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探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70例大肠癌患者按组织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和黏液腺癌33例;按病理分期分为Dukes A期13例,B期36例,C期21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大肠癌患者及对照组骨髓血5mL,进行免疫磁珠技术敏感性测定,检测骨髓微转移阳性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的骨髓阳性检出率为38.6%(27/70);对照组骨髓检测全部阴性。Dukes分期A、B、C期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33.3%和66.7%,Dukes分期B、C期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A期患者(均P<0.01)。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1%、21.1%和63.6%,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患者(均P<0.05)。结论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患者出现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癌临床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越易发生骨髓微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定期复查骨髓微转移,能动态监测病情,评估患者预后。 更多还原
																										     | 
													    
													    	
															 | 
														 
												  		
												        
												        														
															| 关键词 :
																																																																免疫磁珠技术, 
																																																																	 骨髓微转移, 
																																																																	 大肠癌 
																																  
															 | 
														 
																																																								
														
															| 
															    															        
															    															    															 | 
														 
														 																												
															| 基金资助: 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20071115)  | 
														 
																											    																											 
													
												 
												
												
												
													
														
															
																
																																																																																																																																																																																																																																																														
																					| [1] | 
																					翟中山. 高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4): 46-. | 
																				 
																																																																																																																																																																																																																																																																																																				
																					| [2] | 
																					陶洪; 伍显庭; 付江萍. 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2): 24-. | 
																				 
																																																																																																																																																																																																																																																																																																				
																					| [3] | 
																					 鄢明果;王农荣;谢桂生;付小君;  . 肿瘤标记物CEA、CA724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06): 43-. | 
																				 
																																																																																																																																																																																																																																																															
																					| [4] | 
																					李洁明; 郑林辉; 李太原.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FasL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及分布的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05): 24-. | 
																				 
																																																																																																																																																																																																																																																																																																				
																					| [5] | 
																					詹丽英; 李志晋; 胡俊; 叶晶珠; 童春华.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结肠镜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53(11): 76-77. | 
																				 
																																																																																																																																																																																																																																																																																																																																									
																					| [6] | 
																					姜祖才. 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J]. 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05): 1-. | 
																				 
																																																																																																																																																																																																																																																																																																				
																					| [7] | 
																					何健; 彭小东; 龙贺明; 刘小辉; 胡珍珍; 赵清梅. m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04): 1-. | 
																				 
																																																																																																																																																																																																																																																															
																					| [8] | 
																					龚艳青; 文彬. 左金丸对大肠癌APC表达及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2(12): 1-. | 
																				 
																																																																																																																																																																																																																																																																																																																																									
																					| [9] | 
																					于河山; 李太原. CK20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09): 1-. | 
																				 
																																																																																																																																																																																																																																																																																																				
																					| [10] | 
																					段思佳; 曾庆黎. 大肠癌58例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07): 1-. | 
																				 
																																																																																																																																																																																																																																																															
																					| [11] | 
																					易波; 李其云; 饶华民; 黄传生; 付爱荣; 黄先明; 周怀龙. 新辅助化疗后PDCD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2(04): 1-. | 
																				 
																																																																																																																																																																																																																																																																																																																																									
																					| [12] | 
																					李晓明; 胡海中. 腹腔区域化疗对大肠癌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03): 1-. | 
																				 
																																																																																																																																																																																																																																																																																																				
																					| [13] | 
																					杨小文; 孙杨安. 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12): 1-. | 
																				 
																																																																																																																																																																																																																																																															
																					| [14] | 
																					段思佳; 曾庆黎. 利用组织芯片研究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1(07): 1-. | 
																				 
																																																																																																																																																																																																																																																																																																				
																					| [15] | 
																					易建中; 张才全; 谢元才; 邓小红; 方传发. cyclinE、P27、Ki-6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1(06):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