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 52卷 6期
刊出日期:2021-12-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5 林坚
从“五个文明”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结构

从"五个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政治文明角度看,人类和平安全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诉求,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从物质文明角度看,人类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通道,要建设一个利益共享、共同繁荣的世界。从精神文明角度看,人类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价值共享的世界。从社会文明角度看,人类责任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责任,要建设一个同舟共济、责任共融的世界。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原则,要建设一个共生共存、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了和平安全、利益共享、价值共融、责任共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 Vol. 52 (6): 5- [摘要] ( 252 ) [HTML 1KB] [PDF 0KB] ( 330 )
5 高中伟刘光辉
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
灾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灾害防治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四个时期,完成了由最初以抗灾救灾为主向建立集防灾、减灾、救灾于一体的灾害治理体系的转变。经过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灾害防治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灾害治理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不断完善灾害防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2021 Vol. 52 (6): 5- [摘要] ( 185 ) [HTML 1KB] [PDF 0KB] ( 166 )
25 范迎春 卜祥记
“双重起源论”视域中的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依据"双重断裂论"的解释方案,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不仅存在着早后期思想、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之间的断裂,而且"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这一基本概念甚至都是不能成立的,更遑论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即使我们依然固执地使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这一概念,那马克思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关联也只能停留于外部反思关系。因而只能在"推广应用与反证说"的传统框架内呈现"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并把这一发展逻辑描述为相互外在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历程。只有立足于"双重起源论"的解释方案,才能彻底打通马克思早后期思想、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断裂,才能真实呈现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及其整体性的历史性,也才能据此讨论"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2021 Vol. 52 (6): 25- [摘要] ( 191 ) [HTML 1KB] [PDF 0KB] ( 158 )
35 韩美群易欢欢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超越性管窥——基于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批判的再批判
劳动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枢纽,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始终。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进行了尖锐批判,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从阿伦特批判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二分性"与"自然的非自然增长"两个角度可以看出,阿伦特在批判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所建构的"积极生活"三分法体系,实质上窄化和矮化了马克思劳动理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不仅是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秩序的超越,也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正确理解和剖析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批评的根源和实质,还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真实面目,不仅是为真实马克思主义辩护的需要,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前提。
2021 Vol. 52 (6): 35- [摘要] ( 220 ) [HTML 1KB] [PDF 0KB] ( 171 )
45 尹亚红
境外园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带动作用吗——基于6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验数据
以境外园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6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就境外园区对中国ODI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园区合作显著带动了中国对园区所在国的直接投资,并弱化了政治风险对中国ODI的影响。就不同产业类型与区位而言,境外园区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资源利用、加工制造、综合利用与物流商贸型园区带动ODI的作用非常显著,而农业产业园区不显著;东南亚、南亚、独联体以及非洲所建园区显著带动了中国ODI的发展,而西亚与欧洲所建园区不显著。
2021 Vol. 52 (6): 45- [摘要] ( 188 ) [HTML 1KB] [PDF 0KB] ( 167 )
56 石聚航 王志民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司法适用的规范错位与理论矫正
现行司法解释在认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存在明显的规范错位,主要体现在:将宣扬行为的类型已经扩展到极致,导致部分不符合宣扬性质的行为也被作为实行行为处理。对互联网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放任行为,不当地将共犯行为理解为实行行为。由于增设了前置的限制处罚规定,人为地造成刑法处罚漏洞。在界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应当强化法益对于构成要素认定的指导意义。宣扬行为的核心语义应当被界定为让他人知晓或可能知晓,单纯的编写、设计等行为应当被排除在宣扬行为之外。尽管本罪在立法上被视为抽象危险犯,但不影响在司法层面上应基于法益合目的性予以适度限缩。在故意的判断上,肯定本罪间接故意的成立空间,并且应当改变当前行为故意与危害故意同一的判断法则,应当运用推定和例外结合的方式,并适度提高基础事实的标准。在罪数认定上,需要根据侵害事实的同一性等行为事实具体判断。
2021 Vol. 52 (6): 56- [摘要] ( 215 ) [HTML 1KB] [PDF 0KB] ( 179 )
65 刘剑凌
论“半费之讼”的法律本质
"半费之讼"本质上是法律问题而非逻辑问题。在辩论中,师徒二人预设了法官应对判决后可能引发的新案进行裁决,这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根据不告不理原则,法官的审判职权只存在于审判过程中,判决后审判职权自然终止。因此,"半费之讼"的法官在判决后对可能由此引发的新案无权裁决。师徒二人的预设错误是"半费之讼"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不告不理原则,以是否起诉为时间节点,可以将诉讼与民事纠纷、法官与非法官、法官职权与法官职业明确区分开来,从而将师徒二人的二难推理合法而自然地拦腰切断,"半费之讼"也就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2021 Vol. 52 (6): 65- [摘要] ( 594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73 王伟进李兰
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我国基层治理的模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孕育着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元素。儒法并用的治理思想促成了周朝乡官礼治模式向秦汉时期乡教里治模式转变;两宋时期的乡村自治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基层治理开始由隋唐时期的乡辅里主模式向保甲制发展,国家对基层管控加强;明清时期,里甲保甲开始并行;封建王朝推翻后,国民政府按照民权主义的主张尝试基层自治,但因现实条件不具备转向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打破政社合一体制后,建立起了乡级政权、村级自治模式,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多元参与、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这一变迁过程表明,我国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法兼用的特征,为当前基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1 Vol. 52 (6): 73- [摘要] ( 466 ) [HTML 1KB] [PDF 0KB] ( 136 )
83 杜姣 刘尧飞
乡村责任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优势——基于赣西G镇的经验考察
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乡村社会的通道。新时代背景下,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而言,广泛出现于税费时期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式和存在于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行政共同体关系模式不具有存续的空间。赣西G镇通过村治主体的中农化、片组制度的设置以及积极与村干部进行情感互动实现了乡镇两级基于治理责任的连带和捆绑,将村干部吸纳至乡镇的工作任务框架中,建构乡村责任共同体这一乡村关系模式。这一乡村关系模式不仅强化了乡镇治权,而且维系了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模式,保存了村民自治空间,较好地解决了下达至乡镇的国家工作任务向村庄社会的落地问题,化解了乡镇对村干部的动员难题,实现了乡政与村治的有效衔接。乡村责任共同体关系模式可成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关系的发展方向。
2021 Vol. 52 (6): 83- [摘要] ( 189 ) [HTML 1KB] [PDF 0KB] ( 193 )
92 张岩 周明明
“乡村再造”:政党引领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政党引领乡村治理主要通过党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和意识形态等,实现"乡村再造",在建构现代国家基层政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政党中心主义"的分析视角,探究百年大党引领乡村治理的演变规律,可以透视政党使命的自觉性、政党组织的协调性、政党功能的服务性和政党治理的多元性四个特性,准确把握政党引领乡村治理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不同时期的逻辑导向。推动政党引领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需要从治理使命、治理系统、治理功能、治理主体四个维度,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协同共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2021 Vol. 52 (6): 92- [摘要] ( 195 ) [HTML 1KB] [PDF 0KB] ( 194 )
102 廖美琳
安源工人歌谣与无产阶级共同体想象
1920年代的安源工人运动中,歌谣成了组织动员工人的重要媒介。与传统的安源煤矿歌谣不同,安源工人歌谣突破了"田园风味"的自然共同体和以赞"物"为主的虚假共同体的塑造,开创了充满无产阶级共同体想象的歌谣创作实践。这一实践表现出双重叙述面向:一方面,歌谣歌咏阶级"团结",召唤出工人"建设新社会"的渴望,为工人建构出一种新的生活世界图景;另一方面,这一创作实践表征出早期中国革命文艺遭遇的"革命叙述"难题,在歌谣的话语形态、承载的政治内涵和美学趣味之间呈现出难以弥合的叙述裂隙。
2021 Vol. 52 (6): 102- [摘要] ( 196 ) [HTML 1KB] [PDF 0KB] ( 151 )
110 侯瞳瞳 单世联 鄢楚茜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悖论、偏差与疏离
"网络性"与"跨文化性"的重叠,是中国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形态的重要表征。这既是中国网文得以漂洋过海圈粉无数的重要动因,同时也导致了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困境。"网络性"能够持续建立新的社区、新的部落,但同时又悖论性地对文化认同的传统构成与定义提出挑战。网文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的二律背反导致了海外迷群跨文化铭写中的偏差。兼具"网络性"与"跨文化性"的网络文学通过对雅俗文化等级的解构,建构了一个非中心性的文化空间,但这种"非中心性"又导致了文化传播与传播文化的疏离,引发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2021 Vol. 52 (6): 110- [摘要] ( 212 ) [HTML 1KB] [PDF 0KB] ( 208 )
120 杜军刘利民
论事件的内涵、属性及多样化关系
事件是认知语义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按照戴维森的异态一元论,客观事件是物理事件,物理事件引发的心理事件是人们运用不同层面的心理语言描述同一物理事件。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之间不是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而是心理事件附随于物理事件,且心理事件涌现出超越物理事件的新意义。"事件"实际上应分为实存事件、原生事件、次生事件三个不同层面。实存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事件,原生事件指人们使用普通心理语言描述的原发性心理事件,次生事件是指原生事件与其他心理事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复杂心理事件。
2021 Vol. 52 (6): 120- [摘要] ( 195 ) [HTML 1KB] [PDF 0KB] ( 184 )
128 唐淑艳龚向和
美好生活视域下优质受教育权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优质受教育权是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之权利话语的转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性需要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优质受教育权是实现这种需要的基础。优质受教育权根源于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优质受教育权提供了内生动力。优质受教育权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需要的一种权利诉求,国家负有积极为每个公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的义务。国家通过物质给付义务、教育服务义务和制度保护义务的履行来推动、促进、保障优质受教育权的实现。

2021 Vol. 52 (6): 128- [摘要] ( 208 ) [HTML 1KB] [PDF 0KB] ( 202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