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31水平的表达 |
张丰萍于乐李刚冯晓然邱国萍 |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
|
|
摘要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分析探讨其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SLE患者为试验组[根据整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是否≥5分,分为活动组28例及稳定组12例],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清IL-31水平的表达,并分析IL-31与疾病活动指标(SLEDAI评分,补体C3、C4,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ANA、ANCA、IgG抗体、血沉、CRP等)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40例SLE患者中活动组与稳定组2组之间血清IL-31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5±12.4)pg·mL-1比(67.1±10.9)pg·mL-1,P=0.008)];2组血清IL-3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32.8±8.7)p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SLEDAI评分(r=0.447,P=0.004)、补休C3水平(r=-0.431,P=0.002)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表达增加,且与狼疮疾病活动有关。
|
|
关键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
IL-31,
SLEDAI评分,
补体C3;
|
|
基金资助: 江西省卫计委科技计划项目(20187109); |
[1] |
刘凡尹薇. DNA免疫吸附治疗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血清D-二聚体、 IL-23水平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60(1): 65-. |
[2] |
巴宏军覃有振林约瑟李轩狄王慧深王尧.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Libman-Sacks心内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J]. 实用临床医学, 2019, 20(3): 36-. |
[3] |
陆伟桃周道平. 血清TPOAb、TGAb和补体C3、C4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8, 19(8): 12-. |
[4] |
张荣伟余乐张秀灵范洁刘念邱晓娟纪丽献段新旺.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18, 19(4): 1-. |
[5] |
余六秀; 刘兰; 谢丽华; 万燕; 黄春晖. 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对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3): 82-. |
[6] |
肖茗渊; 马怡; 陈兴国; 匡渤海; 钟荣梅. miR-499、miR-196a2、miR-14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2): 13-. |
[7] |
段新旺; 张秀灵; 黄清水; 尚静静; 毛绍园. 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5(01): 84-. |
[8] |
段新旺; 张秀灵; 尚静静; 毛绍园. 中国江西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主要临床特征[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4(12): 1-. |
[9] |
李秋月; 李六生. 狼疮脑合并颅内感染病例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53(01): 1-. |
[10] |
张晓梅; 夏小明; 连金泉; 罗兴燕; 杨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2(04): 1-. |
[11] |
徐晗; 陈钦开. 免疫吸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04): 1-. |
[12] |
张晓梅; 罗兴燕; 连金泉. ANA、抗dsDNA、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2(01): 1-. |
[13] |
. 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第10卷(1-12期)文题索引[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12): 1-. |
[14] |
江敏; 张徐明; 胡玲; 刘炬.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一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10): 1-. |
[15] |
刘洋; 房向东. 腺垂体激素的免疫功能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1(08): 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