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淋巴示踪技术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
盛建华江爱云李国强刘建平 |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
|
|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示踪技术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例)与纳米炭组(26例),2组均在全面探查腹腔,确认无远处转移、原发肿瘤可切除后行标准的根治性结肠部分切除术,其中纳米炭组于肿块边缘浆膜下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淋巴结示踪剂),待其循淋巴管充分回流后,施行根治性结肠部分切除术。比较2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纳米炭组黑染淋巴结与未黑染淋巴结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结果纳米炭组检出淋巴结(21.10±8.6)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20±5.2)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未黑染淋巴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3%比17.3%,P<0.001)。结论在结肠癌手术中应用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准确、精细地清扫更多的淋巴结,有助于术后病理分期。
|
|
关键词 :
结肠癌手术,
淋巴示踪技术,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淋巴结转移
|
|
基金资助: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项目(20157133); |
[1] |
李静亚. 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18(07): 57-. |
[2] |
祝慧婷; 刘程程; 梁美蓉; 刘晖; 江维; 曾四元. 血清SCC-Ag水平与宫颈鳞癌ⅠB1期病理特征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9): 30-. |
[3] |
汪丽平; 刘存山; 骆献阳.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11): 69-. |
[4] |
何丹; 杜娟; 曾丽华; 陈丽; 孔桂兴; 黄彬华; 韩淑珍. 乳腺癌ki67、cerbB-2、p53、nm2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2): 9-. |
[5] |
陈伟斌; . 结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04): 32-. |
[6] |
罗来斌;黄湖南;郑马亮;邱卫明;. 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03): 46-. |
[7] |
杨宏伟; 路忠志; 肖秀丽; 吴斌. 5-Fu缓释剂局部植入对进展期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11): 1-. |
[8] |
方政; 陈胜家; 陈赛全; 聂运祥; 闵科. 规范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01): 1-. |
[9] |
万里晖; 刘晖; 郭晓白. 结肠癌组织中瘦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08): 1-. |
[10] |
高晓燕; 李力; 黄群; 杨情远. 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11): 1-. |
[11] |
陈元生; 张海森. 老年人胃癌27例报告[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45(04): 1-. |
[12] |
程红平; 汪自文; 汪连保; 汪卫星. 69例鼻咽癌CT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45(03): 1-. |
[13] |
史子敏; 潘正跃; 邹伟; 葛根. 双侧肾上腺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43(05): 1-. |
[14] |
余绍青; 刘建英; 刘焕兵. 一例直肠癌误诊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42(04): 1-. |
[15] |
聂梅俐. 9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治疗体会[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41(S1): 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