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文双; 林志坚; 张季声. 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急性期梗死进展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5): 1-. |
[2] |
文渊; 田泽洪; 刘斐; 王梦洪.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球囊损伤术后颈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6(02): 1-. |
[3] |
彭小维; 林森. 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兔角膜碱烧伤组织的修复效果[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6(01): 50-. |
[4] |
黄根华; 谭布珍. 上皮性卵巢癌伴血小板增多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10): 102-. |
[5] |
何赤东; 刘丽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促进软组织损伤愈合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2): 96-. |
[6] |
万明玉; 肖乔梅; 尹小明; 冷红文. 采血因素对SD大鼠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1): 20-. |
[7] |
张建中; 翁红林; 梁爱军; 万登峰. EphB4、EphrinB2和HIF-1α在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1): 41-. |
[8] |
余茂生; 马彬; 林庚生; 盛国太; 谢国波. 肝素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2例[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1): 105-. |
[9] |
赵晓华. 血清铁蛋白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12): 7-. |
[10] |
张春晖; 陆春梅; 胡姿平.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比较[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10): 76-. |
[11] |
邵莹. 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10): 19-. |
[12] |
沈国飞; . 大型血小板比率、尿微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4(10): 18-. |
[13] |
张新文;李三潭;陈晨;张源祥;李忠信; .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05): 9-. |
[14] |
尹小明;赵诗云;彭旦明;饶丽华; . SD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测定方法的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3(08): 6-. |
[15] |
黄更珍;贺国斌;张耀丹;贺莉;江毅敏;.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发Budd-Chiari综合征1例[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3(01): 10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