的转染细胞迁移能力最强(P<0.05)。与NC组、WT组比较,MUT组细胞中p-JNK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PAK1 R203Q突变可促进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迁移,并可能主要是通过激活下游JNK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2019 Vol. 59 (6): 1-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357 )
6 王杜娟何明
葛根素对铁过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对铁过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未给予任何处理;IRON组,单独给予右旋糖酐铁50μmol处理;不同剂量Pue+IRON组,给予不同剂量(20、40、80、160和320μmol)Pue联合右旋糖酐铁50μmol处理。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MTS比色法检测HUVECs的存活率,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HUVECs的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RON组和各剂量Pue+IRON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LDH活性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IRON组比较,各剂量Pue+IRON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均P<0.01),而LDH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Pue对铁过载所致的HUVECs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19 Vol. 59 (6): 6- [摘要] ( 30 ) [HTML 1KB] [PDF 0KB] ( 230 )
9 姚金龙洪燕付辉政周志强林凯鹏罗跃华
鲜竹沥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研究
目的研究鲜竹沥的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对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的作用和初步机制。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将主要量大成分的化合物用于豚鼠咳嗽研究。将144只豚鼠随机分成12组:模型组、正常组、咳特灵组、香草醛(高、中、低剂量)组、芥子醛(高、中、低剂量)组、丁香醛(高、中、低剂量)组,每织12只。采用喷雾给药方式,以生物信息采集系统记录咳嗽信号、录音和人工计数等方法统计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并对支气管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从鲜竹沥中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包括:丁香醛(1)、6-羟基-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7-二氧杂双环-[3.3.0]-辛烷(2)、香草醛(3)、芥子醛(4)、(+)-lyoniresinol(5)、芥子苷(6)。化合物1、3、4均能显著延长豚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和减轻支气管组织炎症反应。结论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鲜竹沥中分离而得,化合物1、3、4能防治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
2019 Vol. 59 (6): 9-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0KB] ( 209 )
14 徐昕黄秀清陈晓庄德义黄英吴小颖张敏
大鼠海马NMDAR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海马组织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8只,应用颈总动脉血管夹闭阻断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应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的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NMDAR1的表达水平,并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脑神经元的NMDAR1mRNA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海马组织缺血损伤使细胞溶解较假手术组严重;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MDAR1表达水平和NMDAR1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通过引起兴奋性氨基酸的增多,相应地引起其NMDAR1表达增强。
2019 Vol. 59 (6): 14- [摘要] ( 35 ) [HTML 1KB] [PDF 0KB] ( 245 )
18 潘立承刘芬钱克俭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休克犬早期外源性乳酸清除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脓毒症休克犬早期外源性乳酸清除率的影响,为右美托咪啶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16只犬,采用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休克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EX组,每组8只。DEX组采用DEX 1.0μg·kg-1·h-1持续静脉泵泵注至实验结束,对照组采用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静脉泵泵注至实验结束。实验重复3次。监测并记录2组A点(开始输注LPS前)、B点(建模成功后)、C点(DEX组输注DEX后1 h、对照组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后1 h)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及A点、B点、C点时血清TNF-α、肾上腺素和血乳酸水平、外源性乳酸清除率。结果 A、B、C点时2组HR、MAP、C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B点、C点时HR、CO水平均高于A点,MAP水平低于A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B点时血清TNF-α和血乳酸水平均高于A点,低于C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点时血清TNF-α和血乳酸水平均高于A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点时血清肾上腺素水平高于A点、B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点时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A点、B点时血清TNF-α、肾上腺素和血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C点时血清TNF-α、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C点时血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外源性乳酸清除率为(6.44±0.68)mL·kg-1·min-1,低于DEX组的(9.09±1.68)mL·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脓毒症休克犬的早期外源性乳酸清除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及炎症因子TNF-α水平的升高,而减轻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右美托咪啶对脓毒症休克犬的血流动力学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2019 Vol. 59 (6): 18- [摘要] ( 37 ) [HTML 1KB] [PDF 0KB] ( 264 )
22 邬玉芹张武陈晶白志明冯智才陈红杨堃夏鹰
脑膜瘤VEGF、COX-2的表达与MR灌注参数分析
目的探讨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以及其磁共振(MR)灌注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水平,为脑膜瘤的性质判定及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5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按肿瘤病理分级标准分为:Ⅰ级(良性)31例、Ⅱ级(低度恶性)15例、Ⅲ级(恶性)6例。术前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PWl)检查并经Functool软件计算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的最大rCBV(rCBVmax)值;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测定脑膜瘤组织中VEGF及COX-2的表达阳性率,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ing方法测定脑膜瘤组织中VEGF及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病理分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rCBVmax值的差异及VEGF、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临床病理分级的增加,VEGF与COX-2的阳性表达率、VEGF与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肿瘤实质区rCBVmax值均逐渐增加,其中Ⅱ、Ⅲ级均较Ⅰ级显著升高(P<0.05),Ⅱ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膜瘤组织中VEGF表达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性(r=0.912 9,P<0.001)。各级脑膜瘤周围水肿区rCBVmax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参数rCBV值是评价脑膜瘤良恶性有价值的指标,且VEGF和COX-2与其一致,这些指标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
2019 Vol. 59 (6): 22- [摘要] ( 51 ) [HTML 1KB] [PDF 0KB] ( 257 )
28 任延昆陈子月李晓阳张丽芳韩卫坤乔钦增李社改
自拟中药方辅助盐酸帕罗西汀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及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辅助盐酸帕罗西汀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疗效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PSD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SD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前,2组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脑电图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辅助盐酸帕罗西汀对老年PSD患者疗效满意,可有效缓解抑郁程度,促进脑电图恢复正常,改善生活质量。
2019 Vol. 59 (6): 28- [摘要] ( 51 ) [HTML 1KB] [PDF 0KB] ( 259 )
33 龚书豪汪春利欧阳柳荣卢婉君王缨
核苷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 nephritis,HBV-GN)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ce Central Rig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OVID、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于核苷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国HBV-GN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和提取资料后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中国HBV-GN患者共643例,包括试验组331例,对照组3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0 01或P<0.05),血肌酐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国HBV-GN患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9 Vol. 59 (6): 33-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0KB] ( 224 )
40 李小霞游志鹏
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时机对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对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确诊眼内炎后至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时长不同分为3组:≤24 h组、>24~72 h组、>72 h~1周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的效果。结果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有影响,≤24 h组和>24~72 h组的术后视力改善有效率均优于>72 h~1周组(P<0.05)。结论尽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有利于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
2019 Vol. 59 (6): 40- [摘要] ( 35 ) [HTML 1KB] [PDF 0KB] ( 268 )
43 段云蔚闵定宏廖新成郭光华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NPWT)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3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NPWT技术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28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治疗组(435例)使用NPWT技术,其他处理均相同。比较2组入院时、创面术后7 d细菌阳性率变化,换药次数、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763例患者607例痊愈出院,143例未愈者其创面大部分已愈合,患者要求出院门诊换药;13例死亡者均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治疗后7 d,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均较各自入院时降低(Z值分别为-3.570、-3.280,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换药次数[(6.56±2.08)次比(11.78±4.14)次,P<0.05]、手术次数[(1.73±0.46)次比(2.91±1.27)次,P<0.05]、住院时间[(25.71±7.58)d比(36.95±7.54)d,P<0.05]均更少,住院费用[(1.25±0.33)万元比(2.67±1.86)万元,P<0.05]亦更低。结论 NPWT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创面细菌阳性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创面愈合情况,可有效辅助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
2019 Vol. 59 (6): 43- [摘要] ( 42 ) [HTML 1KB] [PDF 0KB] ( 245 )
47 陆海凤柳勇单奔马林周寒松
3.0T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胰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3.0T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胰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胰腺导管上皮腺癌患者行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顺铂方案化疗。于化疗前2周内、化疗1个月及6个月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肿瘤信号及ADC变化情况。化疗6个月后,按RECIST标准将31例患者分为进展组(14例)及稳定组(17例),比较2组化疗前、化疗1个月后的ADC值。于化疗前、化疗1个月后将31例患者按ADC及ΔADC(化疗前与化疗1个月的ADC差值)中位值分位高、低值组,分析ADC值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进展组化疗前后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3),稳定组化疗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t=4.52,P=0.000),进展组ΔADC值明显低于稳定组(t=-3.52,P=0.001)。进展组化疗前与化疗后1个月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668),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0);稳定组肿瘤大小化疗前与化疗后1、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P=0.336;t=0.31,P=0.764)。化疗前ADC及ΔADC高值组生存时间与低值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χ~2=4.524,P=0.112),化疗1个月后ADC值高值组生存时间较低值组显著增加(χ~2=7.618,P=0.006)。结论 ADC可作为胰腺癌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价指标,早期ADC值变化与生存率存在相关性。
2019 Vol. 59 (6): 47-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0KB] ( 253 )
51 刘巧刿刘晓岭韩燕妮韦伟崔军威
乳腺良性肿物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常规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常规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8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均为单侧乳腺病灶的女性,肿块临床查体不可触及的患者均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临床查体可触及肿块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决定常规手术或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其中行常规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的患者为微创组,每组各64例。2组均随访至术后半年,比较2组手术时间、治疗效果、术后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手术瘢痕小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肿物完整切除率、乳房外形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术后术区血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内逐渐吸收消失;微创组术后发生7例(10.9%)一过性晕厥。结论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治疗效果理想,但需注意防范术后一过性晕厥的发生。
2019 Vol. 59 (6): 51- [摘要] ( 150 ) [HTML 1KB] [PDF 0KB] ( 195 )
55 刘志兴陈莉王婧玲王文俊万力吴起才
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心动图在经皮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初筛后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筛查患者,指导选择合适封堵伞,术中引导并监测封堵全过程,及时评估其治疗效果,术后1周、3个月随访。结果42例患者中,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7例取消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转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2例因房间隔缺损缺口过大转体外循环,5例因下腔静脉端无边或者边软封堵器无法固定;1例因房间隔膨出瘤且瘤顶存在两个相距较远的缺口,术中由于释放封堵伞后因封堵伞位置不佳挤压冠状静脉窦转行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4例(97%)房间隔缺损患者成功完成封堵治疗,术后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导管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2019 Vol. 59 (6): 55- [摘要] ( 30 ) [HTML 1KB] [PDF 0KB] ( 271 )
58 卢和丽陈腊梅潘文菲李思郭明黄筱琴邹卿胡飞虎
南昌市综合性医院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南昌市综合性医院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Landeiman社会支持量表调查2018年1—12月在南昌市2所综合性医院就诊的2090例抑郁症患者。结果 2090例抑郁症患者中,有142例(6.79%)患者出现自杀未遂。患者有无经常吸烟、重度饮酒、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自杀意念、精神障碍家族史、正在用抗抑郁药物、伴内外科疾病及不同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既往因抑郁症住院次数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抑郁发作次数(OR=4.308)、伴焦虑症状(OR=2.329)、伴精神病性症状(OR=2.492)、伴自杀意念(OR=4.044)、焦虑得分(OR=1.036)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而正在用抗抑郁药物(OR=0.110)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结论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具有多种。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加强抑郁症患者规范治疗,教育患者珍爱生命,重点关注并干预抑郁症自杀未遂高危人群,减少自杀的发生。
2019 Vol. 59 (6): 58- [摘要] ( 80 ) [HTML 1KB] [PDF 0KB] ( 230 )
62 孙宇范义兵郭金王信颖
南昌市40岁以上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南昌市脑卒中流行现状,分析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为脑卒中防治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昌市部分社区40岁以上当地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脑卒中患病率特点,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穷举卡方自动交互法(CHAID)分类树模型分别对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研究对象6003人,其中高危人群1009人(16.81%),中危人群1683例(28.04%),低危人群3089例(51.4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人(4.00%),脑卒中198人(3.30%);随着年龄的增加,高危人群比例增加,且主要集中在70~79岁,男性高危人群比例高于女性(χ~2=136.07,P<0.01),脑卒中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43.7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OR=1.459,95%CI:1.023~2.080)、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OR=6.665,95%CI:3.597~12.349)、高血压(OR=4.207,95%CI:3.004~5.893)、糖尿病(OR=1.712,95%CI:1.195~2.453)、吸烟史(OR=1.750,95%CI:1.201~2.549)。穷举CHAID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共包括三层8个节点,共筛选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4个解释变量。结论南昌市脑卒中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因此,南昌市脑卒中防治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及其不同人群特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019 Vol. 59 (6): 62- [摘要] ( 43 ) [HTML 1KB] [PDF 0KB] ( 278 )
67 王苹杨玉金颜兴伟郑春艳张欢欢朱梦春王苏敏袁庆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动脉栓塞(PE),血栓脱落可引起PE,VTE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础,VTE出院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复发,抗凝药物可以降低VTE的复发率,但增加了出血的风险。了解VTE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选择抗凝治疗时长提供依据,对降低VTE复发率及出血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就VTE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9 Vol. 59 (6): 67-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0KB] ( 220 )
74 茹福霞黄鹏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学生在校园欺凌现象屡屡发生,不仅对中学生产生生存的危机感和焦虑感,而且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初中生与高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欺凌行为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学校、家庭、学生个体、社会等因素。文章就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控提供依据。
2019 Vol. 59 (6): 74- [摘要] ( 167 ) [HTML 1KB] [PDF 0KB] ( 252 )
79 张晓洁陈志未李菲
microRNA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细胞分子遗传学尤其是microRNA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疾病中miRNA具有特定的表达谱,它可精确调控细胞内靶基因和多种信号通路表达,维持机体生理稳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有一系列异常表达的miRNA,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增殖、染色体畸变、恶性转化有关。且miRNA表达水平对MM早期的鉴别及监测疾病复发,精准靶向治疗,降低耐药性等均有指导意义。miRNA结合RNA干扰技术有望提高其在MM靶向治疗中的效率及诊断精确度,构建以miRNA为基础的细胞分子遗传学与传统预后分期系统相结合的预后评估体系有望成为未来热点。
2019 Vol. 59 (6): 79-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275 )
85 陈涛李昊陈从波王黎姚启盛
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生殖外科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进展
泌尿生殖外科常见的肿瘤包括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其治疗以手术为主,常见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微创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由于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高清的三维放大手术视野、活动自如的机械手臂和直观的器械运动模式,其视野更为清晰,活动更为灵活,操作更为精确和稳定,故对功能保护、淋巴结清扫和血管神经分离等方面优势更明显。使用机器人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根治术、肾癌部分切除术和复杂性肾肿瘤切除术上较腹腔镜有优势。国内机器人手术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临床经验及技术上的不足。文章简要介绍机器人在泌尿生殖外科常见肿瘤治疗中的相关运用,并与腹腔镜手术进行对比,为今后机器人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
2019 Vol. 59 (6): 85-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0KB] ( 235 )
91 曾路徐丽君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多种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共同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可通过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重症肌无力,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确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相关血清学抗体的发现及电生理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精准诊疗提供新的契机。文章从非药物试验、腾喜龙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测等方面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9 Vol. 59 (6): 91- [摘要] ( 22 ) [HTML 1KB] [PDF 0KB] ( 269 )
96 詹春雷万盛华
Citrin缺陷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Citrin缺陷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是SLC25A13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患儿肝细胞线粒体内膜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蛋白功能异常,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高瓜氨酸血症等代谢异常。文章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更全面了解该病,为临床提供参考。
2019 Vol. 59 (6): 96- [摘要] ( 81 ) [HTML 1KB] [PDF 0KB] ( 260 )
90 胡向文唐文燕高菊梅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例
<正>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所致的梅毒,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孕产妇感染梅毒如果未及时治疗,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损害胎儿各脏器,最终有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早产[1]。存活者可在生后不同的年龄段出现临床症状,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此病在我国建国以来逐
2019 Vol. 59 (6): 90- [摘要] ( 59 ) [HTML 1KB] [PDF 0KB] ( 260 )
100 崔星葛红珊
1例正畸术后迟发性多生牙30个月追踪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正畸术后3年右下颌前磨牙区新增1颗多生牙并对其进行30个月追踪的病例,总结迟发性多生牙的诊断及治疗的经验。方法患儿,男,11岁,经17个月正畸治疗后3年发现迟发性多生牙。采用X线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对迟发型多生牙发生的时间、部位、形态及其生长发育进行跟踪。结果该迟发性多生牙为单发性结节型下颌前磨牙区多生牙,因其邻近邻牙牙根,暂予保守观察。1年后复查全景X线片多生牙呈继续生长趋势,与口腔颌面外科会诊后,从舌侧实施多生牙拔除术。拔除术后1年半全景X线片复查示:多生牙拔除区域骨质愈合良好,未见多生牙及牙囊复发迹象。结论迟发性多生牙对临近牙齿健康及正畸术后牙齿的稳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治疗方案有即刻拔除或保留观察,临床应对正畸、牙周、口腔颌面外科及影像学进行综合考量,以衡量两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提示正畸患者术后2~5年间应定期复查,及时对迟发性多生牙进行诊断与筛查,是术前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与术后疗效保持的有效保障。
2019 Vol. 59 (6): 100- [摘要] ( 34 ) [HTML 1KB] [PDF 0KB] ( 265 )
104 柯春锦胡志全
肾上腺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治水平,增强对肾上腺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收治的1例左侧肾上腺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检验数据、病理报告等,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区类圆形囊实性肿块,未见明显临床症状与异常体征,内分泌、生化等检验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CT表现为弥漫性钙化,边缘强化,强化密度不均匀。术前初步判断无功能腺瘤可能性大,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膜入路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切除肿瘤大小为38 mm×36 mm,有完整包膜,病理报告提示肾上腺血管瘤。结论肾上腺血管瘤在临床上罕见,影像学特征多样,与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节神经细胞瘤等有多种共同表现,术前误诊率高,增强此类罕见疾病的见识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2019 Vol. 59 (6): 104-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0KB] ( 218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募青年编委
· 欢迎参与“最美逆行者”医疗卫生行业摄影图片、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通知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审稿专家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约稿邀请函
· 投稿时请下载并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