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TOAST分型,以及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脑微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例(TIA组)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s)将112例患者分为有CMBs组与无CMBs组。比较ACI组、TIA组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TOAST分型及有CMBs组与无CMBs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CMBs发生率显著高于TIA组(23.3%比3.8%,P<0.05);在病理生理TOAST分型中,TI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高于ACI组(26.9%比9.3%,P<0.05);ACI组、TI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心房纤颤、T2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CMBs组收缩压、T2白质高信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较急性脑梗死多见;收缩压水平和T2白质高信号评分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
|
关键词 :
 ,
急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微出血,
临床特点
|
|
基金资助: 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208312) |
[1] |
简雯; 胡棠生; 陈林云; 费妍; 涂怀军; 漆学良. 以脑梗死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8): 18-. |
[2] |
徐汉云.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2): 48-. |
[3] |
罗宁; 王文敏.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1): 100-. |
[4] |
曾丽春; 何玲; 陈丽萍.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99例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9): 57-. |
[5] |
李辉. 血栓通、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8): 15-. |
[6] |
李钢; 黄经纬.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6): 92-. |
[7] |
朱慧艳; 赵智晗; 王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6): 8-. |
[8] |
何敏; 朱晓钢. 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5): 90-. |
[9] |
葛艳; 刘永利. 前置胎盘合并有剖宫产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3): 60-. |
[10] |
王缨; 胡贵荣; 赵青. 不同年龄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及病理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3): 58-. |
[11] |
刘建民; 涂强; 郭奕芬. 60例高龄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2): 32-. |
[12] |
孙淑娟. “挖”“掘”的历时替换及其相关问题[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46(01): 156-. |
[13] |
刘蔚; 陈昶; 李明达; 胡翰青.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特征及治疗的探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54(12): 1-. |
[14] |
梁汉周; 梁雁; 陈钢涛. 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12): 28-. |
[15] |
邢九冬; 魏礼梅; 梅远伦; 刘春; 孙其涛.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11):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