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IDH1、1p/19q和ATRX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 |
朱文标 卢善明 李海南 罗文娟 肖焕钦 谢寿城 刘晋发 |
梅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病理科 |
|
|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1号染色体短臂和19号染色体长臂(1p/19q)和α-地中海贫血/智力低下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基因(ATRX)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4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存档病理组织蜡块进行IDH1突变、ATRX表达缺失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1p/19q缺失情况,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联合IDH1、1p/19q和ATRX将胶质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A型:IDH1突变,1p/19q缺失;B型:IDH1突变,1p/19q完整;C型:IDH1野生,ATRX突变;D型:IDH1野生,ATRX野生),并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差异。结果联合分子分型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与病理分型均有关(P<0.05),其中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最大,而与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4组分子分型的胶质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差异显著(Log-Rank:χ2=31.631,P<0.001),其中B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最长,D型患者中位生存期最短。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KPS评分、病理分型、IDH1、ATRX、联合分子分型和治疗方案均独立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和1p/19q缺失无关(P>0.05)。结论联合IDH1突变、1p/19q杂合缺失和ATRX突变对胶质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还可能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
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1,
1号染色体短臂和19号染色体长臂缺失,
α-地中海贫血/智力低下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基因
|
|
基金资助: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B015); |
[1] |
张永超. DCE-MR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 2020, 21(6): 47-. |
[2] |
毕秋臣蒋丽萍. 外泌体miRNA在脑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9(3): 101-. |
[3] |
姚建国王志刚彭维杰黄鹏陶云龙余艳荣张咏刘丽瑜. 低分次伽玛刀治疗16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8(6): 52-. |
[4] |
熊晓燕; 常履华. 神经胶质瘤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2): 95-. |
[5] |
胡尚伟; 张铭文. p27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10): 8-. |
[6] |
曾明泉; 陈新; 王琪鸿; 朱美. CD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01): 6-9. |
[7] |
曾而明; 罗达亚; 王红梅; 李东海; 洪涛. 胶质瘤组织中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2(06): 1-. |
[8] |
罗云华; 古金海. 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1(07): 1-. |
[9] |
姚建国; 张福基; 刘丽瑜; 徐爱妹. 伽玛刀低分次治疗脑胶质瘤一例[J]. 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12): 1-. |
[10] |
陈业媛; 周战梅; 何斌; 刘干辉; 陈福建; 王进华; 龚洪翰. DWI在单发性脑转移瘤、脑胶质瘤和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04): 1-. |
[11] |
罗海洋; 钱锁开.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02): 1-. |
[12] |
蔡山; 杨智勇. 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02): 1-. |
[13] |
石全红; 支兴刚. CD147在胶质瘤的表达及其与MMP-2的相关性[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48(01): 1-. |
[14] |
刘建辉; 刘安文; 王顺金; 兰琼玉; 胡蓉环; 魏建平. 脑胶质瘤预后多因素COX模型生存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47(05): 1-. |
[15] |
洪涛; 孙华; 蒋丽萍; 汪阳; 卢明巍; 何安慰. 全反式维甲酸对脑胶质瘤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47(01): 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