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 14卷 03期
刊出日期:1983-09-28

论文
   
论文
1 边际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初步体会
<正> 《邓小平文选》的出版发行,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马列主义毛泽尔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到现在也不过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一系列国家的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各国共产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75 ) [HTML KB] [PDF 0KB] ( 66 )
1 王之兰
“四化”建设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正> 为了振兴中华,造福子孙,我们正在搞四化建设。四化建设从何着手呢?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①。因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研队伍靠教育输送人才。队伍小了不行,质量低了也不行。所以“科学和教育,各行各业都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89 ) [HTML KB] [PDF 0KB] ( 33 )
1 胡正谒; 邓宗觉; 刘石金; 陈正夫; 邵鹏健; 蔡松鹤
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论述笔谈
<正> 学习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两篇论著,有两点初步体会。一、在这两篇论著的开头,就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25 ) [HTML KB] [PDF 0KB] ( 30 )
1 刘敬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
<正>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做了高度科学的概括,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81 ) [HTML KB] [PDF 0KB] ( 43 )
1 段瑞华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
<正> 从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把红旗插上井冈山,至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历时一年另三个月,是为井冈山斗争时期。向井冈山进军是我党革命中心开始转移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这个时期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本文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31 ) [HTML KB] [PDF 0KB] ( 58 )
1 吴福全
对《矛盾论》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范畴的分析
<正>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①矛盾的普遍性亦即矛盾的共性。“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1173 ) [HTML KB] [PDF 0KB] ( 101 )
1 何植靖
柳宗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正> (一) 柳宗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和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密切结合的。他继承和发展了王充气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明确地回答了屈原在《天问》中对宇宙本始问题的质难。他说:“庞昧革化,唯元气存,而何为焉?《(天对》)在这里,他肯定了在蒙昧状态中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51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俞兆鹏
章学诚的认识论
<正>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独创文史校雠之学,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哲学方面,他也续承和发展了前代和清初进步学者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道器合一”的命题,阐发了他那“即器以明道”的认识沦。本文试就他的认识论作些探讨。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54 ) [HTML KB] [PDF 0KB] ( 37 )
1 舒文烈; 严鸿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作的报告中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对于实现以法治国,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上述任务,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温一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46 ) [HTML KB] [PDF 0KB] ( 51 )
1 周子亚
论国际法上的空中劫持问题
<正> 空中劫持问题是战后国际法上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空中劫持严重影响国际民用航空事业,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导致国际争端,因而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憎恨与不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用法律武器同这种犯罪行为作斗争。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1970年9月14日对新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75 ) [HTML KB] [PDF 0KB] ( 43 )
1 卓帆
谈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犯赃
<正> 在我国封建社会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充满着官贪吏污,和反贪官污吏的斗争。本文想就这一斗争,从封建法制的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封建法律上,官吏贪污统称犯赃,封建统治者对此立法和执法如何,封建社会的现实情况却又如何。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73 ) [HTML KB] [PDF 0KB] ( 53 )
1 章朝东
浮士德性格特征辨析——试论浮士德自杀的含义
<正> 在欧洲文学里,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形象是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①。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一直是《浮士德》研究中着重论述的一个课题。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评说,还在争论,还在探讨。在历来的评论中,较为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1089 ) [HTML KB] [PDF 0KB] ( 78 )
1 方仁念
郭沫若遗文轶事辑存辨惑
<正> 历史上很少有象郭沫若那样从事多方面活动,而且都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人,因而他的遗文轶事也就流传得更加广泛。无论浏览过去的书报杂志,抑或踏访南疆北国,甚至参观展览会,我们每每会发现郭老的墨宝或其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44 ) [HTML KB] [PDF 0KB] ( 60 )
1 赵山林
杨葆光及其《牡丹亭》手批本
<正> 最近,我阅读上海图书馆藏《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阁藏版),发现上面有一百一十二条毛笔写的批语,这些批语是迄今人们所未加以注意的。在汤显祖《牡丹亭题辞》后的一段批语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21 ) [HTML KB] [PDF 0KB] ( 67 )
1 余伯流
新四军组建史略
<正> 一九三七年十月,我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并随后开赴华中敌后,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抗战初期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党史界的一些同志对新四军军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根据现有史料,仅就中央苏区红军游击队的改编、新四军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32 ) [HTML KB] [PDF 0KB] ( 65 )
1 姜任耕
关于长征结束后的红军人数问题
<正>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前,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此后由于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红军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这是一个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中横竖避不开的重要历史过程。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讲述这个历史过程,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多年来,在许多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2005 ) [HTML KB] [PDF 0KB] ( 34 )
1 刘舜辉
陈独秀为什么会在中共“一大”当选为书记
<正>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当时正在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但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成员时,推他担任中央局书记。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陈独秀既不足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696 ) [HTML KB] [PDF 0KB] ( 57 )
1 周逸
国民党“一大”是否确定了“三大政策”
<正> 按照通常的提法,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是,这种提法却由于在国民党“一大”文献中没有出现“三大政策”这个概念,而被怀疑和否定。前年出版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再次肯定了通常的提法,指出:“国民党‘一大’确定了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015 ) [HTML KB] [PDF 0KB] ( 105 )
1 黄干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
<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的形式建立起来的。采取这种形式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就中国共产党来说选择党內合作的形式,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的。党的“二大”制定了民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984 ) [HTML KB] [PDF 0KB] ( 59 )
1 李立
关于二战时期江西若干党史问题的研究
<正> 江西省党史学会于6月1日至7日在九江市举行学术年会,到会代表一百零六人,提供论文四十四篇。这次年会,交流了对中央苏区、赣东北苏区以及湘赣、湘鄂赣等苏区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10 ) [HTML KB] [PDF 0KB] ( 67 )
1 陈培均; 文耀奎
对新版《辞海》一些现代史人物条目的商榷
<正>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大部头的综合性的工具书,涉及的学科和内容极为广泛丰富,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辞海》编辑王作难度大,出现一些内容不够确切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本文拟就《历史分册》(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些祖籍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459 ) [HTML KB] [PDF 0KB] ( 42 )
1 袁培树
略论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要素之一——兼与段瑞华同志商榷
<正> 段瑞华同志认为:人们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①这一论点的提出,在我看来,是有关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然而,段瑞华同志在承认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却否认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内部构成的要素之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32 ) [HTML KB] [PDF 0KB] ( 42 )
1 陈书栋
人的物质需要怎样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 段瑞华同志主张的“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我不承认生产力内部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我的论点是:人的物质需要只有经过生产力内部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368 ) [HTML KB] [PDF 0KB] ( 46 )
1 柳海雁
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吗?
<正> 段瑞华同志在《试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动力》一文中,强调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生产发展的最终动力、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同时指出,生产力内部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
1983 Vol. 14 (03): 1-6 [摘要] ( 566 ) [HTML KB] [PDF 0KB] ( 54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喜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再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新投稿系统
· 2022年重点专题选题
· 关于作者投稿的重要启事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中国知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南昌大学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