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47卷 05期
刊出日期:2016-10-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邵发军
廉政观视域下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解读
基于廉政观视角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集聚着政治关系价值判断的根本性依据、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政治生活的伦理诉求和政治责任的伦理自觉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这一视角上,它蕴含着批判性与超越性、现实性与价值性、方法上的革命性与表述上的隐蔽性等特质。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它体现在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廉洁政府的构建上。
2016 Vol. 47 (05): 1- [摘要] ( 149 ) [HTML KB] [PDF 0KB] ( 65 )
7 刘建涛; 浦佳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视域论析
资本是通过表面的物表现出来的在物的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统治的权力关系,具有文明与破坏的双重性。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三种递进的向度,即资本的自然批判,资本是破坏自然的力量;资本的人性批判,即资本是剥削身体和精神的一切自由活动的力量;资本的权力批判,即社会权力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形成起来的支配与被支配的感性的对抗力量,它的当代形式就是资本,资本统治自然与人的力量就来自于社会权力。资本的逻辑已经全面地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对资本的批判就是对当下的我国经济生活本身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时限制资本的破坏性。
2016 Vol. 47 (05): 7- [摘要] ( 95 ) [HTML KB] [PDF 0KB] ( 86 )
14 袁小平; 潘明东
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江西省9个村的实地调查
社会动员是引导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动员方法能够反映农村社区的结构性特质。通过对江西省9个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采用行政动员、项目动员、能人动员和自组织动员四种动员方法。同时发现社区社会动员存在社会动员思路不清晰;社会动员方法欠缺主次;动员能力弱、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合力;动员结果停留于表象,难以促进村民的价值观以及社区结构的改变;社会动员欠制度化等问题。要提升农村社区的社会动员能力,应该理顺动员思路、加强动员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培育多元动员主体、注重动员中共同文化观念的塑造。
2016 Vol. 47 (05): 14- [摘要] ( 199 ) [HTML KB] [PDF 0KB] ( 93 )
22 尹浩
“无权”到“赋权”: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机制——以H省城市社区公益创投活动为分析对象
分化性社会格局下,社区治理需要改变目前社区无权状态,而当下城市社区公益创投活动是实践这一需要的新探索。在城市社区公益创投活动中,制度赋权、社区赋权与增能技术良性互动、相互交织。其中,制度赋权为社区公益组织发展提供了合法性环境、社区赋权提升了社区社会资本、增能技术使居民的参与更加趋向理性化,他们共同肩负改善社区治理结构微环境、培育基层社会自主性意识萌发的重任,是我国当下社区治理转型的新机制。
2016 Vol. 47 (05): 22- [摘要] ( 133 ) [HTML KB] [PDF 0KB] ( 66 )
29 邹小华
社会友善与公共生活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乡村和城市单位这两大"熟人社会"趋于解体,带来生活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个体",这容易导致冷漠与暴戾。因此,人们呼唤着社会友善,友善是在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需要生活共同体的支撑,社会友善构建的重要方面就是重建良好的生活共同体和公共空间。具体路径有: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精神存在;通过对话来构建理性、平和的公共舆论空间以弥合社会撕裂,促进社会团结;促进和引导社会组织建设,重建生活共同体;延伸高校服务缓解失业大学生的精神焦虑,重建其家园感。
2016 Vol. 47 (05): 29- [摘要] ( 198 ) [HTML KB] [PDF 0KB] ( 74 )
37 金颜
价值实践本位:道德形而上的剥离与其现实性的介入
道德是主体在"义务利他"前提下"自在自为"的选择,至高准则是"至善",这是道德形而上剥离后的价值判断。但是,道德的规定性不应仅存于理性范畴,其价值的合理性意义更在于社会实践功能的合法化逻辑。只有排除道德价值实践的现实障碍,将道德的价值理性融入社会关系当中,渗透于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社会道德体系,实现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本位作用,方能实现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体现道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2016 Vol. 47 (05): 37- [摘要] ( 134 ) [HTML KB] [PDF 0KB] ( 78 )
42 王能昌; 徐超
修养论意义下禅学的“明心见性”与心学的“知行合一”
心学与禅学的学理唯有在修养论中才能统一,脱离了修养论而对心学和禅学进行解读是片面的。心学和禅学从一个相同的"心"出发,面对不同的人和现实采取了不同的修养方式。这种不同的修养方式所要达到的仍然是一致的人自身。这种人的自身追求可以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分化问题的一个方法。
2016 Vol. 47 (05): 42- [摘要] ( 190 ) [HTML KB] [PDF 0KB] ( 69 )
46 董甲河
论邹守益的慎独说建构
邹守益通过安顿自身生命困惑与挽救时代危机建构慎独说。他早期接受朱子学思维,困惑于朱子解《大学》格物与《中庸》慎独异问题,后得到王阳明指点才知两者可以合一,从而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与王阳明以《大学》格物统摄《中庸》慎独不同,邹守益以《中庸》慎独统摄《大学》格物,这主要因为王阳明处理朱子向外穷理的弊端,邹守益处理王阳明向内格心的弊端。当时学者致良知出现落入有或无的弊端,对此邹守益重新诠释《中庸》慎独说,主张学者须在日用常行中达到独知,挽救了学者致良知危机。邹守益建构慎独说,具有保守作风,影响了江右王门后来的发展。
2016 Vol. 47 (05): 46- [摘要] ( 83 ) [HTML KB] [PDF 0KB] ( 65 )
51 刘红卫
一本论对陈白沙建构心学体系的意义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提出了人与物"一本"的理论,即人与物同根同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物、心与理、人心与道心、心体与道体均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一本论是宋明时期新儒学体系的宇宙论生成论的核心内容。一本论对陈白沙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理论构架的基础。人与物的关系是陈白沙心学体系的核心关系,陈白沙通过致虚工夫达致了"惟仁与物同体",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体自然、承体起用的以"自然之学"为特征的本体论、工夫论体系。既注重对主观性的心体的表述,又注重对客观的道体的表述,是陈白沙心学的显著特征。
2016 Vol. 47 (05): 51- [摘要] ( 95 ) [HTML KB] [PDF 0KB] ( 74 )
56 刘艳
太极动静问题比较研究——从朱熹到李滉
太极动静问题是自周敦颐"太极动而生阳"思想提出以来,宋明儒家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朱熹视太极为至高本体,然而在其广大精微的思想体系中,太极动静问题存在双面性。这也给后儒,尤其是曹端、薛瑄等人造成了理论诠释上的诸多困扰,为此,他们二人提出了"活理"思想,认为理自身可以动静,从而提升了太极或理的能动性。韩国学者李滉提出了"理自会动静"的理动论,在解决了朱熹太极动静思想双面性问题困扰的同时,也为自己"四端""七情"的性理学体系建造了通畅的诠释路径。
2016 Vol. 47 (05): 56- [摘要] ( 99 ) [HTML KB] [PDF 0KB] ( 86 )
62 郭根; 尤西虎
政治信任阈失的社会机理及其时代表征
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信任的嬗变抑或阈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其社会机理首先来源于现代复杂社会的风险叠加与政治体系的应对失效;其次,全球化的深度扩展和民主政治危机导致了公民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基础的消解和对政治体系信任的弱化;最后,批判性公民的成长和官僚机构的消极腐败,意味着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失衡以及权利与责任关系的断裂,并直接淡化了公民的政治信任情感,加速了公民政治信任的流失。
2016 Vol. 47 (05): 62- [摘要] ( 113 ) [HTML KB] [PDF 0KB] ( 96 )
68 黎晓武; 滕勇前; 常子龙
论依法治国形势下参政党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
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在依法治国形势下,参政党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群体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党际民主建设、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方式应当由执政党文件的引领向法律制度的引领转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国家根本法将参政党的参政地位和职能明晰化,用法律制度推动参政党职能的实现;用法律法规规范参政党职能的实现路径;用依法参政理念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的能力;在依法参政理念指导下,实现从执政党领导人主导、参政党领导人响应的原有职能实现方式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转化。
2016 Vol. 47 (05): 68- [摘要] ( 111 ) [HTML KB] [PDF 0KB] ( 58 )
74 方丽
论负碳—生态文明之“真善美”的统一
相对于低碳、零碳经济而言,负碳经济的产生或将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新革命。负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本身是生态伦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已在我国广东及西部沙漠地区展开试点。负碳经济的运行、负碳—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活动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达成人类对社会的真、善、美的最高追求。
2016 Vol. 47 (05): 74- [摘要] ( 138 ) [HTML KB] [PDF 0KB] ( 104 )
82 仇荣国; 陈瑾
信号博弈下P2P网络信贷在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基于信号博弈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向P2P网络信贷平台提出贷款申请时,P2P网络信贷平台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的流动资产等财务信息和创新评估等非财务信息来判断其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均衡状态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信号演化博弈能准确地披露,被界定为最有效的均衡模式。由此,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视角,应着重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转型的治理水平;从P2P网络信贷平台视角,应主要拓展平台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平台资金和网络技术管理;从政府视角,应健全行业监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规范平台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建设平台和企业征信体系、引导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而实施战略管理。
2016 Vol. 47 (05): 82- [摘要] ( 119 ) [HTML KB] [PDF 0KB] ( 105 )
88 甘小文; 毛小明
基于AHP和灰色关联的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测度研究——以江西14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和打造工业新城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基于产业与城市发展互动和匹配等需要,构建一个从要素融合、功能融合和空间融合等多视角下且包括若干相对指标为指标体系、以AHP和灰色关联法相结合为评价方法的产城融合度测度模型。借助该模型对江西14个国家级工业园区融合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有利于了解当前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情况,以便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
2016 Vol. 47 (05): 88- [摘要] ( 120 ) [HTML KB] [PDF 0KB] ( 88 )
96 石聚航; 秦靓
刑法规范适用中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目的解释的展开
刑法规范在适用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刑法文义的多重性、文义解释的瑕疵以及法律漏洞等现实问题,文义解释并不总能合理地解决疑难案件。刑法规范的具体应用是裁判者基于各种利益而进行的目的性建构,解释活动并非不折不扣地完全地按照罪刑法定原则进行严格解释。刑法解释是一种目的性的论证,裁判者对规范的理解是实质性的知识建构,以此来弥补刑法规范适用中的困境。在裁判者建构刑法规范的过程中,目的解释是实质判断常用的基本方法。
2016 Vol. 47 (05): 96- [摘要] ( 126 ) [HTML KB] [PDF 0KB] ( 57 )
104 陈伟; 蔡荣
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路径选择与展望
互联网金融犯罪作为伴随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而出现新的犯罪类型,在认清其金融犯罪的本质属性的同时,应对其行为方式和犯罪对象的网络异化保持警惕;互联网金融活动既要通过刑法的介入以保护投资者权益,又要注重尽快建立行政监管先行的法律规范层级体系;顺应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刑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重心,应从对资金流向的监管控制转移到对个人和市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来。
2016 Vol. 47 (05): 104- [摘要] ( 126 ) [HTML KB] [PDF 0KB] ( 100 )
112 胡东平; 詹明
人格责任论:一种形式主义的人格定罪模式
人格责任论将责任的基础归咎于行为者的人格,又认为行为人实施了体现主体人格的个别行为时就存在责任。这种人格定罪模式对于解释违法性意识可能性、忘却犯及期待可能性等刑法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人格责任论既将人格引入定罪,又格守罪刑法定原则,避免侵害个人自由;但存在对人格与行为的关系认识不全面,没有真正将人格引入定罪之中,立足点仍然是报应而不是预防。
2016 Vol. 47 (05): 112- [摘要] ( 126 ) [HTML KB] [PDF 0KB] ( 72 )
118 王佳琴
“五四”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
"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引起了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这场语言变革也影响了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语言变革使原有的文体尊卑谱系瓦解,导致文体互渗中由高到低原则发生变化;现代白话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个体自由言说,改变了古代文体渗透背后体现的崇尚古典的美学取向。现代白话丰富的审美意涵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功能改变了古典文体互渗中程式化、韵散结合的外在形态,更重神韵与精神的融合。现代白话的确指性、及物性使得文体渗透中的审美内涵发生了现代质变。文学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语言变革的角度可以深入恰切地认识现代文学文体渗透的某些现象,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现代文体互渗中的传统因素。
2016 Vol. 47 (05): 118- [摘要] ( 135 ) [HTML KB] [PDF 0KB] ( 62 )
124 郭士礼
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
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为指导,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红学著述。他们的相关红学研究成果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卓越的理论阐释能力与实践品格。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红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2016 Vol. 47 (05): 124- [摘要] ( 197 ) [HTML KB] [PDF 0KB] ( 66 )
130 李建明
《燕丹子》成书及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异同
《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法一向认同。这足以揭示《燕丹子》中出现的民间逸闻的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中的传说成分,历史学家一般比较慎重,比较《燕丹子》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可以发现杂史小说在起源时期与历史的不同,并启发人们思考小说的起源问题。
2016 Vol. 47 (05): 130- [摘要] ( 103 ) [HTML KB] [PDF 0KB] ( 61 )
136 尚菲菲; 付景川
《圆屋》:美国当代印第安的生存遭遇书写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2016 Vol. 47 (05): 136- [摘要] ( 153 ) [HTML KB] [PDF 0KB] ( 93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