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 48卷 04期
刊出日期:2017-08-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苟小泉
陶渊明的本体论
从整体的角度看,"道德"本体论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这一本体论思想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的传统具有一致性,陶渊明是这一传统的重要承继者、表述者和实践者。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德"本体最终不是书本上的深奥不可获取的结论,也不是滞留于形迹无从显现的奥秘,它是在主体"自贵""独立""自信"的确立过程中,既切实又超越的发生和显现,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一样,清晰可鉴。
2017 Vol. 48 (04): 1- [摘要] ( 88 ) [HTML 1KB] [PDF 0KB] ( 327 )
10 孙功进
《老子》首章释读的再思考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2017 Vol. 48 (04): 10- [摘要] ( 167 ) [HTML 1KB] [PDF 0KB] ( 391 )
17 蒋开天
比附思维视域下《吕氏春秋》五行世界图式建构
比附思维与《吕氏春秋》五行世界图式的建构问题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思维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显性表现。《吕氏春秋》涵蕴丰富的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其中,五行附象思维关注事物的具象或想像,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象"之间异质联结的必然性,分为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色、五音、五味等属于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五帝、五神等属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行附数思维关注"五"数或"五"数结构,抹煞了"五"在记、量方面的特征,突出了在分类性的套数方面的功能。四季之"四"与六畜之"六"或益或损为"五",即是深受五行附数思维的影响使然。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相济并行,五行世界图式在《吕氏春秋》中最早定型。
2017 Vol. 48 (04): 17- [摘要] ( 132 ) [HTML 1KB] [PDF 0KB] ( 318 )
23 斯洪桥
人生论视域下《淮南子》天人合一观及其价值意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其落脚点在于研究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人合德合性上。《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从人的本性上来讲,天人本是合德合性的。天人合一彰显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天人合一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解决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境界层次、人的安身立命等问题。
2017 Vol. 48 (04): 23- [摘要] ( 73 ) [HTML 1KB] [PDF 0KB] ( 331 )
32 刘红卫
江门学派的中正自然、德性自由理念及其思想影响
道体在二程的新儒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认识心体的重要参照物。基于道体的特征,二程提出了以"公"释仁及以"体用一原"的体用关系来阐发心体。陈白沙在二程新儒学理论的基础上,既阐释了心体"中正"的含义,又在"体用一原"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之学,使中正与自然之学成为江门学派的两个优秀品质。刘宗周在自然之学的基础上从"意"为心之"定盘针"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了德性自由的理论。陈白沙之后,江门学派经由湛若水、唐枢、许孚远、刘宗周、黄宗羲依次传承,江门学派的中正、德性自由的理念是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理论在思想层面重要的理论来源。黄宗羲在明朝末年提出了人君为"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将儒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2017 Vol. 48 (04): 32- [摘要] ( 86 ) [HTML 1KB] [PDF 0KB] ( 301 )
38 陈世润胡喜如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的历史沿革、特点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经历了早期探索、逐步发展、曲折发展、恢复发展、重大发展、全面推进等不同阶段。它呈现出曲折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内涵发展、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大局的价值目标。它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党纪科学化水平、维护纪律权威和营造清新政治生态、党纪党规建设服务于政治路线、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等纪律检查的基本经验,对坚持和拓展党的建设具有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7 Vol. 48 (04): 38- [摘要] ( 432 ) [HTML 1KB] [PDF 0KB] ( 195 )
45 包万平李金波
香港回归前后的公民教育与青年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国家统合的前提,而教育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采取隔断中华文化脉络、推进语言征服、禁止讲授中国近代历史等方式,造成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难题。香港回归之后,公民教育困难重重,造成了部分青少年对国家的对立和抗拒,于是像"占中""港独"等这类闹剧接二连三地上演,对青年的国家认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消除隔阂,促进两地融合,在包括两地青少年交流、香港学子到内地工作、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
2017 Vol. 48 (04): 45-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204 )
53 何文靓彭迪云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耦合度研究
在集群企业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成长的进程中,它的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本研究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两者耦合度的指标体系,并借鉴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提出测度两者关联度和耦合度的模型,以苏州外向型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的耦合关系及其在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路径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表明:集群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关键在于协调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使之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2017 Vol. 48 (04): 53- [摘要] ( 30 ) [HTML 1KB] [PDF 0KB] ( 194 )
63 戴攸峥
农村耕地抛荒的多层治理
耕地抛荒是指原有耕地由于机会成本大而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荒地多为不便机械耕作、贫瘠的坡耕地及经济落后的山区农地。耕地抛荒的原因在于农业劳动机会成本大;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耕地保护制度。当前耕地抛荒治理的主要形式有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土地经营人才;土地流转和托管活动中缺乏有效通道和中介;荒地整治改造与基础设施完善的投资大、回收期限长等。因此,耕地抛荒治理要多管齐下:国家要在政策、资金投入方面有新举措;地方政府应着力完善农村科技推广网络,推动建设村级土地经营权流转中介;农民要转型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7 Vol. 48 (04): 63- [摘要] ( 38 ) [HTML 1KB] [PDF 0KB] ( 185 )
69 徐新平
论黄远生新闻伦理思想
民国初年"报界奇才"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新闻时代的开拓者,他不仅在新闻业务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新闻伦理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倡新闻记者要有独立自尊的人格,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对待政府、政党和社会公众,都要以公明之心,主持正论公理;要有关心时局和批判现实的责任意识;要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职业素养与采写能力。他的这些观点是中国新闻伦理思想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当今新闻记者的修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7 Vol. 48 (04): 69- [摘要] ( 60 ) [HTML 1KB] [PDF 0KB] ( 207 )
76 阳海洪
论李大钊的国家理念与新闻思想转型
李大钊前期主张改良建国,"宪政秩序内的言论自由观""权力监督的媒介功能观""查事之精的新闻真实观"和"启蒙民众的传者受众观"构成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主张革命建国,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成为未来国家形态的根本特征。李大钊"学"随"术"变,"阶级专政的新闻自由""主义宣传的传媒功能观""解喻现象的新闻真实观"和"崇拜民众的新闻受众观"构成了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这种思想的跳跃,呈现出极致性、功利性和急躁性等思维特征。
2017 Vol. 48 (04): 76-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225 )
83 余玉
从体裁到题材:上海《时报》新闻业务变革及效应探析
上海《时报》以业务革新著称。该报在清末民初存续35年,先后由狄楚青和黄伯惠经营,两个关键时期的新闻业务革新所聚焦内容不同,前期在报纸版式、时评、新闻专电、新闻通讯方面颇具成效,后期新闻业务改革发生转向,在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及图片新闻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前期以"体裁"为主和后期以"题材"为核心的业务改革,暗合了从形式到内容对中、西方新闻业务沿袭和模仿的历史脉络。两个阶段的业务探索契合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从新闻业务革新的不同方面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务的发展。
2017 Vol. 48 (04): 83- [摘要] ( 39 ) [HTML 1KB] [PDF 0KB] ( 224 )
91 王晚霞
日藏两种《濂溪志》价值考论
以地方志的方式,整理周敦颐著述及其相关作品的《濂溪志》,目前国内所见有8种:胥从化版、李桢版、李嵊慈版、周沈珂与周之翰版、吴大镕版、周诰版2种和彭玉麟版。此外笔者辗转又得到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2部《濂溪志》: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林学闵编修刊刻的《濂溪志》4卷4册;明万历甲寅四十二年(1614)周与爵编修刊刻的《周元公世系遗芳集》5卷1册。林学闵版前承胥从化版和李桢版,后启李嵊慈版、吴大镕版,而从实际内容上看,只是李桢版的"挖改本"。周与爵版与众《濂溪志》和周敦颐集不同,以周敦颐后裔为核心展开,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其版本被清康熙初年吴县人周沈珂、周之翰父子重辑,而从实际内容上看,周沈珂父子版只是周与爵版的"挖改本"。
2017 Vol. 48 (04): 91-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214 )
97 吴士勇
明代万历年间总漕与总河之争述论
明代万历年间,总漕与总河出于部门利益考量,围绕治河方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导致万历五年和万历二十六年两次合并。二者争斗看似是治河、通漕与维护祖陵的理念之争,实则体现了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生态。明代总漕设置于景泰年间,总河设置于正德年间,设置目的在于应对黄河决口后临时性的漕运危机。总漕与总河的设置仓促而成,其职掌多有重合之处,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组织效率低下与相互争斗的泥潭。这是明代体制性弊端的集中体现。
2017 Vol. 48 (04): 97-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0KB] ( 221 )
104 席志武蔡丽华席志武蔡丽华
文明论视域下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掀开了中国小说史上崭新的一页。他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包含着对于欧西小说的政治想像,体现出一种深在的文明等级观念。梁启超对传统小说的批判及对欧西小说的借镜,充分说明他认同并接受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范式与文明观念。从文明论视角对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理论与创作实践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反思性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体现于我们以怎样的视角去回顾过去的小说发展历程,还体现在"四个自信"的文化语境下我们以一种更为自觉的方式建构起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路径。
2017 Vol. 48 (04): 104- [摘要] ( 77 ) [HTML 1KB] [PDF 0KB] ( 230 )
112 刘精科
论李渔戏剧理论的“陌生化”思维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17 Vol. 48 (04): 112- [摘要] ( 42 ) [HTML 1KB] [PDF 0KB] ( 179 )
118 张明强
魏禧佚文七篇考论
中华书局本《魏叔子文集》是目前魏禧作品最全的整理本,有功学林,但仍有遗漏。今新辑得魏禧集外佚文7篇,是关于魏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懿行编叙》展示其长于作论的特点,《焚余草叙》透露着遗民之思,《林蕙堂文集原叙》阐发其骈文观,《艾陵文抄序》和《鹿邨诗集序》皆倡导作诗为文要有感而发,赞赏有"真气"之文,而《彭士望〈魏和公南海西秦诗叙〉评》和《冷士嵋〈谢安论〉评》详论文章的章法技巧,提出"救尾法"等文学理论。对魏禧诸文献的考辨有助于全面了解魏禧其人其文,有利于深入理解清初文学生态。
2017 Vol. 48 (04): 118- [摘要] ( 37 ) [HTML 1KB] [PDF 0KB] ( 221 )
124 贾凌昌
公地悲剧·逆向选择·搭便车——“双一流”建设的困境及其规避
"双一流"建设受到公地悲剧、逆向选择和"搭便车"框架的宰制。无论是公地悲剧还是逆向选择抑或是搭便车理论或行为,都与人的逐利性无法分开,人的经济理性决定了人们可能会选择最利于个体的方式行动。利益冲突蕴含利益一致,通过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和个体的德性规约等方式,公地悲剧、逆向选择和"搭便车"行为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规避。
2017 Vol. 48 (04): 124- [摘要] ( 99 ) [HTML 1KB] [PDF 0KB] ( 216 )
130 陈方红许祥云
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NKI收录论文的解读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特点是: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呈现多元化与主体性相统一,文献来源报刊分布面广且不均匀,研究队伍结构复杂但又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研究内容和方法存在同质化趋势。"双一流"建设研究要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还需要在扩大研究主体、拓展成果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本土性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与完善。
2017 Vol. 48 (04): 130-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197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