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研究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效果。方法 8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健康组。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徒手复苏方案。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即刻以及24h后神经损伤因子[血清S100蛋白质(S1O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心脏损伤因子[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气分析结果和预后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维持>24h的发生率、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存活率、复苏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24h血清S1OO、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心肺复苏5min时,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5、30min时,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肺复苏后30min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心肺复苏后15min(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ROSC维持>24h的发生率、存活率、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利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明显,可以更有效持久地使心脑血管再灌注,改善与减轻心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
|
关键词 :
徒手复苏,
心肺复苏仪,
心搏骤停,
心脑缺血性损伤;
|
|
基金资助: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CDB09103); |
[1] |
赵为禄; 雷恩骏; 胡春华; 罗佛全; 闵佳. 主动加压减压结合高频通气在心肺复苏方法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02): 1-. |
[2] |
康秀文; 张慧利; 刘克喜; 王言理. 4℃高渗盐对心搏骤停大鼠S100蛋白及GFAP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53(01): 1-. |
[3] |
刘雪兰; 黄亮; 曹春水; 李增攀; 方建江.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1(07): 1-. |
[4] |
尹世平; 莫非; 赵为禄. 二尖瓣气囊扩张术并发心包填塞的麻醉处理[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41(04): 1-. |
[5] |
陶伟垣. 氯喹致中毒性精神病一例报告[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7, 29(04): 1-. |
[6] |
赵移惠. 心搏骤停17分钟抢救成功一例报告[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3, 25(03): 1-. |
[7] |
程源恩; 赵衍曾; 黄立; 尹盛权; 程均安. 食管、贲门癌手术切除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24(01):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