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与腹部脂肪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岁以上T2DM患者236例,应用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QCT)测定L1—3BMD、腹部内脏脂肪(AVF)及皮下脂肪(SAF)面积。按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84例、低骨量组109例和骨质疏松(OP)组43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腹部脂肪及脂肪细胞因子并分析其与BMD的关系。同时以体重指数(BMI)及女性年龄分组,比较各组BMI、腰臀比(WHR)、BMD、AVF及SAF的差异。结果 236例T2DM患者骨量正常者、低骨量者和骨质疏松者分别占35.59%、46.19%和18.22%,女性OP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 <0.05)。低骨量组年龄明显大于骨量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P <0.05),骨质疏松组病程明显大于骨量正常组(P <0.05),骨质疏松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小于骨量正常组与低骨量组(P <0.05),骨质疏松组β-胶原特殊系列(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均明显大于骨量正常组(P <0.05),低骨量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明显大于骨量正常组及低骨量组(P <0.05),低骨量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大于骨量正常组(P <0.05),3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正常组126例患者AVF <80cm2 14例,≥80cm2 112例;肥胖组BMI、WHR、AVF、SAF值均显著大于超重组与体重正常组(P <0.05);3组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示,BMD与年龄、病程、β-CTX、TP1N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TNF-α呈负相关(P <0.05);AVF与年龄、BMI、WHR、空腹C肽(FCP)、TG、C反应蛋白(CRP)、IL-1β、IL-6、TNF-α、SAF呈正相关(P <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 <0.05)。SAF与BMI、WHR、TG、CRP、TNF-α、AVF、血磷(P)呈正相关(P <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年龄、病程、β-CTX是T2DM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P是OP的保护因素。结论 QCT测定的T2DM患者L1—3 BMD水平与腹部脂肪无相关性,与脂肪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年龄、病程、β-CTX、TP1NP呈负相关。女性、年龄、病程、β-CTX是T2DM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正常参考范围内适度增高的P可能是抑制OP发生的有益因素。AVF相对SAF对代谢的影响更大,以BMI衡量肥胖其准确性远远低于AVF,以BMI诊断肥胖可能导致大部分BMI正常但内脏脂肪过多患者漏诊。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56例T2DM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2组:T2DM合并CAS组(T2DM+CAS组)31例,T2DM不合并CAS组(T2DM组)25例;选取无T2DM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收集3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状况及T2DM病程等资料,检测3组血清鸢尾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CP)、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等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组CIMT值。结果3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BMI、TG水平、TC水平、Cr值、UA水平及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DM+CAS组与T2DM组T2DM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NC组相比,T2DM+CAS组血压、hs-CRP、BUN及FPG水平显著升高(P <0.05),HDL-C水平显著下降(P <0.01);T2DM组血压、hs-CRP及FPG水平显著升高(P <0.05),HDL-C和LDL-C显著下降(P <0.05)。T2DM+CAS组血清鸢尾素水平显著低于NC组(P <0.05)。结论 Irisin可能有助于预防T2DM患者发生CAS,其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T2DM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T2DM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靶标。
目的 探讨振动筛孔雾化器连接有创呼吸机管路对结构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40例结构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2组患者均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予空气压缩雾化器治疗,观察组予振动筛孔雾化器治疗,观察2组呼吸机相关指标、雾化相关操作指标、血气分析以及康复情况。结果 雾化治疗时,2组患者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气道峰压(PIP)、潮气量(V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雾化用时、雾化操作时间、雾化药物剩余量以及呼吸机潮气量报警次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 <0.05)。2组雾化治疗后氧分压(PaO2)水平均较雾化治疗前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较雾化治疗前降低(P <0.05);雾化治疗1周时,观察组PaO2较对照组升高,PaCO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结论 振动筛孔雾化器与空气压缩雾化器应用于结构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但振动筛孔雾化器对患者潮气量的影响更小,药物利用率更高,且操作用时更短。
目的 分析接受131I内照射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女性患者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了解131I内照射治疗对患者卵巢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治疗后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首次行131I内照射治疗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共计73例,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无明显卵巢功能异常,分别于131I内照射治疗前1d及治疗后4d、3个月和6个月检测患者血清AMH,其中14例患者131I治疗前AMH值低于参考值下限,不纳入研究,最终纳入59例患者,其中15~20岁3例、21~25岁13例、26~30岁15例、31~35岁14例、36~40岁7例、41~45岁7例;131I治疗剂量≤100mCi的患者24例、> 100mCi的患者35例,分析治疗后各时间点AMH下降率及其与患者年龄和治疗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4 d、3个月和6个月患者AMH水平均较治疗前1 d降低,平均下降率分别为2.47%、41.7%和32.33%。AMH下降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 0.05),而与治疗剂量有相关性(P <0.05)。不同剂量组治疗后4 d AMH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剂量> 100 mCi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AMH下降率明显高于治疗剂量≤100mCi组(均P <0.05)。治疗后3个月,各年龄组AMH下降率均高于治疗后4d;治疗后6个月,41~45岁年龄组AMH下降率高于治疗后3个月,其余年龄组低于治疗后3个月。结论 131I内照射治疗可导致AMH水平显著下降,对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有一定影响,其下降程度和恢复状况与131I的使用剂量相关。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131I治疗导致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程度有所不同。。
目的 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在老年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上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Hp阳性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铋剂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8周。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胃黏膜功能[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5%vs 81.40%,P <0.05)。观察组症状评分[(2.58±0.30)分vs(3.27±0.45)分]、IL-6[(15.23±2.04)pg·mL-1vs (18.41±2.15)pg·mL-1]、CRP[(5.33±1.03)mg·L-1vs(6.86±1.12)mg·L-1]、TNF-α[(28.68±2.15)pg·mL-1vs (33.17±2.89)pg·mL-1]、GAS[(92.96±5.42)ng·L-1 vs (105.46±8.33)ng·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Ⅰ[(132.85±15.16)μg·L-1 vs (103.84±14.50)μg·L-1]、PGⅡ[(10.68±1.21)μg·L-1vs (9.13±0.72)μg·L-1]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Hp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3.02%vs 76.74%,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8%(3/43)vs 9.30%(3/43)](P>0.05)。结论 胃苏颗粒联合含铋剂四联疗在Hp阳性胃溃疡中治疗效果显著,可增强Hp清除率,减轻炎症,保护胃黏膜,促进症状消退,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疗效及其对钙磷代谢、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甲亢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53例给予甲巯咪唑+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甲巯咪唑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体积、血钙、血磷、心率、餐后2 h血糖(2 hP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变化,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91%(P <0.05)。2组治疗后血清TSH、CO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甲状腺体积、心率、血钙、血磷及血清FT3、FT4、ALT、AST、ACT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组治疗后2 h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疗效确切,可改善钙磷代谢及肝功能异常,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缓心率,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中的运用效果,提高新冠医学观察人员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知晓度和顺从性,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传染病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3—5月在预防新冠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新冠医学观察人员200人为研究对象,按健康教育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n=100,常规健康教育)和观察组(n=100,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干预前后使用新冠等传染病预防知识问答进行调查,统一调查方法、调查步骤、调查内容、评价标准。结果 干预后,2组新冠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熟悉程度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提升效果好于常规组(P <0.05)。观察组防控满意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 新冠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熟悉程度与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有关,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新冠医学观察人员对新冠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熟悉程度。
目的 分析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表达及与湿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等资料。比较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在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EASI评分之间的差异,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和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IL-22、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期湿疹中CD4+T细胞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r=0.236,P <0.05)。慢性期湿疹中嗜酸性粒细胞、IL-5、IL-10、IL-22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r=0.338、0.267、0.271、0.228,P <0.05)。结论 急性期与慢性期湿疹之间存在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异常指标可作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湿疹严重程度评估工具。
目的 比较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MMPRT)患者行不同后根重建技术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MMPRT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1、2、3、4和5组,其中1组(异体肌腱生物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联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33例,2组(异体肌腱生物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33例,3组(“pull-out”技术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联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29例,4组(“pull-out”技术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29例,5组(单纯口服仙灵骨葆胶囊)31例。所有患者均随访> 2年。口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和半月板外突距离,以及末次随访时半月板后根愈合状态。结果 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2、3和4组患者Lysholm和IKD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1组患者VAS、Lysholm和IKDC评分均较其他组患者明显改善(均P <0.05);2、3、4和5组患者K-L分级大于治疗前(均P<0.05),1组患者K-L分级优于其他组患者(均P<0.05);各组患者半月板外突距离均小于治疗前(均P<0.05),1组患者半月板外突距离小于其他组患者(均P <0.05);1组患者半月板后根完全愈合率高于3、4和5组患者(均P <0.05)。结论 MMPRT进行手术重建半月板后根,可明显改善术后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可增强疗效。对比其他治疗方式,肌腱加强固定MMPRT联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可显著抑制膝关节退变和半月板外突的进展。
目的 探究腰方肌阻滞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160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2组均应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腰方肌阻滞,对照组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比2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术前(T0)、麻醉前(T1)、麻醉后60 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术后1 d(T4)、术后2 d(T5)、术后3 d(T6)的血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β2-MG水平],手术指标(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和尿量),麻醉药物(瑞芬太尼、丙泊酚、苯磺顺阿曲库铵)使用量,以及镇痛效果(T3、T4、T5、T6时期的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T3、T4、T5、T6时期的血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01),T2、T3、T4、T5、T6时期的尿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或P <0.001)。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 <0.01,P <0.001)。观察组患者T4、T6时期的静息疼痛评分,以及T4、T5、T6时期的运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或P <0.001)。2组患者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腰方肌阻滞能避免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肾功能受损,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减轻术后疼痛,应用效果显著。
目的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手术治疗中,经胸锁乳突肌间入路(SMIA)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单侧DTC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39)。试验组采用SMIA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颈白线入路LACA进行手术。比较2组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喉上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术后出血和淋巴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满意度[使用Hollander伤口评估量表(HWES)评估]以及术后1个月的颈前不适感[使用视觉模拟标尺量表(EQ-VAS)评估]。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颈前不适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01);试验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术后出血或淋巴漏。结论 SMIA手术治疗单侧DTC安全可行,切口满意度及颈前不适感较传统LACA方式均有所改善。
目的 系统评价逍遥丸治疗月经失调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逍遥丸治疗月经失调的相关研究,时间跨度为自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3月14日。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后,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试验组(单独使用逍遥丸治疗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逍遥丸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95%CI):1.23(1.18,1.29),P <0.05];相比于对照组,逍遥丸治疗提升了试验组的月经来潮次数[RR(95%CI):2.10(1.34, 3.29),P <0.05]和经量[RR(95%CI):1.64(1.14, 2.35),P <0.05]的正常率,同时降低了促黄体生成素[SMD(95%CI):-2.18(-3.66,-0.71),P <0.05]、促卵泡激素水平[SMD(95%CI):-3.52(-5.44,-1.61),P <0.05]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RR(95%CI):0.39(0.22, 0.72),P <0.05]。结论 逍遥丸治疗月经失调总体疗效较好,可调节来潮次数、月经经量、促性腺激素水平,且安全性佳。
目的 探讨灼灸联合加味生化汤治疗自然分娩后宫腔妊娠组织残留的效果。方法 选取210例足月自然分娩后诊断为宫腔妊娠组织残留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生化汤组和联合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进行产褥期健康宣教;生化汤组进行产褥期健康宣教,并给予生化汤治疗;联合治疗组在生化汤组的基础上给予灼灸治疗。疗程7 d。比较3组治疗后14 d的临床疗效和清宫率;比较治疗后14 d宫腔残留物的最大直径和产后42d子宫三径之和;比较3组阴道出血时间。结果 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88.6%)高于生化汤组(78.6%)和对照组(61.4%)(P <0.05),生化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清宫率联合治疗组(2.9%)低于生化汤组(15.7%)和对照组(25.7%),生化汤组低于对照组(P <0.05)。3组治疗后14 d宫腔残留物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42 d子宫三径之和,联合治疗组小于生化汤组和对照组、生化汤组小于对照组(P <0.05)。阴道出血时间联合治疗组短于生化汤组和对照组、生化汤组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灼灸联合加味生化汤有助于促进自然分娩后宫腔妊娠组织的排出。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注射对产妇宫颈软化、产程进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2022年收治的82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n=41)产妇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纯应用缩宫素,观察组(n=4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后肌内注射80 mg间苯三酚。比较2组宫颈软化优良率、中转剖宫率、产程时间、产后总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宫颈软化优良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而中转剖宫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21.95%(P <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产后总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而2组5、10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产妇产后宫颈裂伤、宫颈感染、宫颈水肿等围生期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缩宫素联合间苯三酚注射能够促进产妇宫颈软化,加快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量,优化妊娠分娩结局,改善新生儿预后。
目的 探讨抗性早熟中药汤剂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搜集2021—2023年于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的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共12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抗性早熟中药汤剂治疗分为治疗组73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予健康宣教及饮食调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性早熟中药汤剂(1袋·次-1,2次·d-1),根据服药后情况,随证另加炒薏苡仁(5 g)口服。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骨龄、骨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子宫长径、卵巢容积、促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LH峰值、LH/促卵泡刺激素(FSH)峰值、乳房Tanner分期,并监测观察组不良反应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4.9%)明显高于对照组(11.1%)(P <0.05)。治疗前,2组各观察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乳房Tanner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骨龄、骨龄/年龄、卵巢容积、基础LH值、LH峰值、LH/FSH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BMI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前后骨龄/年龄、子宫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骨龄/年龄、子宫长径较治疗前升高(P <0.05)。2组治疗前后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有13例患儿腹泻,另加炒薏苡仁口服后症状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抗性早熟中药汤剂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且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速度和增加体重。
目的 探讨儿童卵黄囊瘤(YST)的超声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术前超声诊断YST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9例YS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分析漏诊、误诊原因。结果 29例患儿中,超声正确诊断25例,漏诊1例,误诊3例,准确率为86.21%。所有患儿初次就诊时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结果均明显升高,均> 1000 ng·mL-1。结论 超声检查对儿童YST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AFP水平检测结果显著升高可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有助于早期识别和确诊YST。
目的 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与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每日30min的AOT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POMA-G)以及10 m步行测试(10-MWT)比较2组患者下肢平衡与步态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和POMA-G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 <0.001),且观察组BBS评分和POMA-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 2组10-MWT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 <0.001,P <0.05),且观察组10-MWT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OT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以及步态功能的改善,增加步行速度,提高步行能力。
目的 构建并验证干眼症互联式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效果,为干眼症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选取2022年8—12月就诊的68例干眼症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5月就诊的67例干眼症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互联式健康教育。于干预前及干预第1、2周,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对2组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后第1、2周:2组OSDI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ESC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互联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干眼症患者眼部不适症状,提升患者疾病护理能力,且流程简洁高效。
目的 探讨改良置换液配方在重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日间间歇性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重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日间间歇性CRRT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使用原有配套置换液配方,观察组采用改良置换液配方。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肾功能及血糖、钾、钠、氯、钙、血气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上机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钾、钠、氯、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上机6h、下机后pH值及HCO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组干预过程中低血糖、感染、失衡综合征、低血压及造瘘口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置换液配方用于重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日间间歇性CRRT,能提升患者肾功能,有助于改善血糖、钾、钠、氯、钙、血气水平,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目的 探讨复方精油穴位按摩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效果。方法 选取合并RLS的血透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同时加用远红外线照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精油穴位按摩,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实际血透治疗时间、提前结束血透治疗次数、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中医症状评分、国际不宁腿综合征量表(IRL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实际血透治疗时间延长(P <0.05),提前结束血透治疗次数明显减少(P <0.001)。治疗后,观察组Kt/V及UR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P <0.001)。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评分、IRLS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IRLS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01)。结论 复方精油穴位按摩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合并RLS的血透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延长患者实际透析时间、减少提前结束血透治疗次数,提升血液透析充分性及患者睡眠质量。
目的 探讨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乳腺癌术后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淋巴水肿识别和干预策略,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淋巴水肿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自感症状(采用BCLE-SEI评分进行评估,包括功能、社交、睡眠、性生活、情绪和归属感6个维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BCLE-SEI评分在功能、社交及情绪维度得分优于对照组(均P <0.05);而在睡眠、性生活和归属感维度得分均为0。结论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在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恢复自主活动时间,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定),以及护理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恢复自主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 <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降低;试验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 <0.05)。结论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目的 探讨孕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经产妇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9月就诊的80例经产妇,按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观察组(孕产一体化管理),比较2组分娩方式、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情况、不良妊娠结局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妊娠期与分娩期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妊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经产妇给予孕产一体化管理有助于降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优化其妊娠结局,获得产妇较高的满意评价。
目的 探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路径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自我感受负担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用药依从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2组干预后自我感受负担评分显著降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用药依从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比70.00%,χ2=7.680、P=0.006)。结论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积极用药治疗,满足护理需求,改善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基于“6A”护理管理模式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行FFA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6A”护理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配合度、心理状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者满意度和眼部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配合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χ2=4.114,P=0.043)。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得分高于对照组(t=5.876,P <0.001),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478 3、t=6.784 6,P <0.000 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χ2=7.440,P=0.006)。观察组患者眼部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FFA患者在检查中实施“6A”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相关知识认知,进而提高其检查配合度,缓解检查中的不良情绪,并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目的 探讨血液吸附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慢性肾衰竭伴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血液吸附和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比较2组感染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指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感染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88%比78.13%,P=0.023),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3%比18.75%,P=0.045)。2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甲状旁腺素、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慢性肾衰竭伴感染患者经血液吸附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可促进感染症状缓解,炎症反应及甲状旁腺素水平下降;在改善肾功能的同时,还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体力活动消耗每周小于4180 kJ可被判定为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 PI),规律的体力活动是预防和管理脑卒中的根本措施。脑卒中患者体力活动研究不多见且国外报道多于国内,其体力活动水平总体呈现出低下,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脑卒中患者PI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人口学因素、自我效能、疾病状况、心理因素及感知到的益处。对体力活动现状进行评估和干预时,除了借鉴国外研究的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规范评估的工具,提出中国式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潜在剖面分析(LPA)对识别群体异质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方法学特点为以个体为中心、对变量类型不作要求、不受类别数量的限制。文章对LPA在自杀或自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或自伤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心理状态、精神疾病)、环境因素(网络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自杀或自伤的特征包括自杀意念情况、自杀未遂情况、自伤频率及行为等。LPA可为自杀或自伤人群的分类和个性化干预提供有效的工具,但对个体的风险评估目前尚存困难。
非自杀性自伤(NSSI)现已成为青少年中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尊作为个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自尊水平与NSSI呈负相关,自尊可能在其他变量与NSSI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还可能通过其他变量对NSSI产生间接影响。因此,积极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可能有助于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文章对青少年自尊与NSSI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NSSI的防控提供新的视角。
绝经期泌尿生殖综合征(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GSM)是指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因雌激素和其他性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生殖道、泌尿道萎缩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的集合。随着人口老龄化,绝经后女性增多,GSM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女性生活质量及危及其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患者因缺乏对绝经相关泌尿生殖道变化的正确认知,羞于谈论病情,避讳就医,从而延误治疗时机,长期以来我国对其发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缺乏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及分析。文章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并结合西医的诊治特点及流行病学,综述近年来GSM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征,是加重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是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LDL-C正常人群仍存在ASCVD风险,此外,研究表明血脂亚组在预测ASCVD风险方面比LDL-C更准确。自血脂亚组被发现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高致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的血脂亚组,从而为ASCVD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因此,文章就血脂亚组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其与ASCVD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为血脂亚组的临床预测价值提供理论基础。
编辑部公告
下载中心
友 情 链 接
版权所有 © 2011《实用临床医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赣ICP备20001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