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 46卷 06期
刊出日期:2015-12-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乐爱国
民国时期的朱熹门人后学研究
民国时期,朱熹门人后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包括对于朱熹主要门人尤其是蔡元定、蔡沈、黄榦、陈淳等人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于朱熹门人的后传脉络的研究,以及对于宋元明清朱子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是现代朱熹门人后学研究的开端和学术基础,而且其中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可以为今天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
2015 Vol. 46 (06): 1- [摘要] ( 333 ) [HTML KB] [PDF 0KB] ( 138 )
7 刘元青
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分辨与联结
王阳明从早年"取竹格之"至龙场自悟"吾性自足"的为学进路,其实就是沉潜良知与见闻之间紧张关系的过程。王阳明并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不能认知识为良知。相较而言,他认为良知天理比见闻知识更值得欲求,如"精金喻圣"。倘若迷失良知,徒以"知识技能"相较量,则为王阳明所深疾,如"拔本塞源"之论。在严辨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见闻莫非良知之用"与"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二种联结良知与见闻之知的方法。
2015 Vol. 46 (06): 7- [摘要] ( 370 ) [HTML KB] [PDF 0KB] ( 88 )
15 武潇洁
论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明智"(phronēsis)的分析表明,phronēsis以好的行为,以此在为对象,即以此在的存在为揭蔽的对象,因此,phronēsis是alētheia的最高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就是无蔽或去蔽,其最源始的意义即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将自身从遮蔽状态中揭示出来。这种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时间性意义的揭示,它以操心为存在的基本结构。真理通过形式指示的方式保持其存在论性质,它是此在存在的前提,即存在境域,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真理概念因此体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实践性质。
2015 Vol. 46 (06): 15- [摘要] ( 397 ) [HTML KB] [PDF 0KB] ( 188 )
21 王见楠; 陆畅
宋代理学中“无意”问题之考辨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无意"究竟是圣人达到圆满境界产生的效验,还是普通人修德的入手功夫。这两种观点对后来明代心学对"意念"问题研究的深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5 Vol. 46 (06): 21- [摘要] ( 378 ) [HTML KB] [PDF 0KB] ( 247 )
27 金小燕
孝道与“亲亲互隐”: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诠释——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在邓晓芒先生看来,"亲亲互隐"与等差之爱是腐败的毒瘤。而儒家认为"亲亲互隐"和儒家孝道并不完全一致,作为出自儒家孝道的"亲亲互隐"是具体情境下的选择。"亲亲互隐"与社会公正呈现出了张力,儒家伦理主张"义"是合理判断的依据。社会容忍制度的合理性,也正是由于它在探求这种张力过程中体现的合宜性和平衡性。儒家孝道与仁、义的契合,是儒家孝道德性合理性的深层根基。基于这一论述,可以有力地回应邓晓芒先生有关"腐败毒瘤"的诘难。
2015 Vol. 46 (06): 27- [摘要] ( 392 ) [HTML KB] [PDF 0KB] ( 146 )
34 王强
“抑恶”的伦理:现代伦理学的挑战与逻辑转变
作为扬善抑恶的伦理学对"恶"的认识及其定位决定着学科整全的视野及伦理文化的品性。现代伦理如何认识善恶关系,现代伦理学在"扬善"的同时能否"抑恶"以及二者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决定着现代伦理的价值趋向与逻辑关系。在善恶的认识论层面,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善的对立面"伦理负价值""反价值"的恶、善恶辩证关系中的存在以及基于"大屠杀"对人性与制度之"恶"的揭示。在伦理学的学科建制层面,现代性语境中"恶"对伦理学的挑战,进一步影响着"恶"对现代伦理的学科建制以及"恶的世界"对伦理学的重新定位。
2015 Vol. 46 (06): 34- [摘要] ( 390 ) [HTML KB] [PDF 0KB] ( 178 )
41 高扬; 杨宁
政治动员的治理价值——理解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新视角
在现代政治过程中,政治动员既是政党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基本方式,又是政党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就中国而言,通过政治动员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更是其推动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出发,进一步认识和挖掘中国政治动员特有的治理价值,对于深入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效提升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5 Vol. 46 (06): 41- [摘要] ( 420 ) [HTML KB] [PDF 0KB] ( 158 )
47 蔡泉水; 刘建光
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回应
新媒体的勃兴引起传播模式、传播环境的新变革,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转型适应力、受众注意力、管控力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新媒体促进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向多元化、平等化转型,传播风格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型,传播方法向隐性化、多样化转型;不仅分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受众注意力,而且增加了在新媒体自身聚集受众注意力的难度;新媒体"把关人"缺失以及新媒体传播阵地不够坚强、管理规程不够完善等因素,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策略路径,在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加快新旧媒体有机融合、改进党对新媒体的领导等方面下功夫。
2015 Vol. 46 (06): 47- [摘要] ( 480 ) [HTML KB] [PDF 0KB] ( 106 )
52 王春龙
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考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一直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新形势下,我们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危险"和克服"四风",必须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要保持好党的纯洁性必须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政治纯洁、组织纯洁与作风纯洁四方面入手,坚持四者并重。必须正确处理纯洁性与先进性之间的关系、党员个人纯洁性与党组织纯洁性之间的关系、普通党员纯洁性与党员领导干部纯洁性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借鉴他国政党经验教训的关系,以及运动式与常态化之间的关系等。
2015 Vol. 46 (06): 52- [摘要] ( 342 ) [HTML KB] [PDF 0KB] ( 163 )
58 黄典林; 黄藤
“公民身份”:西方起源与中国含义
在西方语境下,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和罗马帝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通过地理界限来定义)中一系列社会融合(或排斥)的制度安排。在马歇尔的经典划分中,现代公民身份包括三个不同层面,即民事、政治和社会权利。新近的理论发展已经将文化公民身份纳入了讨论范畴。比较而言,中国语境下的公民身份观念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又受到本国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结构性要素的高度限制,同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受制于更为广大的历史惯性和社会变迁力量。在这一推—拉作用的过程中,中国语境下的特定公民身份概念和具体实践,呈现出与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情形。但观念和实践的落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公民身份相关的丰富实践形式缺乏理论关照的价值。相反,这应当成为微观政治和社会研究的生动对象。
2015 Vol. 46 (06): 58- [摘要] ( 444 ) [HTML KB] [PDF 0KB] ( 237 )
65 高志刚; 贾晓佳
密度、距离、分割、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基于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3D"视角,即密度、距离、分割,是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方法,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因此在3D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政策因素,使用2002—2013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用模型,验证"3D+P"四指标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为提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在指标中加入了控制变量和工具变量,以消除共线和内生性。结果表明:密度、分割、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为正,距沿海港口城市的距离对经济发展影响为负,而省会城市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当对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分别进行探析时,各因素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为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应提高地级市的经济密度,缩短地级市间的经济距离,发挥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优势。
2015 Vol. 46 (06): 65- [摘要] ( 637 ) [HTML KB] [PDF 0KB] ( 90 )
73 张新芝; 孔凡斌
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
东中西部之间区域产业转移近年较为活跃,厘清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发展的态势,是当前产业转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我国东中西部28个省市地区1990—2013年间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区域工业产业比重、东中西部区域投资增长、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三个指标的变化来观察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以2004—2008年为转折点,东部地区工业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增幅趋于平缓,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各指标扭转了其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部分行业出现增幅现象,个别指标处于全面增长的趋势。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发生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暂时还没有明显数据表明已经发生。
2015 Vol. 46 (06): 73- [摘要] ( 413 ) [HTML KB] [PDF 0KB] ( 113 )
81 彭燕; 谢冬明
基于个案分析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制约作用可构成协调发展的系统。以江西省为样本,选取20个反映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对2014年江西11个设区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协调有序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可知:江西各设区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处于初级协调经济滞后型,其中南昌、九江、上饶协调性较好。国内旅游人次、A级景区数量、财政收入等指标是影响江西初级协调滞后的主要原因,为此应该巩固国内旅游市场、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大地区财政投入、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以促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
2015 Vol. 46 (06): 81- [摘要] ( 429 ) [HTML KB] [PDF 0KB] ( 110 )
88 刘根
论实质单位犯罪问题的立法解释
实质单位犯罪问题诸如单位诈骗、单位盗窃等由来已久。对此,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形成了诸多学说,主要有无罪说和自然人犯罪说两种代表性观点。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30条的解释采取了自然人犯罪说的基本立场,即仅处罚个人。该解释虽然采用了类推解释的方法,但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在理论上,它属于不利于被告人的造法性解释,没有溯及力。
2015 Vol. 46 (06): 88- [摘要] ( 365 ) [HTML KB] [PDF 0KB] ( 121 )
96 骆天纬; 石聚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认定规则
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危险方法类型和范围的探讨,表明了对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基本立场,即限制解释"危险方法",以防范此罪成为兜底性的罪名,违反刑法的明确性,但是并没有提供认定危险方法的具体判断法则。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相关判决的梳理,可以发现,公共安全的认定不宜过于宽泛,尤其应提防将公共秩序置换为公共安全。在危险方法判断上,可从社会公众的价值判断、行为客观的附随状况以及行为实施的方式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既不能过度泛化对本罪的理解,也不能一概地适用其他领域中犯罪的罪名而排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2015 Vol. 46 (06): 96- [摘要] ( 470 ) [HTML KB] [PDF 0KB] ( 71 )
102 刘闻
竞争范畴的经济学与法学二维解读
竞争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相继建立,经济领域的竞争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之主题。竞争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被视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有效方式。竞争也是经济法学尤其是竞争法学的研究焦点,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竞争的法律概念"这一基础问题尚缺乏深入性与针对性的探讨。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法学的视角对竞争予以专门界定以充分发挥其在司法、执法活动中的积极效用,进而推动我国竞争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发展。
2015 Vol. 46 (06): 102- [摘要] ( 373 ) [HTML KB] [PDF 0KB] ( 159 )
108 王祎茗
传统中国聘财制度的法文化解读——以《唐律疏议》为中心
"聘财"无论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还是一种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都可谓源远流长。唐时聘财入律,这是聘财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可供追溯的最早文本记载。时至今日,不论南北,每及嫁娶,"彩礼"依然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从古至今,在民间"彩礼"的交付都是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而"彩礼"的多寡、具体的数目直接关乎婚姻男女双方家庭的颜面、婚后夫妻间的关系乃至婚后家族能否相处融洽。传统聘财的程序意义远大于其财产意义。因此,中国传统婚姻的性质亦不能以买卖婚一言以蔽之。
2015 Vol. 46 (06): 108- [摘要] ( 370 ) [HTML KB] [PDF 0KB] ( 119 )
115 范建文
两宋之际政治与王安石新学流变
王安石新学在两宋之际的学术嬗变,其实并不是新学学术本身自由、自觉的传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统治集团的政治选择,使新学非学术层面传承的影响加深,致使新学完全成为社会诸多阶层利益诉求追逐的工具,渐趋式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现实的问题与困惑,正是历史镜像的投射。尽管时代在变,但传统社会中学术与现实政治的纠葛,依然在今天延续。中国传统社会丰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其实就是双刃剑,独立、平等、和谐则是两利与进步,依附、偏倚、压榨及利用则会两害与退步。
2015 Vol. 46 (06): 115- [摘要] ( 355 ) [HTML KB] [PDF 0KB] ( 65 )
122 陈立娟
乡约缘起与演进中的话语实践
乡约作为民间治理的话语实践,是各种权力在规范乡间秩序时的一种再生产。随着朝代更迭,乡约也在不断演进,乡约发起者由士绅逐渐过渡为官员,乡民参与由自发变为强制。循着福柯"话语—权力"和"权力—规训"的路径对乡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乡约内容自儒家伦理转为皇帝圣谕,体现了乡间治理话语权由绅权向皇权的转移,乡约由最初的民间自治组织最终沦为官方执役工具;拥有权力合法性的皇权在对乡民意识形态建构时,也从道德教化转向了对乡民的权力规训。
2015 Vol. 46 (06): 122- [摘要] ( 312 ) [HTML KB] [PDF 0KB] ( 103 )
128 石了英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2015 Vol. 46 (06): 128- [摘要] ( 331 ) [HTML KB] [PDF 0KB] ( 120 )
135 郑茗元
文学翻译的诗学建构:从归化趋于异化
文学翻译作为整个文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具有反逻辑诗性功能的诗学建构路径常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被放置在宏观社会历史语境中、凸显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意义再生产过程。再加上诗学建构维度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又一度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和指导,并对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进行了重新思考。具体地说来,这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实践方法而言,的确具有独特的理论支撑作用和文本规范意义。
2015 Vol. 46 (06): 135- [摘要] ( 400 ) [HTML KB] [PDF 0KB] ( 338 )
141 徐文松
论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动力——兼论新好莱坞的破茧前夜
影像技术革新、青年反文化运动和作者电影理论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关键动力:摄影及录音设备的轻便化使影像创作能够表现更现实、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着战后青年一代已成长为独立的文化力量,他们推动着电影美学观念全面革新;作者电影理论有效地提升了电影导演的艺术家身份,进而推动了电影创作体系的发展与革命。在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电影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具有社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表征。
2015 Vol. 46 (06): 141- [摘要] ( 318 ) [HTML KB] [PDF 0KB] ( 61 )
146 王丹荣
现代汉语祈使句的主观量级及相关句式研究
祈使句的主观量级不是指祈使强度的有无,而是指祈使强度的大小。从意义入手,按照说话人S希望听话人H执行祈使指令和实现交际意图的主客观条件的强度大小,祈使句主观强制度X可分成三类:X强、X中、X弱。每一类祈使句主观量级都有相对固定的句式进行表达。
2015 Vol. 46 (06): 146- [摘要] ( 307 ) [HTML KB] [PDF 0KB] ( 288 )
152 付欣晴; 胡绵绵
再论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
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三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
2015 Vol. 46 (06): 152- [摘要] ( 384 ) [HTML KB] [PDF 0KB] ( 150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