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社主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征稿启事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 65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1 马悦黄从刚王远罗志华
E2F1对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替莫唑胺(TMZ)耐药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U373、A172、G267)及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2F1基因表达差异;采用10μg·mL-1 TMZ诱导构建耐药细胞株(U87/TMZ),并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E2F1敲低(shE2F1-U87/TMZ)和过表达(E2F1-OE-U87/TMZ)细胞模型。通过EdU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d、Bax)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Ki-67表达水平。结果 与NHA细胞相比,胶质瘤细胞中E2F1表达显著上调(P<0.001),且耐药株U87/TMZ的E2F1表达高于非耐药U87细胞(P<0.01);敲低E2F1后,shE2F1-U87/TMZ细胞增殖活性(EdU阳性率降低)、迁移(划痕愈合率减少49.2%)及侵袭(Transwell穿透细胞数下降62.5%)能力均被抑制,凋亡蛋白Bad、Bax表达上调(P<0.01),抗凋亡蛋白Bcl-2及EMT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下调(P<0.01);过表达E2F1则显著增强E2F1-OE-U87/TMZ细胞增殖(EdU阳性率增加1.8倍)、迁移(划痕愈合率提高73.6%)及侵袭能力(穿透细胞数上升2.1倍),并抑制凋亡蛋白表达(Bad、Bax降低38.5%、42.3%,P<0.01),同时促进EMT进程(E-cadherin降低56.7%,P<0.001)。结论 E2F1在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升高可通过抑制凋亡、激活EMT及增强转移能力,显著促进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提示靶向抑制E2F1或可成为逆转TMZ耐药的潜在策略。

2025 Vol. 65 (2): 1- [摘要] ( 15 ) [HTML 1KB] [PDF 0KB] ( 43 )
8 谢淳凡 周紫章 邓嫣然 唐建
慢病毒介导的SUFU过表达对人肺腺癌细胞肿瘤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究SUFU对人肺腺癌细胞肿瘤特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pLVX-IRES-Puro-SUFU病毒载体,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利用慢病毒感染法在SPCA-1/A549人肺腺癌细胞中构建稳定过表达SUFU细胞系(实验组)及对照细胞系(对照组)。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SUFU的表达情况。利用CCK8实验、EdU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UFU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SUFU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细胞中SUFU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 SUFU能够显著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2025 Vol. 65 (2): 8-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0KB] ( 41 )
14 张振赵新丽周星琦杨玉梅李锋李娴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铜死亡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铜死亡相关基因(CRG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免疫浸润、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由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RGs列表,从TCGA下载的RNAseq数据经TPM标准化,剔除非口腔癌样本后保留362例(含32例癌旁组织)。通过limma包筛选差异基因,分析基因相关性,使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构建DEGs蛋白互作网络、基因互作网络。Cox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DEGs,构建临床信息列线图,GSVA包分析预后分子和免疫浸润关系,以及预后分子的m6A甲基化分析。结果 共获得31个CRGs和20个DEGs。ARID1A与ATP7A、SLC30A7相关性最高(r=0.628、0.630,P<0.001)。GO和KEGG分析显示,DEGs涉及重要的生物过程,如对脂多糖反应、细胞衰老等。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CALCOCO2、TAX1BP1、SQSTM1等为关键枢纽基因。RUNX1、NFE2等是多个DEGs的共同转录因子。HSPD1(HR=1.402,P=0.004)、SQSTM1(HR=1.389,P=0.046)和CALCOCO2(HR=1.323,P=0.009)高表达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外部数据集(GSE85195、GSE30784)和HPA组织染色进一步验证预后分子在OSCC中的高表达。列线图校准结果(C指数=0.694)显示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免疫浸润:HSPD1与肥大细胞丰度呈负相关(r=-0.411, P<0.001),SQSTM1与自然杀伤细胞(r=0.410, P<0.001)、CALCOCO2与辅助性T细胞(r=0.491, P<0.001)呈正相关,但效应量较弱;m6A甲基化:HSPD1与HNRNPC(r=0.643, P<0.001)、CALCOCO2与YTHDC2(r=0.505, P<0.00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PD1、SQSTM和CALCOCO2是关键的预后分子,且和免疫细胞浸润、m6A甲基化基因具有相关性。CRGs可能作为OSCC患者潜在的预后因子和治疗靶点,为OS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5 Vol. 65 (2): 14-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0KB] ( 45 )
23 李亚楠 王俊英 王敏 叶秋娅 张丽霞 房娉平
灯盏花素调控SDF-1α/CXCR4通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神经血管单元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灯盏花素调控SDF-1α/CXCR4通路对缺血性脑梗死(ICI)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NVU)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CI组与ICI+灯盏花素组,每组10只,将缺血线栓插入ICI组和ICI+灯盏花素组颈总动脉建立ICI大鼠模型。ICI+灯盏花素组在造模后次日开始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0 mg·kg-1),连续4周,其余2组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大脑形态,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CD31、GFAP及MAP-2表达水平;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SDF-1α、CXCR4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脑组织SDF-1α、CXC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CI组大鼠缺血侧大脑萎缩变小,脑组织结构破坏、大片坏死,呈高度疏松筛网状结构;与ICI组比较,灯盏花素+ICI组大鼠缺血侧大脑萎缩程度减少,脑组织坏死区域减少,疏松筛网状结构改善。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NVU边界清晰可见,CD31+、MAP-2+、GFAP+细胞排列有序;与假手术组比较,ICI组大鼠NVU明显紊乱,CD31、GFAP及MAP-2表达减少,且彼此之间相对位置紊乱、松散,大鼠脑组织中神经新生标志蛋白DCX、NeuroD1表达减少,Ed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脑组织SDF-1α、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ICI组比较,灯盏花素+ICI组大鼠NVU紊乱程度改善,CD31、GFAP及MAP-2表达增加,且彼此之间相对位置紊乱、松散程度降低,DCX、NeuroD1以及CD31表达增加,EdU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脑组织SDF-1α、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 灯盏花素可改善ICI大鼠NVU损伤,该作用可能与SDF-1/CXCR4通路激活相关。
2025 Vol. 65 (2): 23- [摘要] ( 7 ) [HTML 1KB] [PDF 0KB] ( 46 )
29 傅建军刘武陶运明晏阳
CyPA-CD147通过介导Jak-STAT3通路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CyPA-CD147通过介导Jak-STAT3通路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建立H9C2细胞心肌肥厚体外模型。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环孢菌素A组(CsA组)、AngⅡ+CsA组、胞浆磷酸化酶A组(CyPA组)、CyPA+CsA组,显微镜下观测H9C2细胞表面积。采用q-PCR法检测各组心肌肥厚指标BNF、ANF、β-MHC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通路蛋白CD147、Jak2、STAT3、CyP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进展。结果 AngⅡ/CyPA诱导下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BNF、ANF、β-MHC mRNA表达及CyPA、CD147、Jak2、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其中以早期凋亡为主,细胞周期被阻滞。使用CsA治疗后心肌细胞表面积显著下降,心肌肥厚指标mRNA表达与通路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细胞周期恢复。单独使用CsA对某些指标有明显效果,但大部分指标变化并不明显。结论 CyPA-CD147可通过介导Jak-STAT3通路激活促进心肌肥厚。
2025 Vol. 65 (2): 29- [摘要] ( 11 ) [HTML 1KB] [PDF 0KB] ( 48 )
38 宋欢欢 韦朝阳 赵蕾 聂尚燕 郭香娟 王敏 张肖 卢力飞
CSF-1R调控DNA甲基化诱发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参与肝细胞癌(HCC)上皮-间质转化(EMT)、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Bx感染的HepG2(HepG2.2.15)细胞与未感染的HepG2细胞中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lR)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使用CSF-1R抑制剂PLX3397和去甲基化试剂5-Azacytidine(AZA)处理HepG2.2.15细胞,进一步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CSF-1R、DNMT1、DNMT3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焦磷酸测序评估CSF-1R的甲基化状态。此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和Slug等EMT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用MTT法评估细胞存活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与HepG2细胞相比,HepG2.2.15细胞中CSF-1R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其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PLX3397处理可增加DNMT1、DNMT3a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DNA甲基化率(P<0.05),并抑制HepG2.2.15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Slug等EMT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功能性实验结果显示,PLX3397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的存活、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而AZA处理则可逆转PLX3397对上述指标的调控作用(P<0.05)。结论 HBx通过上调CSF-1R而抑制DNA甲基化,进而诱导HepG2细胞EMT、迁移和侵袭。
2025 Vol. 65 (2): 38-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0KB] ( 45 )
45 郭冲 廖凯琼 许凯 陈广龙 张志平
DLST通过调节糖代谢途径影响骨肉瘤的恶性进展
目的 探讨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DLST)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si-DLST-1、siDLST-2和过表达DLST质粒(HA-DLST)按实验说明转染骨肉瘤细胞,以si-NC(NC)和空载质粒(Vector)作为相应的对照组。采用CCK-8、克隆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活力、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DLST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标志基因及其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测序分析DSLT富集的调控途径。最后,在动物模型上检测沉默DLST后肿瘤在体内的生长状况。结果 DLST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骨细胞(P<0.05)。与NC组相比,敲低DLST组限制了骨肉瘤细胞的活力(P<0.001)、迁移(P<0.001)和侵袭(P<0.001),促进了细胞的凋亡(P<0.001)。测序发现DLST可以调控糖代谢相关基因。此外,与正常肿瘤相比,沉默DLST后的体内肿瘤的体积减小(P<0.01),生长速度减缓(P<0.01)。结论 DLST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肿瘤生长,并可能通过糖代谢途径进行调控。
2025 Vol. 65 (2): 45-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0KB] ( 43 )
54 陈智萍熊君燕万琪邹玉凌吴晓坚游志鹏
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BSS治疗难治性RVO-ME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内界膜(ILM)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液溶液(BSS)治疗难治性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RVO-ME)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难治性RVO-ME患者21例(均为单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共21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13例纳入BSS组,8例纳入对照组。BSS组行ILM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BSS,同时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对照组只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厚度振幅(RTA)、黄斑中央区(FAZ)面积、FAZ圆度、注射药物的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个月BSS组的BCVA和CMT均低于对照组(P=0.022和P<0.001)。治疗后3个月BSS组CMT和治疗后6个月BCVA也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14和P=0.041)。随访期间2组间FAZ面积和圆度的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间BCVA和治疗后6个月2组间CMT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BS组RTA比对照组更小(P=0.021)。BSS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BCVA和CMT均逐渐降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2组FAZ面积在治疗后1个月时减小后逐渐增大,但FAZ圆度在治疗后6个月时增大(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和治疗前CMT、注射药物次数、治疗后6个月BCVA呈正相关(r=0.684,P=0.001;r=0.545,P=0.011;r=0.672,P=0.001)。治疗后BCVA与RTA、治疗后CMT、注射药物次数呈正相关(r=0.512,P=0.018;r=0.623,P=0.003;r=0.675,P=0.001)。治疗前BCVA与治疗前FAZ面积、治疗后6个月FAZ面积呈负相关(r=-0.607,P=0.004;r=-0.436,P=0.048)。BSS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5例(38.46%)ME复发,对照组中则发生6例(75.00%),2组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黄斑裂孔、视网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ILM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BSS治疗难治性RVO-ME安全有效,早期可快速消退ME,并改善视功能。
2025 Vol. 65 (2): 54-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0KB] ( 37 )
61 孙瑞雪 付文玲 顾伟国 赖永全
第3代EGFR-TKIs对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共突变基因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第3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共突变基因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2023年收治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5例,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独立的预后因素,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n=69,51.11%)和EGFR21外显子L858R置换突变(n=56,41.48%)较多,67.41%合并EGFR外的其他基因共突变(n=91),共突变基因包括突变频率较高的TP53(n=77,57.04%)和其他突变频率较低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的共突变基因(如EGFR扩增、PIK3CA、ERBB2等),EGFR突变亚型(19del和L858R)和合并共突变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除EGFR基因外的其他共突变基因组较EGFR单基因突变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更短(P<0.05),尤其是EGFR 21L858R突变的患者。TP53突变人群中,第5外显子亚型患者的PFS较其他亚型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合并TP53及其他意义不明的基因突变,会显著缩短患者的PFS,影响第3代EGFR-TKIs的疗效。
2025 Vol. 65 (2): 61- [摘要] ( 12 ) [HTML 1KB] [PDF 0KB] ( 48 )
70 汪越君吴仲兰
乳腺癌病理预后因子表达及腋窝淋巴转移状态下的超声造影定性、弹性成像定量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病理预后因子[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雌激素受体(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淋巴转移状态下的超声造影(CEUS)定性特征、弹性成像定量参数,为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有利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乳腺癌患者,比较不同Ki-67、ER、HER2表达状态下、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下的乳腺癌CEUS定性特征、弹性成像定量参数[肿块弹性最小值(Emin)、弹性平均值(Emean)、弹性最大值(Emax)],分析乳腺癌Ki-67、ER、HER2与CEUS定性特征、弹性成像定量参数的关系及CEUS定性特征、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106例乳腺癌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Ki-67阳性65例,阴性41例;ER阳性37例,阴性69例;HER2阳性74例,阴性32例。肿块内部灌注缺损、放射状增强在不同Ki-67、ER、HER2表达情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HER2阳性患者Emin、Emean、Emax水平均高于Ki-67阴性、HER2阴性患者,ER阳性患者Emin、Emean、Emax水平均低于ER阴性患者(P<0.05);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结节直径、肿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肿块内部灌注缺损、放射状增强发生率均高于未转移组,Emin、Emean、Emax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肿块内部灌注缺损、放射状增强、Emin、Emean、Emax联合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最大,为0.919(95%CI:0.849~0.963)。结论 CEUS肿块内部灌注缺损、放射状增强特征和弹性成像Emin、Emean、Emax参数与乳腺癌病理预后有关,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2025 Vol. 65 (2): 70-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0KB] ( 38 )
77 朱黄鑫温志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模型
目的 建立一个评估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风险的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接受内镜检查的UGIB患者,参与者被分为EGVB组和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组,并将2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在训练队列中,Lasso回归结合逻辑回归来识别独立的预测因子,构建一个预测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共纳入642例UGIB患者,其中EGVB患者199例(31.0%),NVUGIB患者443例(69.0%)。基于血小板、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纤维蛋白原这4个独立预测因子,构建了一个包含这4个变量的预测列线图,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训练队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2(95%CI:0.943~0.981),验证队列的曲线下面积为0.992(95%CI:0.985~0.999)。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较高的净效益和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基于血小板、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纤维蛋白原这4个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高AUC(训练队列0.962,验证队列0.992)和良好的校准能力,可在UGIB患者中有效预测EGVB风险,为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2025 Vol. 65 (2): 77-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0KB] ( 43 )
84 姚佳惠子鄢鹏房向东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是即刻早期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癌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文章系统综述了EGR1的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其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EGR1在肾脏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2025 Vol. 65 (2): 84- [摘要] ( 18 ) [HTML 1KB] [PDF 0KB] ( 32 )
90 黄月婷 陈南辉 江惠明 王炯明 陈智恺
接头蛋白在前列腺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与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相比,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因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临床获益及预后均明显下降。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细胞骨架重塑,如整合素-黏着斑复合物通路及Src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改变细胞形态和极性,增强侵袭与转移能力。近年研究发现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接头蛋白(AP)在细胞骨架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综述AP在前列腺癌细胞骨架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阻断前列腺癌侵袭与转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25 Vol. 65 (2): 90- [摘要] ( 12 ) [HTML 1KB] [PDF 0KB] ( 41 )
95 伍俐亭 邓泽元
肥胖儿童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相关代谢紊乱与慢性炎症问题备受关注。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脂肪细胞功能及炎症因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肥胖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维生素D在儿童肥胖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 Vol. 65 (2): 95- [摘要] ( 13 ) [HTML 1KB] [PDF 0KB] ( 36 )
100 姚欣圆骆传鸿舒成思彭若瑜付辰卓王勇李勇
双侧异时性睾丸精原细胞瘤1例并文献回顾
<正>睾丸生殖细胞瘤(TGCTs)是青年男性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55%~60%[1]。双侧异时性睾丸精原细胞瘤(TBTGCT)指的是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在左侧和右侧睾丸中发生精原细胞瘤。双侧睾丸精原细胞瘤占睾丸肿瘤的1.82%[2],较为罕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于2024年6月收治1例双侧异时性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2025 Vol. 65 (2): 100-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0KB] ( 42 )
103 杨高扬 马迪 张琨 董万美 秦菅 饶玉蓉 刘艳
甲巯咪唑乳膏治疗口服甲巯咪唑不耐受甲亢患者4例报告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或合成过量所致的以怕热、多汗、心悸、多食、手抖、突眼等为主要表现的机体高代谢状态。有研究[1]显示,我国年龄≥15岁的居民中,以促甲状腺激素(TSH)<0.27 m U·L-1为诊断切入点,甲亢、亚临床甲亢和Graves病患病率分别为0.89%、0.72%和0.61%。目前临床治疗甲亢的药物主要有甲巯咪唑和硫脲类,其中以甲巯咪唑片最为常见。甲巯咪唑片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阻断碘的氧化,减少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合成,以改善甲状腺功能,但其不良反应如皮疹、肝功能损伤、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关节痛、药物性狼疮等也多见报道[2]。甲巯咪唑乳膏成分与甲巯咪唑片相同,不良反应较甲巯咪唑片发生率低而逐渐成为临床的新选择。本文报告4例口服甲巯咪唑不耐受甲亢患者局部外用甲巯咪唑乳膏的疗效,将结果报告如下。
2025 Vol. 65 (2): 103- [摘要] ( 15 ) [HTML 1KB] [PDF 0KB] ( 33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辑部公告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募青年编委
· 欢迎参与“最美逆行者”医疗卫生行业摄影图片、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通知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审稿专家
·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约稿邀请函
· 投稿时请下载并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 情 链 接

 
· 江西教育网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知网
· 南昌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