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语复合式同形词初探 |
| 凌云 |
| 江西工业大学图书馆; |
|
| Ling Yun Library |
| [1] |
黄典林; 黄藤. “公民身份”:西方起源与中国含义[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6(06): 58-. |
| [2] |
李洪华; . “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以《青春之歌》与《大学青春》为例[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4(04): 118-. |
| [3] |
岳中奇. 源事介词短语及其构句机制 [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4(01): 137-. |
| [4] |
梁琦秋. 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模糊修辞[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05): 88-91. |
| [5] |
周丹. 论后现代语境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04): 120-124. |
| [6] |
. 探究现代派文学的文化语境与文化精神——评李洪华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03): 161-. |
| [7] |
李洪华 周海洋. 战争文化语境下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以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为中心[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01): 156-160. |
| [8] |
王芳. 论袁可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建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0(05): 101-106. |
| [9] |
吴松初. 论语境主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语境效应[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0(04): 1-6. |
| [10] |
万涛 许丽芹. 论适切性语言的交际功效[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8(04): 144-147. |
| [11] |
廖福涛. 修辞格的认知力与话语语境的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7(05): 118-120. |
| [12] |
徐福来.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如何“回到马克思”?[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6(06): 35-39. |
| [13] |
黄会林; 沈鲁.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守望与超越——论胡辛创作20年[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6(01): 1-6. |
| [14] |
徐采霞.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5(01): 1-6. |
| [15] |
陈平辉; 熊进萍. 寻求主体的诗性解放——论陆九渊心学的解构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4(06): 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