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与黄斑结构的临床分析 |
何良飞 俞深荣 李珣旖 王新华 |
上饶市中心医院眼科 婺源县中医院眼科 |
|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同时探究这种结构变化与患者视力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2023年于上饶市中心医院就诊的IMEM患者80例(80眼),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和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1周的BCVA、CM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的BCVA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3个月的CMT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1个月的FAZ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FAZ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1个月的SCP血流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SCP血流密度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的BCVA与CMT呈负相关(P<0.05),与FAZ面积、SCP血流密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手术治疗,患者视力恢复、CMT下降,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FAZ、SCP血流密度恢复较视力恢复慢,且与视力无明显相关性。
|
|
关键词 :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术,
黄斑中心凹厚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
基金资助:上饶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CZDX7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