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 44卷 02期
刊出日期:2013-03-28

道德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1 陈强;
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哲学自由观之比较
毛泽东通过陈独秀和李大钊,接触了马克思的思想,为之倾服并深入学习钻研,从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随后苦苦探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的自由观和毛泽东的自由观具有某种源流关系,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由观。我们可从哲学自由观维度,将马克思的自由观和毛泽东的自由观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关系。两人的哲学自由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和"可对话性",不过亦有差别。马克思的哲学自由观富于理想主义色彩,而毛泽东的哲学自由观则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2013 Vol. 44 (02): 1- [摘要] ( 485 ) [HTML KB] [PDF 0KB] ( 96 )
10 洪光东;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当前,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面临着诸多责难和非议。有学者直接否认其真理性,认为它只是后人的一种误读;有学者则否认其普遍性,认为它仅仅是基于欧洲社会的概括。当然,探讨这一理论的本真及真理性,绝不能拘泥于此理论本身,必须寻求一个更宏观的视野。而从唯物史观的创立、特别是生产关系思想的形成出发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出发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本身的固有特质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所蕴含的辩证法和真理性。
2013 Vol. 44 (02): 10- [摘要] ( 699 ) [HTML KB] [PDF 0KB] ( 59 )
16 彭传华;
正统、道统、治统——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
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是在反思批判传统儒家的正统论、道统论的基础上来思考这一问题的。王船山认为"正统"至少要包含两个原则:汉族自己统治中国而"不可使异类间之";以道得天下和治天下而不能"舍君天下之道而论一姓之兴亡"。王船山对"道统"作出了祛魅的解释,认为道统的继任者不应局限于韩愈、朱熹等大儒所例举的圣人,任何自觉践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和存续中华文化的人都是道统的继任者;道统具有"孤行而无待"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超越时空的"亘天垂地而不可亡"的超越性,体现了王船山对于儒者之统历久弥新的坚定信念、存续中华文化的崇高历史责任感、挺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使命感。王船山反传统儒家正统论和道统论的思想分别对于辛亥时期的革命家和现代新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 Vol. 44 (02): 16- [摘要] ( 740 ) [HTML KB] [PDF 0KB] ( 105 )
22 张昭炜;
明儒万廷言的学术传承及著述
易学大家万廷言践履与发扬江右王门巨子罗洪先的收摄保聚良知学,尽得江右王门精髓。经王畿点化,万廷言对于浙中王门高旷超洁的良知学能默契于心、体之于身。万廷言镕铸江右、浙中于一身,推原阳明未尽之旨,与万虞恺、唐顺之、王时槐、章潢、邓以赞、李材等阳明学者同参共学,维持阳明学学脉以不堕。万廷言传世著作有《学易斋约语》、《学易斋集》等,《学易斋约语》见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学易斋集》有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尊经阁文库两个版本,后者晚出,其中以《易原》差别最大。
2013 Vol. 44 (02): 22- [摘要] ( 463 ) [HTML KB] [PDF 0KB] ( 63 )
28 刘劲松; 夏保华;
技术乐观主义探析
 技术乐观主义是人类最古老的技术观之一,它以技术决定论作为其理论前提,以技术的正面效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技术救世"、"科技是生产力"、"技术创造文化"等思想作为其理论内核,在激励人们发明技术、运用技术、创造生活、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技术乐观主义存在着技术决定论的单向线性思维的片面性,但它对技术及其功能的认识仍不乏真知灼见的理性之光,依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科技立国"战略的思想源泉和新型"和谐技术观"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2013 Vol. 44 (02): 28- [摘要] ( 694 ) [HTML KB] [PDF 0KB] ( 76 )
35 陈莉;
“比德”审美观念的嬗变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2013 Vol. 44 (02): 35- [摘要] ( 446 ) [HTML KB] [PDF 0KB] ( 68 )
40 杨静; 程林顺;
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道德实践问题探讨
政治道德视阈下的政府公信力问题,是社会成员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情感道德评价及内心认同程度,源于政府行政理念及具体行政中蕴涵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其政治道德实践意义体现在以公众评价为主要特性、社会成员情感认同为评判,既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价值基础,也是维持"政府—公众道德关系"持续性的重要联结。在实现路径上,制度伦理的价值实现、主体的道德内化建构及道德情感融入的实效性,是建构和保障对政府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 
2013 Vol. 44 (02): 40- [摘要] ( 490 ) [HTML KB] [PDF 0KB] ( 70 )
45 迟成勇;
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思想
人生哲学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是张岱年人生哲学思想的三大理论渊源。在人生哲学理论建构方面,张岱年提出了"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论,"生之圆满"即"个人生活之圆满"与"人群生活之圆满"的辩证统一的人生目的论,"改变自然、变革社会及改善现实"的创造价值论。张岱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兼综中西人生哲学的优良传统而建构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人生哲学建构和青少年"三观"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2013 Vol. 44 (02): 45- [摘要] ( 459 ) [HTML KB] [PDF 0KB] ( 64 )
53 肖萍; 刘红梅;
我国行政侵权救济机制的反思与重构
 当前,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救济制度在内的行政侵权救济机制,由于缺乏整体性制度规划,导致相关制度之间衔接不畅,行政侵权后公民权利救济的效率低下。要切实全面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构建一个机制协调的整体性运作系统,并在行政侵权救济范围的拓展、救济机制的衔接以及机制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2013 Vol. 44 (02): 53- [摘要] ( 491 ) [HTML KB] [PDF 0KB] ( 64 )
60 龙国智;
我国政府层级间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研究
 政府层级间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有两类:一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失真,表现为谎报和瞒报;二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体现为下级对上级传达的信息有选择性地接收和执行。信息传递失真的原因与上下层级间的信息不对称、官员的激励机制扭曲以及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和监控途径密切相关。提高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不仅需要扩大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提高所获取信息的质量,而且还必须增强对官员的监督与控制。 
2013 Vol. 44 (02): 60- [摘要] ( 573 ) [HTML KB] [PDF 0KB] ( 83 )
66 田珊珊; 罗国祥;
文化视角下社会保障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以法国社会保障体制为例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深化,要求重视对中国社会保障文化逻辑的探究,这对于制定能够有效运作的制度安排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法国社会保障体制为例,从文化视角下探讨社会保障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要求把文化看作是用来解释行为的意义系统,关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人,并综合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记录、描述、考察和总结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2013 Vol. 44 (02): 66- [摘要] ( 475 ) [HTML KB] [PDF 0KB] ( 62 )
73 孙慧; 翟青;
战略转换风险与控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
 战略转换是组织适应动态竞争环境的根本手段,由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低、资源刚性和组织惯性等原因,致使战略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战略转换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在战略柔性支撑的基础上,通过战略转换的需求和障碍分析,选择适当的战略转换方式,并通过加强组织学习来进一步提高战略转换风险控制的能力。
2013 Vol. 44 (02): 73- [摘要] ( 479 ) [HTML KB] [PDF 0KB] ( 71 )
79 张新芝; 陈斐;
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与发生势差度量研究
 随着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大规模的兴起,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如何准确地评价不同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并且尝试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法合成法构建评价模型,据此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进行度量与评价。
2013 Vol. 44 (02): 79- [摘要] ( 494 ) [HTML KB] [PDF 0KB] ( 87 )
86 胡学军;
从“证明责任分配”到“证明责任减轻”——论证明责任理论的现代发展趋势
德、日等国在现代民事司法实践中为解决传统证明责任分配理论调整实际证明手段不足这一缺陷,相继发展出"证明责任减轻"理论这一弥补方案。"证明责任减轻"的本质是通过证明行为规则与事实认定规则的功能来尽可能压缩真伪不明的空间,从而减少证明责任裁判的运用。证明责任减轻的方法,包括众多在诉讼证明实践中不通过证明责任方法来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的制度技术。证明责任减轻制度的程序内在性与证明责任分配的程序外在性相结合能使司法裁判更好地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2013 Vol. 44 (02): 86- [摘要] ( 489 ) [HTML KB] [PDF 0KB] ( 63 )
93 程春华;
民事案件裁判方法论:三段论法与证明责任法
 三段论法是法院裁判民事诉讼纷争时常用的方法。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法应是三段论法的补充,且应同为民事案件裁判思维方法。民事案件应根据案情的复杂和适用法律难易程度来考量运用何种方法裁判案件。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法律适用不复杂的案件,可运用三段论法作出裁判;相反,则宜采证明责任法的思维裁判案件。涉及请求权竞合或者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案件,两者还可能交错运用;而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裁判案件只能采证明责任法。
2013 Vol. 44 (02): 93- [摘要] ( 434 ) [HTML KB] [PDF 0KB] ( 64 )
99 陈和平;
先秦“礼法之争”法哲学之辨
"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如何治国,儒法两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争。礼法之争涉及很多深刻的法哲学命题,对人性、情感的不同认识以及因不同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着眼点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两派对德礼和刑罚二者强调和取舍的不同。"礼治"与"法治"理论的同源及目的的相同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融通。先秦礼法之争促进了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极大繁荣,其中蕴含的古人丰富的政治法律智慧,弥足珍贵。 
2013 Vol. 44 (02): 99- [摘要] ( 578 ) [HTML KB] [PDF 0KB] ( 83 )
105 马将伟;
生命之征:清初遗民游历的思想意义——以易堂诸子为中心的考察
游历是清初遗民在著述、讲学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重要"事业"。行为即思想之体现,游历行为本身寄寓着此际士人对生存意义的拷问与探求,因此具有着繁复的思想意蕴。清初江右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在这方面即具有典范意义。交友造士、广己造大以及遗民意气之发抒等均是此际遗民们热衷于游历的原因,也正是他们"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深入解读遗民心态及其学术与文学思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3 Vol. 44 (02): 105- [摘要] ( 397 ) [HTML KB] [PDF 0KB] ( 69 )
112 杨林军;
明代以来纳西族走婚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走婚习俗是纳西族一种特殊婚俗,至今保留在泸沽湖畔的永宁、盐源、俄亚等地,这种"暮合晨离"婚俗以感情为唯一纽带,不以物质、利益所左右,分布在滇川交角的纳西族中。走婚制能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囿于封闭的地理单元环境,长期处于土司、土官统治下,维护和谐大家庭,保持自由婚恋及补偿多偶制等。 
2013 Vol. 44 (02): 112- [摘要] ( 965 ) [HTML KB] [PDF 0KB] ( 42 )
117 邹锦良; 李昌宪;
“法祖”与“自治”——周必大国家中兴观及其当代启示
 周必大作为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在助政高、孝、光、宁四朝过程中,围绕国家中兴图强目标,阐发了众多见解。其"中兴"主张体现在"法祖"和"自治"两方面,"法祖"即希望君主"循故事,沿祖制",效法贤君累代相承的治政方略,"自治"则建议君主在"修边备、宽民力"基础上,提升国力以实现中兴。"法祖"与"自治"相结合的中兴观,是周必大在总结历史和把握时局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益之策,对当前中华民族复兴有一定借鉴意义。
2013 Vol. 44 (02): 117- [摘要] ( 447 ) [HTML KB] [PDF 0KB] ( 64 )
122 王春龙;
抗战胜利后“行总”粮食救济活动述略
抗战胜利结束后,中国百姓由于战火的破坏而食不果腹。在"联总"的援助下,"行总"对部分遭受战乱地区的灾民开展了粮食救济活动,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行总"将"救急不救贫"、"急则治标"确立为粮食救济开展的两大原则。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它们分别是设立粥厂、直接供应粮食、直接发放现款。"行总"通过这种救济活动,使数以百万的灾民得以存活。但是,这场活动也存在着分配不均、工作效率不高及浪费严重等问题。
2013 Vol. 44 (02): 122- [摘要] ( 463 ) [HTML KB] [PDF 0KB] ( 73 )
128 倪爱珍;
论“春秋笔法”的叙事策略及其内涵的变迁
 "春秋笔法"具有重要的叙事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叙事影响深远。它通过对"不可叙述事件"的巧妙叙述来传达春秋大义。"不可叙述事件"分为不必叙述的事件、不应叙述的事件和不愿叙述的事件。"春秋笔法"的具体叙事策略为:第一,不必叙述、不应叙述的事件构成事件选择上的隐含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在显性文本中制造了矛盾,而这矛盾之处就成为蕴含意旨之处;第二,对于不愿叙述的事件,采取的叙述方式是削去和曲笔两种,后者又分为故意省略信息进行不充分报道和故意歪曲信息进行误报两类。"春秋笔法"的本质可概括为叙述之外有叙述,也即"隐含的叙述"。明清小说评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泛使用"春秋笔法"的,具体内涵包括:隐含的叙述比外显的叙述更丰富;隐含的叙述否定外显的叙述。
2013 Vol. 44 (02): 128- [摘要] ( 455 ) [HTML KB] [PDF 0KB] ( 54 )
134 周凌枫;
比较视域下王蒙自传中的身份表征
 身份意识是自传写作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自传者对身份的自我认定与自传文本中的身份表征可能并不一致,身份表征才是传主真实身份意识的体现。王蒙在自传中把身份认定为作家甚于官员,而自传中的身份表征则体现为官员重于作家,这种身份意识影响传主对自身经历以及历史与现实问题作出的评判。歌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表明,西方作家学者刻意保持与权力的距离,而中国文人的"官本位"意识具有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3 Vol. 44 (02): 134- [摘要] ( 410 ) [HTML KB] [PDF 0KB] ( 51 )
138 王俊虎; 张鹏升;
《雷雨》文本若干问题的质疑与讨论
曹禺《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剧中人物性格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今仍为广大读者与观众所喜爱。但是,《雷雨》文本并非没有瑕疵可言,剧中人物的年龄设计、周朴园的三段婚恋、周萍与周蘩漪的畸恋、鲁侍萍与周蘩漪最后入住医院等多个时间数据的设定存在抵牾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清理和研究有利于了解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也有助于人们对《雷雨》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读。
2013 Vol. 44 (02): 138- [摘要] ( 459 ) [HTML KB] [PDF 0KB] ( 63 )
143 胡建次; 夏晨;
中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
 我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维护与持守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词体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相成,共构出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演变发展的内在助推力之一。
2013 Vol. 44 (02): 143- [摘要] ( 430 ) [HTML KB] [PDF 0KB] ( 65 )
149 张小华; 文师华;
继承与拓新之间——论吴恭亨的楹联批评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2013 Vol. 44 (02): 149- [摘要] ( 461 ) [HTML KB] [PDF 0KB] ( 68 )
156 谢敏; 黄南南;
北宋谪臣与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岭南诗比较
北宋谪居岭南的文人与"南园五先生"的岭南诗都描绘、赞美了岭南秀美的风景名胜和风俗民情。处于蛮荒流放之境,环境不适,受仕途自忧心态的影响,北宋谪臣在其诗歌中描写了岭南恶劣的气候、岭地陋俗、重商轻农等习俗,诗中流露出了谪臣远在异乡的思亲之情、不适之感及贬谪之怨,使其诗歌附上一层抑郁之色。"南园五先生"生居岭南,不会产生诸多不适之感,在他们的岭南诗中表现出悠闲、自得之情。
2013 Vol. 44 (02): 156- [摘要] ( 533 ) [HTML KB] [PDF 0KB] ( 91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