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 61卷 2期
刊出日期:2021-04-28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1 付磊马帅李媛
体外受精与自然受孕小鼠生殖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VF)与自然受孕(NC)小鼠的生殖能力。方法建立IVF和NC小鼠模型,观察雌鼠的阴道涂片、卵巢中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的表达、雄鼠精液参数、精子DNA碎片指数及每窝产仔数。结果IVF与NC雌鼠动情周期[(4.90±0.17)d比(4.83±0.14)d]和动情持续期[(1.77±0.68)d比(2.00±0.2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窝产仔数[(13.70±2.08)只比(12.70±2.08)只]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类小鼠卵巢中FSHR表达量在不同卵泡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雄性IVF和NC小鼠在精子密度[(115.33±5.03)×106 mL-1]比[(109.33±7.09)×106 mL-1)]、畸形率[(0.13±0.02)比0.13±0.02)]及精子DNA碎片指数[(0.003±0.003)比(0.016±0.0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雌鼠分别与IVF或NC雄鼠交配后的每窝产仔数[(13.00±1.00)只比(12.70±2.08)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成熟IVF小鼠与NC小鼠的生殖能力无明显差别。
2021 Vol. 61 (2): 1- [摘要] ( 116 ) [HTML 1KB] [PDF 0KB] ( 236 )
6 邵帅陈彦霖地里热巴提·地力木拉提贾锋
麝香保心丸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利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究麝香保心丸(SBP)在小鼠SAH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H组)、低剂量(22.5 mg·kg-1)麝香保心丸组(LSBP组)、高剂量(45 mg·kg-1)麝香保心丸组(HSBP组),分别以生理盐水,低、高剂量SBP进行灌胃4周,建立SAH模型,24 h后取材。记录各组小鼠的脑出血程度、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学评分,利用Tunnel染色技术分析神经元凋亡情况,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B)分析Clevead-Caspase3、Bcl-2、Bax等凋亡蛋白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H组相比,LSBP组和HSBP组可以减少出血量(LSBP组vs SAH组,P=0.036;HSBP组vs SAH组,P<0.001),降低脑组织含水量(LSBP组vs SAH组,P=0.007;HSBP组vs SAH组,P<0.001),减少神经功能缺损(LSBP组vs SAH组,P=0.028;HSBP组vs SAH组,P<0.001),抑制神经元的凋亡(LSBP组vs SAH组,P<0.001;HSBP组vs SAH组,P<0.001),并通过激活PI3K/AKT/mTOR(PI3K:LSBP组vs SAH组,P=0.021;HSBP组vs SAH组,P<0.001;P-AKT/AKT:LSBP组vs SAH组,P<0.001;HSBP组vs SAH组,P<0.001;mTOR:LSBP组vs SAH组,P<0.001;HSBP组vs SAH组,P<0.001)信号通路使Clevead-Caspase3(LSBP组vs SAH组,P<0.001;HSBP组vs SAH组,P<0.001)的表达减少并提高Bcl-2/Bax(LSBP组vs SAH组,P=0.003;HSBP组vs SAH组,P<0.001)的表达水平。结论 SBP可以缓解SAH引起的早期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减少神经元的凋亡有关,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2021 Vol. 61 (2): 6-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239 )
13 贺守第 王健雄 马港圆 王妍洁 李魏明 李一凡 谭宁 黎德育
冬凌草甲素通过NF-kapppaB信号通路对LPS刺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通过核因子NF-kappaB(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刺激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 CCK8法检测ORI对DC活性的影响,并根据CCK8检测法结果,筛选出12.50、25.00μM ORI为干预浓度,实验分为空白组、LPS组、12.50μM ORI+LPS组、25.00μM ORI+LPS组。采用ELISA法检测通路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浓度,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p-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40.00、50.00μM ORI干预DC 24 h后,DC活性降低(P<0.05或P<0.01),50.00μM ORI干预DC 48 h后,DC活性降低(P<0.01);ORI及LPS干预DC 24 h后,与LPS组对比,12.50μM ORI+LPS组、25.00μM ORI+LPS组的TNF-α质量浓度减少(均P<0.01),IL-12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 mRNA的表达下降(P<0.0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12.50μM ORI+LPS组、25.00μM ORI+LPS组细胞内荧光标记p-NF-κB p65的表达减少。结论ORI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炎症通路的活化从而对LPS刺激DC炎症反应起到抑制作用。
2021 Vol. 61 (2): 13- [摘要] ( 57 ) [HTML 1KB] [PDF 0KB] ( 216 )
18 张琦 吴军 郭阳 谷月舜
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Omi/HtrA2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颅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Omi/HtrA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低剂量和高剂量DEX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低剂量和高剂量DEX组分别腹腔注射25和50μg·kg-1 DEX,假手术组和颅脑损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脑认知功能(逃离时间、错误反应次数);TUNEL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各组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Omi/HtrA2蛋白表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蛋白(PRAP)、pro-Caspase-3、pro-Caspase-9、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损伤组大鼠逃离时间、错误反应次数、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细胞凋亡率及PRAP、Omi/HtrA2、Caspase-3、Caspase-9、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XIAP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海马区神经细胞分布散乱,伴有大量神经细胞的缺失和坏死。与颅脑损伤组比较,DEX组大鼠逃离时间、错误反应次数、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细胞凋亡率及PRAP,Omi/HtrA2,Caspase-3,Caspase-9,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XIAP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缺失和坏死显著减少,细胞排列较为均匀;而且,高剂量DEX组的效果均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DEX可抑制颅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其抑制Omi/HtrA2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2021 Vol. 61 (2): 18-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0KB] ( 232 )
23 彭晨 易应萍 涂江龙 况杰 罗颢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90天功能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其住院治疗后90 d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1499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终点指标是脑卒中90 d的功能预后。根据有无不良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1179例和预后不良组320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约登指数,以评价NLR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NLR、血糖、C反应蛋白、脂蛋白a、房颤史、脑卒中史、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均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高脂血症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57,95%CI:1.024~1.092,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644,最佳临界值为3.08,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4%和67.1%,约登指数0.265,预测效果优于其他各项指标。结论 NLR对缺血性脑卒中90 d功能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1 Vol. 61 (2): 23- [摘要] ( 94 ) [HTML 1KB] [PDF 0KB] ( 205 )
29 田洪光 田永建 谭立明
BPI-ANCA、MMP-9和TIMP-1检测在AECOPD患者合并PA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抗体(BPI-ANC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200例,根据痰培养PA检测结果分为PA(+)组90例、PA(-)组11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根据BPI-ANCA检测结果将90例PA(+)患者分为BPI-ANCA(+)组39例、BPI-ANCA(-)组51例。比较PA(+)组、PA(-)组及对照组3组BPI-ANCA阳性率,比较BPI-ANCA(+)组与BPI-ANCA(-)组2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肺功能指标水平。血清BPI-ANCA、MMP-9及TIMP-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肺功能于临床稳定期测量,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比例(FEV1/FVC%)及COPD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结果 PA(+)组病程显著长于PA(-)组,BPI-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PA(-)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PI-ANCA(-)组相比,BPI-ANCA(+)组FEV1%pred、FEV1/FVC%、TIMP-1水平明显降低,MMP-9、MMP-9/TIMP-1、NEU%、CRP水平及肺功能气流受限极重度人数占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PD气流受限轻度、中度及重度患者相比,气流受限极重度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9/TIMP-1显著升高,TIMP-1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I-ANCA、MMP-9、TIMP-1与AECOPD患者合并PA感染的炎症程度及肺功能受损明显相关,能作为病情预测及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1 Vol. 61 (2): 29- [摘要] ( 70 ) [HTML 1KB] [PDF 0KB] ( 244 )
34 吴超赵雪燕袁晋青杨跃进
心力衰竭患者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肌酐轻度升高或正常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氨基末端A型利钠肽(NT-proA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和氨基末端C型利钠肽(NT-proCNP)与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2例血肌酐<2 mg·dL-1(176.8μmol·L-1)的心衰患者(心衰组)和4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心衰组按肾功能指标再分为3个亚组,分析NT-proANP、NT-proBNP、NT-proCNP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的肌酐、尿素氮、NT-proANP、NT-proBNP、NT-proCNP值均明显升高,而eGFR明显降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心衰患者Log NT-proANP、Log NT-proBNP和Log NT-proCNP分别与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r=0.221~0.528,均P<0.05);分别与eGFR呈负相关(r=-0.303~-0.369,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是否使用利尿剂、尿素氮和NYHA分级为NT-proANP和NT-proBNP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肌酐为NT-proCNP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肾功能正常或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利钠肽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应关注肾功能指标对利钠肽的影响。
2021 Vol. 61 (2): 34-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0KB] ( 210 )
39 牛帅姜广伟丁殿柱吴胜春
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探索
目的对比AngioJet机械吸栓(PMT)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急性DVT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DT,研究组患者采用AngioJet PMT。评价2组患者溶栓效果、住院情况及溶栓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溶栓时间和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7.52±1.23)d比(11.01±1.67)d、(2.14±0.86)d比(5.08±1.73)d、(109.34±68.62)万U比(196.54±72.01)万U,均P<0.05],但是2组静脉通畅率分级[Ⅲ级19例(70.37%)比21例(77.78%)、Ⅱ级4例(14.81%)比3例(11.11%)、Ⅰ级4例(14.81%)比3例(11.11%)]、通畅评分[(1.21±0.53)分比(1.13±0.46)分]、术中出血量[(205.34±26.03)mL比(201.16±25.81)mL]、溶栓前后患健肢周径差[(3.97±1.14)cm比(3.86±1.18)cm、(3.16±1.07)cm比(3.02±1.03)cm]及肢体消肿率[(77.34±15.17)%比(74.08±14.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肺梗死发生。结论 AngioJet PMT的静脉通畅效果与CDT相当,但是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安全性高。
2021 Vol. 61 (2): 39- [摘要] ( 92 ) [HTML 1KB] [PDF 0KB] ( 158 )
44 王挺 蓝文坪 黄燕灵 王燕玲 韩中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125I粒子植入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125I粒子植入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疗效。方法以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周围型肺癌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吉西他滨联合顺铂+125I粒子植入)和对照组(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比50.00%,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脱发、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躯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改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 Vol. 61 (2): 44- [摘要] ( 67 ) [HTML 1KB] [PDF 0KB] ( 212 )
48 朱良炎 温剑峰 许国安 袁婷 任光玉 朱皓皞
ASPH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人天冬胺酰基β-羟化酶(ASPH)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NSCL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各90例、肺良性疾病组织20例,采用Leica-Bond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检测ASPH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SPH和CD44V6在NSCL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8.9%、72.2%)均显著高于癌旁(20.0%、11.1%)及肺良性疾病(10%、0%)组织(均P<0.01)。肿瘤大小(>5 cm)、TNM分期(Ⅲ—Ⅳ期)及淋巴结转移(有)的NSCLC组织中ASPH和CD44V6的表达更高(均P<0.05),但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CLC组织中ASPH和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结论 ASPH和CD44V6可能是NSCLC及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2021 Vol. 61 (2): 48-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208 )
52 刘荣邵星星耿新普
HERG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类ether-a-go-go相关基因1(HER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4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HERG1的表达,根据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人NSCLC细胞系H460、H1229、A549、H358和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HERG1的表达;采用HERG1 si-RNA(沉默组)和si-control(对照组)分别转染A549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blot检测IκBα、p-IκBα、NF-κB-p65、p-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 NSCLC癌组织HERG1高表达率为71.43%(60/8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9.05%(16/84)(P<0.05)。高表达组TNM分期为Ⅲ—Ⅳ的比例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5),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Beas-2b的HERG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H460、H1229、A549和H358(P<0.05)。沉默组细胞增殖力、侵袭力、迁移力及p-IκBα、p-NF-κB-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SCLC患者癌组织中HERG1多呈高表达,且与生存预后有关,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2021 Vol. 61 (2): 52- [摘要] ( 120 ) [HTML 1KB] [PDF 0KB] ( 187 )
59 汪声明 吴尧 史新连 李芳芳
西维美林联合人工唾液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口腔黏膜病损的疗效
目的探讨西维美林联合人工唾液治疗舍格伦综合征(SS)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被诊断为SS且合并口腔黏膜病损的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联合组(西维美林联合人工唾液治疗)、西维美林组(西维美林和安慰剂治疗)、人工唾液组(人工唾液和安慰剂治疗)。治疗后第4周复诊,检查黏膜病损、唾液分泌量及对主观症状(VAS)进行评分。结果第4周复诊时,联合组黏膜病损治愈率高于西维美林组(χ2=4.00,P<0.05)和人工唾液组(χ2=4.30,P<0.05);联合组的VAS总评分低于西维美林组(t=-17.2,P<0.05)和人工唾液组(t=-17.3,P<0.05);联合组和西维美林组治疗第4周较基础唾液分泌量有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唾液分泌量高于人工唾液组(t=3.5,P<0.05),西维美林组唾液分泌量高于人工唾液组患者(t=4.5,P<0.05)。结论西维美林联合人工唾液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在改善SS患者口腔黏膜病损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1 Vol. 61 (2): 59-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244 )
64 高文强 周雯 邢怀德 吴秋敏 张志强 夏贤生
骶髂关节螺钉联合INFIX技术在Tile B型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螺钉联合INFIX技术在Tile B型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采用骶髂螺钉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外支架组),14例采用骶髂螺钉联合INFIX技术治疗(内支架组),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离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进行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生活质量EQ-5D评分,随访6个月。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支架组较外支架组的术后离床时间更短(P<0.05),术后3月Majeed骨盆功能和生活质量EQ-5D评分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更低(P<0.05)。结论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内支架技术治疗骨盆前后环Tile B型骨盆骨折,能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且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 Vol. 61 (2): 64- [摘要] ( 55 ) [HTML 1KB] [PDF 0KB] ( 226 )
68 祝斐 彭成福 朱健明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43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及疾病预后。方法对43例大型听神经瘤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照分析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面神经、听神经功能保留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81.4%),次全切除8例(18.6%);术后34例(79.1%)面神经得到解剖学上保留,面神经功能保留29例(67.4%);术前36例患者尚存有效听力,术后8例(18.6%)患者保留有效听力。结论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对面神经、听神经可获得解剖学与功能的保护,收获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1 Vol. 61 (2): 68-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210 )
71 王雪静曲斌段颖杰王宁
改良工型腕部束缚带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应用效果

目的评价改良工型腕部束缚带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CICU收治的258例CHD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9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自行设计的改良工型腕部束缚带和传统腕部束缚带进行固定约束。记录保护性约束期间2组被约束患儿腕部挣脱情况、约束部位的皮肤损伤、护士对患儿进行桡动脉导管操作时松解和重新约束总时长。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收集患儿家属、护士对保护性约束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腕部挣脱率低于对照组[0%(0/129)比62.02%(80/129),P<0.01];观察组约束部位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1.60%(2/129)比44.19%(57/129),P<0.01];护士对患儿进行桡动脉导管操作时松解和重新约束完成总时长,观察组为(9.21±1.41)s,低于对照组的(46.46±3.74)s(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4.57%比62.01%,P<0.05);护士对观察组患儿约束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89%比36.43%,P<0.05)。结论改良工型腕部束缚带约束效果好、舒适度高,可减少束缚带接触部位皮肤神经损伤和压力性损伤,便于护士对患儿手部进行操作,有助于患儿家属和护士满意度的提高。

2021 Vol. 61 (2): 71- [摘要] ( 29 ) [HTML 1KB] [PDF 0KB] ( 226 )
75 张玲邓丽章福保
一种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增宽附着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的根向复位瓣术增宽附着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已行种植一期手术,植体潜入式愈合,二期手术术前种植位点附着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研究组二期手术同期行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对照组行常规二期手术。比较二期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术区附着龈宽度,附着龈重建情况及改良菌斑指数。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附着龈宽度较术前平均增宽4.81 mm,且高于对照组[(5.72±0.86)mm比(1.23±0.55)mm,P<0.05],术后6个月亦高于对照组[(5.65±0.85)mm比(1.16±0.53)mm,P<0.05]。2周拆线时除研究组1个位点缝线脱落造成黏膜愈合不良外,2组黏膜均愈合较好,附着点重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改良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时进行改良根向复位瓣术,能有效增宽附着龈,缩短种植修复疗程,无须开辟第二术区,创伤较小,能够改善口腔卫生,为临床种植体周围附着龈宽度不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61 (2): 75- [摘要] ( 108 ) [HTML 1KB] [PDF 0KB] ( 231 )
79 李佳俊妮 周小军 陈家言 李琦 阮世颖 习青华 况杰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
目的编制评估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信念的量表工具,检测其信度与效度。方法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设计量表,通过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对国内18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3份。结果成功编制《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信念量表》;该量表有19个条目,包括"威胁感知""回报感知""效能评价""反应代价"和"恐惧"5个因子;五因子结构模型解释了总变异的71.93%,拟合情况更好(CFI=0.950,NNFI=0.937,SRMR=0.056,RMSEA=0.070);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83,五因子系数介于0.512~0.966。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信念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评估社区居民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个人防护信念。
2021 Vol. 61 (2): 79- [摘要] ( 171 ) [HTML 1KB] [PDF 0KB] ( 222 )
83 王丽华 洪金花 何风娥 陈霞 张佳辉
安宁疗护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安宁疗护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8名安宁疗护护士为调查对象,收集可能影响其死亡应对能力的人口社会学变量资料,采用死亡应对能力量表(CDS,共8个维度,30个条目,总分30~210分)评估其CDS评分。安宁疗护护士CDS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8名安宁疗护护士CDS评分为(142.08±21.07)分,各条目均分为(4.75±0.63)分,其中生命省察能力维度得分率(81.18%)最高,处理失落能力维度得分率(51.48%)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安宁疗护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护理过死亡患者经验、丧亲经历、接受死亡教育或安宁疗护培训情况是影响其死亡应对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安宁疗护护士死亡应对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护士年龄、工作年限、护理过死亡患者经验、丧亲经历等因素,加强对安宁疗护护士的教育与培训,使其掌握处理和调适死亡相关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死亡应对能力。
2021 Vol. 61 (2): 83- [摘要] ( 81 ) [HTML 1KB] [PDF 0KB] ( 213 )
89 王如梦 彭山萍 徐宏
长非编码RNA对骨质疏松症中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发于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性疾病,因其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受到广泛重视。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是OP的重要成因。长非编码RNA(LncRNA)在表观遗传、转录等水平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等过程,影响OP的发生发展。本文对LncRNA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OP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61 (2): 89- [摘要] ( 60 ) [HTML 1KB] [PDF 0KB] ( 228 )
94 叶赛刘亮杨人强
NLRP3-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的促炎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形态学特征、发生及作用机制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显著不同。NOD(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 NLRP3)炎性小体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在焦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讨论了NLRP3-caspase1轴介导的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或可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思路。
2021 Vol. 61 (2): 94- [摘要] ( 153 ) [HTML 1KB] [PDF 0KB] ( 236 )
98 谢芸芸 袁宇峰 李维君 李守明
1例携带NIPBL基因新变异的德朗热综合征
目的明确1例特殊面容、生长迟缓、肢体异常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及来源,为疾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并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获取致病性基因变异位点,最后利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位于5号染色体的NIPBL基因42号外显子上发现错义变异c.7177T>C(p.Ser2393Pro),该变异各人群数据库中未见收录。经父母Sanger验证显示,父母均无携带,属于新发变异(de novo mutation)。结合临床症状和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确诊为经典型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 CdLS)。结论对于特殊面容、生长迟缓、肢体异常的患儿应考虑CdLS可能,并常规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有助于患儿随访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等。
2021 Vol. 61 (2): 98-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232 )
102 张礼仁杜浏学刘志礼张志宏刘家明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椎管内肿瘤2例报告
目的探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椎管内肿瘤的原因,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报告2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通过临床表现及MRI检查诊断为腰椎管内肿瘤,术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1例术中见肿瘤组织为游离变性的髓核,游离至硬脊膜背侧;另1例术中见硬膜囊外髓核组织游离,周围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包裹,并深入髓核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髓核组织。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内肿瘤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临床上通过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对于无法确诊者,可通过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获取病灶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2021 Vol. 61 (2): 102- [摘要] ( 87 ) [HTML 1KB] [PDF 0KB] ( 211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募青年编委
· 欢迎参与“最美逆行者”医疗卫生行业摄影图片、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通知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审稿专家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约稿邀请函
· 投稿时请下载并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