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 6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10-28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1 关华 徐浩 相奥琪 徐礼鲜 余琦 徐仓宝
可可粉抑制雌性ApoE-/-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目的研究可可粉对雌性ApoE-/-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雌性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表将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低剂量组(高脂高胆固醇+0.2%可可粉饲喂)、高剂量组(高脂高胆固醇+2%可可粉饲喂),每组各15只。相应饮食饲喂小鼠12周,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脏重量、肝脏重量/体重;检测小鼠血浆血脂指标(TG、TC、LDL-C和HDL-C)的水平;HE和油红O染色分析小鼠主动脉的病理变化及斑块面积。结果 3组小鼠的体重、肝脏重量、肝脏重量/体重、TG、TC和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的HDL-C水平显著升高,LDL-C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斑块面积显著减少。结论可可粉能够有效抑制雌性ApoE-/-小鼠主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这可能与其改善机体血脂水平有关。
2020 Vol. 60 (5): 1- [摘要] ( 94 ) [HTML 1KB] [PDF 0KB] ( 320 )
5 赵成 王肇光 刘丽瑜 陶云龙 潘超 刘鹏 姚建国
低氧条件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paracrine factor,ASCF)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治疗有效性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寻找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方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超滤浓缩获得ASCF并进行鉴定。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成4组[空白组8只、模型组(脑部注射生理盐水)8只、低剂量组(脑部注射因子:3μg·只-1)8只、高剂量组(脑部注射因子:6μg·只-1)8只],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别动物模型进行不同浓度因子注射,检测动物行为学运动功能变化(转棒实验、吊绳、爬网格、水迷宫实验),对动物脑部进行解剖并进行HE染色,比较两半脑球面积及查看脑部细胞状态,比较不同组别实验鼠脑卒中恢复情况。结果各造模组行为学表现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给药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表现总体优于模型组,其中给药后3 d的网格检测,给药组中高剂量组大鼠运动能力恢复情况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后的3、7、28 d的网格检测实验及给药后14 d的转棒实验,给药组中低剂量组大鼠运动能力恢复情况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发现:两给药组动物模型脑部细胞恢复速度均优于模型组;脑部缺失面积分析发现:给药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脑缺失情况较模型组偏低(其中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P>0.05)。结论 ASCF对SD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20 Vol. 60 (5): 5- [摘要] ( 74 ) [HTML 1KB] [PDF 0KB] ( 276 )
13 谢正元 赖月亮 刘思甫 汤胜兰
槐耳颗粒逆转肝癌侧群细胞耐阿霉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对肝癌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离肝癌细胞株MHCC-97L的SP细胞和非SP细胞,分选后的细胞分别经阿霉素(500 ng·mL-1)处理。采用不同质量浓度非细胞毒性剂量(0、2、4、8 mg·mL-1)的槐耳来进行分组实验。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细胞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耐药转运蛋白P-gp、ABCG2表达水平。结果 SP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强于非SP细胞,形成集落数分别为5.3±1.9、2.2±1.5(P<0.01);槐耳能抑制SP细胞增殖,在质量浓度为10和12 mg·mL-1时更为明显(P<0.05),且在质量浓度为4和8 mg·mL-1时即可增强阿霉素对SP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槐耳能减少耐药转运蛋白P-gp(P<0.05)和ABCG2(P<0.01)的表达。结论槐耳能减少并逆转肝癌SP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2020 Vol. 60 (5): 13- [摘要] ( 74 ) [HTML 1KB] [PDF 0KB] ( 251 )
17 谢先强朱宏亮陈帆易伟杨志刚李冬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致炎作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OMVs)诱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并提取OMVs,取1、5、10μg·mL-1 OMVs刺激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采用10μg·mL-1 OMVs与1、5、10 nmol·L-1 CGRP同时处理RAW264.7细胞,并检测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采用20μg·mL-1 OMVs与10 nmol·L-1 CGRP同时处理RAW264.7细胞,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培养人中性粒细胞,采用脱颗粒实验检测CGRP对其分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弹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OMVs均能显著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β(P<0.05),而CGRP则能够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20μg·mL-1 OMVs则能够显著降低细胞活性,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10 nmol·L-1 CGRP与OMVs共同处理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活性,抑制凋亡发生(P<0.05);不同浓度OMVs均能提升NGAL表达水平以及弹性蛋白酶活性(P<0.05),而10 nmol·L-1 CGRP则能够显著抑制OMVs引起的脱颗粒效应(P<0.05)。结论 CGRP可有效下调铜绿假单胞菌OMVs诱导的鼠巨噬细胞RAW264.7促炎因子分泌水平、减少凋亡率以及特异性中性粒细胞释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
2020 Vol. 60 (5): 17-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0KB] ( 297 )
22 左银龙周易黄珍谷陈兴华
Runx3对人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Runt域转录因子3(Runx3)对人骨肉瘤细胞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Ruxn3的RNA干扰(Ad-siRunx3)和过表达Runx3(Ad-Runx3)的重组腺病毒质粒;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143B细胞的增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143B细胞的迁移和侵袭;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结果下调Runx3表达可促进14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强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但抑制E-cadherin表达;过表达Runx3则可抑制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但促进E-cadherin表达;同时,下调Runx3表达可增加AKT、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而过表达Runx3则能够降低AKT、p38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Runx3能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Runx3阻止EMT进程、抑制AKT信号以及p38和ERK1/2 MAPKs信号途径有关。
2020 Vol. 60 (5): 22- [摘要] ( 80 ) [HTML 1KB] [PDF 0KB] ( 270 )
28 杨明环 张波 汤祥军 邓爱平 罗杰
siRNA沉默TRIM65基因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siRNA沉默三结构域蛋白65(TRIM65)基因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TRIM65在正常脑胶质细胞HEB及胶质瘤细胞株U251、TJ861、A172中的表达;转染siRNA NC、siRNA TRIM65,STAT3信号通路激活剂SD19处理胶质瘤细胞株U25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脑胶质细胞HEB比较,胶质瘤细胞株U251、TJ861、A172中TRIM65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iRNA NC组比较,siRNA TRIM65组U251细胞24、48、72 h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侵袭和迁移数目显著降低(P<0.05);U251细胞中TRIM65、cyclin D1、MMP-2、p-Jak2、p-STAT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iRNA TRIM65组比较,siRNA TRIM65+SD19组U251细胞中p-Jak2、p-STAT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siRNA沉默TRIM65基因表达可降低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率、侵袭和迁移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TAT3信号通路有关
2020 Vol. 60 (5): 28-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229 )
34 谢光琴 刘慧
UBQLN1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目的分析泛醌蛋白1(UBQLN1)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分子在食管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UBQLN1对E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SCC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UBQLN1的mRNA和蛋白表达;RT-qPCR检测ESCC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EMT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mRNA表达;构建UBQLN1 siRNA和过表达重组质粒,分别转染ESCC细胞系EC9706、HET-1A和TE-1;采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C9706细胞中EMT标志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ESCC癌组织中UBQLN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ESCC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N-cadherin和Vimentin mRNA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ESCC组织中UBQLN1与E-cadherin的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17 3,P<0.001),而与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80 3、0.685 6,P<0.001)。下调UBQLN1表达增加EC9706、HET-1A和TE-1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而过表达UBQLN1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 UBQLN1能诱导EMT,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020 Vol. 60 (5): 34-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258 )
40 张汉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情况差异分析
目的调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variant of K.pneumoniae,hvKP)和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感染之间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情况差异。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治疗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黏液丝实验以筛查hvKP。采用Mueller-Hinton琼脂上的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敏感性试验,并利用PCR方法对hvKP和cKP菌株的分子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3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中,有11株(31.4%)为hvKP,表现为4种血清型(K1、K2、K20和K57);36.4%(4/11)的hvKP感染患者没有潜在疾病,而95.8%(23/24)的cKP感染患者有一种或多种潜在疾病。hvKP感染患者中社区获得性感染(11/11,100.0%)人数显著多于cKP感染(8/24,33.3%)(P<0.05);cKP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hvKP感染患者(P<0.05);发现1株产生ESBL的hvKP菌株;cKP感染组和hvKP感染组K1、K2和其他血清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感染组和hvKP感染组pLVPK相关位点和毒力基因rmpA、iro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KP菌株在严重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已发现1株产生ESBL的hvKP,因而迫切需要提高临床意识和hvKP感染管理。
2020 Vol. 60 (5): 40- [摘要] ( 170 ) [HTML 1KB] [PDF 0KB] ( 230 )
45 张海霞 周红英 李照强
卵巢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免疫状态的关系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卵巢癌患者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卵巢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癌肿瘤组织中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收集卵巢癌患者的相关临床病历资料。结果在160例卵巢癌组织中,92例PD-L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7.5%。年龄≥55岁卵巢癌患者PD-L1阳性率为61.4%,明显高于<55岁患者(44.4%,P<0.05);FIGO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PD-L1阳性率为61.7%,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42.2%,P<0.05);恶性腹水患者的PD-L1阳性率为63.1%,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41.1%,P<0.05);PD-L1阳性患者的CA125水平较阴性患者高(P<0.05)。PD-L1阴性患者体内CD3+、CD3+CD4+以及CD56+细胞水平高于PD-L1阳性患者(P<0.05)。结论 PD-L1的高表达与高龄晚期卵巢癌患者、恶性腹水及高水平的CA125有关,而且PD-L1的表达可能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
2020 Vol. 60 (5): 45- [摘要] ( 153 ) [HTML 1KB] [PDF 0KB] ( 246 )
49 毕蒙蒙 周甜甜 李星茹 张超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AO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AOT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检索时限: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予AOT为主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护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评估文章质量,提取数据,使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用漏斗图分析每项研究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英文文献7篇,中文文献8篇)601例患者。干预后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SMD=0.56,95%CI(0.39,0.73),Z=6.43、P<0.05];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干预4周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当[MD=9.20,95%CI(-0.07,18.47),Z=1.95、P=0.05],而在干预6~8周时干预组高于对照组[MD=10.24,95%CI(7.41,13.07),Z=7.10、P<0.05]。干预后干预组盒块测试(BBT)评分高于对照组[MD=2.97,95%CI(1.16,4.78),Z=3.22、P<0.05];干预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55,95%CI(-5.06,6.17),Z=0.19、P=0.85]。结论 AOT与常规护理比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指灵巧度,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
2020 Vol. 60 (5): 49- [摘要] ( 86 ) [HTML 1KB] [PDF 0KB] ( 273 )
56 詹梦梅李立群涂发妹王建宁方萍萍
基于Nvivo 12.0分析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体验
目的分析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体验,为临床制定针对性预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扎根理论观点,半结构式访谈11名抗击新冠肺炎一线针刺伤护士,利用Nvivo12.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访谈共归纳11名护士针刺伤后6种心理体验(积极反思与应对、担心与紧张、寻求宽慰、怀疑与侥幸、愧疚与不甘及沉默与回避)和37个子节点(初心受阻、自责、集体感缺失、职业使命感未充分实现、不想上报、不太在意、知识缺乏、耽误工作、职业羞辱感、群体孤立、感染病毒、感染他人、家庭应对、重回一线岗位犹豫、回避疫情消息、相关操作恐惧、转移注意力、避免讨论、隐瞒家人、同事相似刺伤经历、无感染症状出现、自我防护规程自信、对医院高度自信、朋友鼓励与开导、领导高度重视、坚持预防用药、自我鼓励、自我观察、工作细致、知识寻求增强以及总结经验);构建了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体验模型。结论抗击新冠肺炎一线针刺伤护士的心理体验呈复杂、矛盾的特点,医院管理层的人文关怀及鼓励对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2020 Vol. 60 (5): 56- [摘要] ( 70 ) [HTML 1KB] [PDF 0KB] ( 266 )
61 朱成成 陆智杰
静脉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镇静在ERCP取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镇静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ERCP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0例,均为男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利多卡因组(A组)和丙泊酚组(B组),每组20例。A组均先静脉泵注利多卡因1.5 mg·kg-1,然后按照2 mg·kg-1·h-1持续泵注。B组不予利多卡因,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氧饱和度低于90%、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生率,苏醒时间和术后1 h VAS评分。结果 A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97.4±16.3)mL比(119.7±21.6)mL,P<0.05];A组术后1 h VAS评分低于B组[(1.1±1.41)分比(2.25±1.65)分,P<0.05)];A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10%(2/20)比45%(9/20),P<0.05];2组低氧血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可以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并且不会影响内镜医生操作。静脉泵注利多卡因还能够减轻ERCP取石术后疼痛,降低术中低血压发生率。
2020 Vol. 60 (5): 61-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0KB] ( 267 )
64 陈广源 胡聪 张依玲 张海飞 黄鹏
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关联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尝试阐明白介素4(IL-4) rs224325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关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严格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价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及其程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IL-4 rs2243250基因对比模型包括等位基因模型(T vs C)、纯合子基因模型(TT vs CC)、共显性基因模型(CT vs CC)、显性基因模型(TT+CT vs CC)、隐性基因模型(TT vs CT+CC)。结果共纳入13篇文章,病例组2407例、对照组3523例。Meta分析显示,在全人群中,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关联的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白种人中,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胃癌发病的风险(TT vs CC:P=0.04,OR=1.566,95%CI为1.021~2.403;TT vs CC+CT:P=0.04,OR=1.554,95%CI为1.019~2.369)。另外,检测方法PCR-ARMS可能是潜在的异质性来源。结论在全人群中,本研究结果不支持"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相关",但在亚组分析中,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白种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针对IL-4 rs22432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的关联,当前仍需持谨慎态度。
2020 Vol. 60 (5): 64- [摘要] ( 94 ) [HTML 1KB] [PDF 0KB] ( 274 )
70 房袁媛 周成礼 刘阳 易艳 朱进
胎儿胸腹部异常诊断中超声联合MRI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US)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在胸腹部异常胎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经MRI和US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孕妇资料,对比分析US和MRI在胸腹部异常胎儿诊断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 1)超声应用的局限性是增加MRI联合检查的主要原因。2)49例孕妇共查出胎儿胸腹部异常56处,其中胸部异常9例,占比16.1%。腹部异常47例,包括消化系统异常9例,占比16.1%;泌尿生殖系统异常32例,占比57.1%;腹壁异常6例,占比10.7%。单一US诊断符合率为76.8%,单一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1%。3)联合方案诊断符合率为94.6%,明显高于单一US及单一MRI检查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06 927 518;χ~2=4.26,P=0.038 924 029)。结论 US联合MRI能够有效提升胸腹部异常胎儿的诊断符合率,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 Vol. 60 (5): 70- [摘要] ( 51 ) [HTML 1KB] [PDF 0KB] ( 217 )
74 张春莹樊剑云
莫纳可林K和辅酶Q10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营养素莫纳可林K和辅酶Q10对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无心血管病史的MetS患者15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治疗组(营养素治疗联合饮食管理)和对照组(单纯饮食管理),每组各78例;比较2组血压、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血糖水平;检测2组不良反应指标[血肌酐(SCr)、肌酸激酶(CK)、转氨酶(AST、AL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TC、LDL、TG和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Cr、CK、AST、AL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充营养素莫纳可林K和辅酶Q10能显著改善MetS患者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0 Vol. 60 (5): 74- [摘要] ( 128 ) [HTML 1KB] [PDF 0KB] ( 240 )
78 单国法 王庆东 王学忠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用于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呼吸科住院患者中需要行气管镜检查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使用2%利多卡因喷喉、雾化吸入+静注泵注右美托咪定+注射芬太尼,B组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观察患者入室时(T0)、支气管镜过咽喉时(T1)、支气管镜过声门时(T2)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受试患者恶心呕吐、肌肉痉挛、低血压、躁动、呛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中,T1、T2点MAP、HR均较T0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点MAP、HR均较A组T1、T2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T1、T2点MAP、HR较T0点,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10%比35%,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20 Vol. 60 (5): 78-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0KB] ( 225 )
81 刘琴 焦凡 骆佳佳 谢湘梅 胡晓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西省援鄂护士同情心疲乏的调查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西省援鄂一线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他们的专业生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西省不同医院的402名援鄂一线护士,均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QOL),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其同情心疲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402名援鄂一线护士同情心满足得分(40.14±6.32)分,工作倦怠得分(19.67±5.62)分,二次创伤得分(22.40±5.69)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护士同情心满足的主要因素有职务(t=2.279,P=0.023)、生育情况(t=2.405,P=0.017)、睡眠状况(t=-2.824,P=0.005),影响工作倦怠和二次创伤的因素有上夜班的频次(t=2.562,P=0.011),每周上班的天数(t=2.514,P=0.012),睡眠状况(t=5.255,P<0.001;t=6.270,P<0.001)。结论在疫情期间,江西省援鄂护士同情心疲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建议科学排班,关注护士的心理和睡眠状况,同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灾害应对能力,以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和二次创伤的程度。
2020 Vol. 60 (5): 81- [摘要] ( 95 ) [HTML 1KB] [PDF 0KB] ( 235 )
87 吴园园周琼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危害视力的疾病,随着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有待进一步提高。术前的黄斑脱离时间及高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方式、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术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丢失及并发症等被认为是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技术的发展,为术前、术后评估视功能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2020 Vol. 60 (5): 87- [摘要] ( 94 ) [HTML 1KB] [PDF 0KB] ( 224 )
92 闵亮亮 彭珊珊 谭曼曼 闵卫平
新型免疫检查点BTLA在免疫调控及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随着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升高,寻找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表现突出,B和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作为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不仅在T细胞表面表达,同时也在B细胞、NK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表达,通过与其配体结合传递抑制信号,在机体的免疫调控中发挥负调控作用。调控BTLA的表达能够激活T细胞的功能和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因此BTLA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0 Vol. 60 (5): 92- [摘要] ( 148 ) [HTML 1KB] [PDF 0KB] ( 244 )
97 许海艳 况南珍 张瑜娟 闵卫平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发生在关节滑膜及其他器官的,以慢性、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有许多治疗RA的方法,包括甲氨蝶呤和雷公藤等药物治疗、滑膜切除术等手术治疗以及新型靶向生物制剂和纳米载药系统治疗等。随着对RA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及其新靶点的发现,新型靶向生物制剂在RA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纳米载药技术虽然存在着生物相容性和毒性等问题,但能大大提高药物治疗RA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查阅近5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RA治疗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RA的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2020 Vol. 60 (5): 97- [摘要] ( 190 ) [HTML 1KB] [PDF 0KB] ( 215 )
103 洪德志 程宝香 何忠丽 曾胜强 王洪 欧阳长生 苏海
“双夹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疾病,其主要分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低通气综合征[1]。OSAHS指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反复出现可逆性的狭窄或阻塞,导致反复呼吸暂停和或浅慢呼吸,伴鼾声,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2]。OSAHS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CAD)、主动脉夹层(AD)、
2020 Vol. 60 (5): 103- [摘要] ( 90 ) [HTML 1KB] [PDF 0KB] ( 249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募青年编委
· 欢迎参与“最美逆行者”医疗卫生行业摄影图片、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通知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审稿专家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约稿邀请函
· 投稿时请下载并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