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7年 17卷 04期
刊出日期:1977-12-28

论文
   
论文
1 王宗朝; 温淦升
进行性肺功能不全
<正> 进行性肺功能不全(PPI)是肺对各种严重损害的共同反应,其 X 线照片和组织学变化彼此相像,但发病机制却很不相同。PPI 最早的临床体征是持续性通气过度和对给氧不起反应。必须及时测定肺功能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作机械呼吸和其他有效治疗。一、形态和功能变化肺接触空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81 ) [HTML KB] [PDF 0KB] ( 29 )
1 曾祥焕
休克肺
<正> 外科手术或大创伤后死亡的患者,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一种特殊的、进行性的、死亡率很高的呼吸衰竭,通常称为休克肺。它常发生于没有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患或其他内脏功能衰竭的年轻患者,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尽管吸入高浓度氧,还会出现严重的肺功能障碍。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45 ) [HTML KB] [PDF 0KB] ( 12 )
1 曾祥焕
休克病人的监护
<正> 休克,这种危重疾患,可以认为是组织血流的灌注不足;当动脉血压明显而持续下降,并伴有组织灌注减少的迹象时,即可确诊。临床一经确诊,应立即作适当治疗。如果诊断明确(如胃肠道出血所致的休克),而病人又年青力壮,还是容易治疗的;只要进展良好,可不需要特别监护。但是,患了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66 ) [HTML KB] [PDF 0KB] ( 27 )
1 胡祖文
心源性休克的机制和治疗的近代概念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泵衰竭” (Pump failure),其中约有15%并发心源性休克,且呈现一种进行性泵衰竭状态。在过去十年中,对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及代谢的监护大大增进了我们对心源性休克病理机制的认识。除了近来报告的辅助循环和心肌血管重建术有所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460 ) [HTML KB] [PDF 0KB] ( 33 )
1 贺坚奋; 马廉兰
抗休克静脉输液的选择
<正> 休克在儿科患者中通常由于严重创伤和同时失血所致。治疗的基础在于损失液体的迅速补充,但什么是理想液体还有争论。本文指在治疗休克时对平衡盐溶液(林格氏乳酸钠)和含胶体(5%蛋白)或血浆的平衡盐溶液目前的看法和进展。1964年 Shires 氏发现狗出血后,造成红细胞团,血浆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70 ) [HTML KB] [PDF 0KB] ( 18 )
1 赵白鸽
过敏性哮喘
<正> Hipocrates 首先用哮喘一词来描述发作性呼吸困难。此后有人认为哮喘是人肺的过敏反应。当抗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反应时,由致敏细胞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介质,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早期研究认为组织胺可引起类似过敏反应一样的作用,故提出组织胺是过敏反应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68 ) [HTML KB] [PDF 0KB] ( 12 )
1 许圣宣
腹主动脉瘤破裂
<正> 本文讨论了131例外科处理的腹主动脉瘤破裂者。对其发病原因,影响和死亡率作了分析。在我们过去十年中,这个疾病的治疗发展较慢。现在,在控制失血特别是静脉破裂方面有些进展。本文还对86例非手术病例进行讨论,由于诊断准确率不高,常常死于手术的延误。自从1951年首次腹主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319 ) [HTML KB] [PDF 0KB] ( 26 )
1 梁洪兴
环一磷酸腺苷,心室纤维震颤和抗心律失常药
已提出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时,心室纤维震颤的发展可能与局部缺血区3,'5'环一磷酸腺苷(cAMP)的积蓄有关。已知的 cAMP 电生理学的和代谢的作用是与这个假说一致的,这一假说也为更好的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提供了一个轮廓。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76 ) [HTML KB] [PDF 0KB] ( 30 )
1 陈朋
法乐氏四联症心内修补术——五年403例总结
<正> 首次法乐氏四联症的心内修补是由 Lillehei 于1955年使用控制性交叉循环法完成的,此后由于诊断和外科技术、心肺转流技术及术后处理的不断改进完善使不断得到更好的结果。住院死亡率及病废率明显减少,晚期死亡亦少见,远期症状及血液动力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心内修补已成功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45 ) [HTML KB] [PDF 0KB] ( 19 )
1 何伟华
左右心室的先天性憩室
<正> 在一张常规胸片上看到一例发生于两心室的无症状的先天性心脏憩室,并通过 X 线电影血管造影明确了其特性。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5岁,无个人或家族性心脏病史及软组织受伤史。物理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均正常。心血管方面显示心脏大小正常而轮廓不正常,提示有一心室动脉瘤。心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312 ) [HTML KB] [PDF 0KB] ( 13 )
1 彭德潜; 冯兆磊
脑心综合征
<正> 大脑功能性与破坏性的疾病均能使植物神经中枢受累,从而引起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并随之带来内脏器官发生功能性及形态方面的改变。上述情形,以对心血管系及其重要的器官一心脏最著。脑血管循环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中风较常引起心功能改变;由此,对原来的疾病产生一定影响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196 ) [HTML KB] [PDF 0KB] ( 14 )
1 孙庆伟
激肽与心血管病变
<正> 激肽在心血管系统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一、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激肽体系在心血管代谢和炎症—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已发现,在任何应激状态下全身血循环中释放的缓激肽(BKN)量增加,血管壁(很可能与心脏本身)是在应激情况下首先被调节的“进攻基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31 ) [HTML KB] [PDF 0KB] ( 22 )
1 张吉翔
肾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
<正> 一、病因在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肾实质疾患时,虽然它们与肾功能障碍的程度不成恒定关系,但可能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多囊肾,单侧肾囊肿,硬皮病,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和放射性肾炎似乎也是如此。大多数肾实质疾患都是双肾同时受累;而单侧性肾疾患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401 ) [HTML KB] [PDF 0KB] ( 13 )
1 赵白鸰
组织胺H_2受体拮抗剂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正> 消化性溃疡是由于消化管内含大量酸性胃蛋白酶而引起的胃肠道粘膜损伤所致。若损伤表浅而未穿透至肌粘膜层,则称之为“糜烂”。急性溃疡是由于损害至肌层,而慢性溃疡是由长期固定的急性溃疡演变而来,它在裂隙的基底层产生硬结区(纤维浸润)。消化性溃疡常根据其发生部位来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347 ) [HTML KB] [PDF 0KB] ( 23 )
1 何伟华
胃的假溃疡:角状膜及幽门隆凸缺损
<正> 早年的解剖学家已充分研究过胃的复杂的肌肉解剖。有时,我们在上消化道钡检中注意到一些类似溃疡壁龛的缺损,而且认为这些“假溃疡”在胃的各肌层是会变化的。我们打算通过论述有关胃的肌肉及幽门区以期阐明两种经常遇到的假壁龛:幽门隆凸及角状膜缺损。为了统一认识和适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83 ) [HTML KB] [PDF 0KB] ( 16 )
1 肖学钧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在120例十二指肠和胃溃疡施行手术的病人中,用十二指肠腔内指检法寻找球后溃疡,发现了12例,发病率10%。6例球后溃疡是意外发现的。2例病人存在复合性溃疡。球后溃疡病人的观察,提示这种病人有严重的溃疡病症状,且内科疗效差。本组病人施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引流术。10例十二指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22 ) [HTML KB] [PDF 0KB] ( 9 )
1 陈大华; 陈义绿
结肠镜检的主要并发症:出血与穿孔
<正> 作为诊断及处理结肠病变的理想工具,纤维结肠镜正获得满意的推广。对于经过各种医学训练的医生来说,结肠镜是容易使用的。在训练及使用结肠镜的过程中,各操作者的收获不同。晚近的文献提到了有关通常使用结肠镜时,对这一过程的安全性及并发率与死亡率的关心。虽然,对结肠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89 ) [HTML KB] [PDF 0KB] ( 7 )
1 姚文虎
免疫疗法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正> 自 MatRe(1969)开始对比研究判断白血病患者免疫学的应用可否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以来,十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对这些进展作出某些估计的适当时候,并由此得出某些新的想法,以利进一步探索。目前动物系统的出现,允许进行肿瘤移植试验而不受发生学上控制移植抗原的干扰,并提供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47 ) [HTML KB] [PDF 0KB] ( 14 )
1 徐水孙
甲状腺与乳癌
<正> 甲状腺机能障碍与乳癌之间是否有关?A.B.Moossa 等最近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既患乳癌又患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非毒性甲状腺肿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71名患者,除一例外,临床及生化方面所有甲状腺机能异常的病人同时发现有乳癌。在这些病人中,有51名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94 ) [HTML KB] [PDF 0KB] ( 19 )
1 毛成德
羊水内葡萄糖:母体、胎儿及新生儿的相互关系
<正> 在糖尿病人的羊水内葡萄糖增加,已被人们注意到,而这种发现的确切意义,尚属未知,我们对41例病者的53份羊水标本的研究,表明羊水葡萄糖浓度高达每100mL 含30毫克,或更高时,同新生儿低血糖大有关系,在这样一种病人,发现羊水内葡萄糖的水平升高,这种病人是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另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93 ) [HTML KB] [PDF 0KB] ( 9 )
1 彭德潜
振荡放散试验对椎骨原性椎动脉综合征的诊断
<正> 椎动脉综合征常由颈椎被高度牵拉,引起不全脱位或椎间盘突出、关节突产生对该动脉的压迫。作者复习了椎动脉的解剖,它位于胸锁乳头肌中点深部,联合乳突尖到第二颈椎棘突之连线,此处即椎动脉,向后通过颈1—2椎间关节及向前离开前斜角肌。作者发现当刺激椎动脉之交感神经丛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62 ) [HTML KB] [PDF 0KB] ( 9 )
1 高望新
氯甲苯噻嗪
<正> 氯甲苯噻嗪(Diazoxide)是一种在化学上与噻嗪类利尿药很相似的苯噻嗪衍化物,它在第7位缺磺胺基,在第6位的一个卤素取代。(如图) 氯甲苯噻嗪不抑制碳酸酐酶,无排尿氯和排尿钠活性。本品为一强效、速效抗高血压药,供静脉注射治疗高血压急症。作用原理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60 ) [HTML KB] [PDF 0KB] ( 26 )
1 程寿宜
人体酸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
<正> 过去三十年内,对血清和组织酸性磷酸酶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面已有重大地发展。人类前列腺特别富有此酶,因而血清酶水平是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的有用工具。然而,血清酶活性的改变,并不单独见于前列腺疾病,在其他疾病中也变化甚大,特别是 Gaucher 氏病(脑苷脂沉积症)和骨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72 ) [HTML KB] [PDF 0KB] ( 24 )
1 李子瑜
心脏的组织胺受体
<正> 心脏组织中含有大量组胺,大部分分布在靠近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肥大细胞中。当由于过敏反应而引起心功能显著障碍时,可看到心脏的组胺由其贮存部位释放出来。它在心脏的病理生理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组胺对心脏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因其主要效应(如增加心力和心率)不能被经典抗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79 ) [HTML KB] [PDF 0KB] ( 14 )
1 吴兆敏
结肠手术后用不用抗菌素
<正> 本文是企图说明结肠手术后,全身应用抗菌素,有无必要性。资料来自 Lankenau 医院,1962年1月1日到1971年12月31日十年中620病人中657次结肠、直肠手术。手术种类见表Ⅰ.每种择期结肠直肠手术,术前均予2~3天机械性清洁肠道及口服抗菌素或磺胺药.术后全身应用抗菌素的有331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370 ) [HTML KB] [PDF 0KB] ( 17 )
1 吴兆敏
乳腺癌的拒绝哺乳征
<正> 哺乳期妇女患乳腺癌虽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但由于哺乳期妇女往往将乳腺肿块认为是乳汁郁积或生理性的,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待到就医时,往往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而延误了早期诊断。作者报导在六位哺乳期乳腺癌患者中,曾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称之为拒绝哺乳征(MiLk-Rejec
1977 Vol. 17 (04): 1- [摘要] ( 270 ) [HTML KB] [PDF 0KB] ( 10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募青年编委
· 欢迎参与“最美逆行者”医疗卫生行业摄影图片、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通知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审稿专家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约稿邀请函
· 投稿时请下载并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