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药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
欧阳龙明 |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科; |
|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雷贝拉唑10 mg,qd。对照组为莫沙比利5 mg,tid,联合雷贝拉唑10 mg,qd。疗程为4周。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并要求患者加强自
|
|
关键词 :
中药,
胃食管反流,
雷贝拉唑
|
出版日期: 2010-09-28
|
[1] |
邓绿; 伦伟健; 梁晓燕. 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12): 14-. |
[2] |
贺守第; 李建杰; 黄胜光; 杨平常; 刘志刚. 改良中药复方Formula-3治疗BN大鼠食物过敏模型的疗效及肠道的病理变化[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56(05): 10-. |
[3] |
梁海凤; 陈惠. 中药抑孕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4): 40-. |
[4] |
曾小燕; 谢勇; 傅颖珺; 罗芳. 中药单体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致炎活性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56(04): 76-. |
[5] |
黄荳; 胡炜华; 黄伟; 胡晓.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转运机制及相互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56(02): 96-. |
[6] |
方圆. 以单纯咳嗽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1例并文献复习[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01): 16-. |
[7] |
李杏婵.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联合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7): 59-. |
[8] |
刘利龙; 王苹朱; 熊俊瑶; 刘书南; 冯娜敏; 廖成宾; 雷恩骏. 5-HT系统在疼痛调节机制中的功能及其研究现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5): 94-. |
[9] |
杨姜德; 刘可越; 何明; 裘佳龄. 半仿生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提取中的应用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5): 87-. |
[10] |
牛小羽; 张玫; 佘静. 不同类型的食管动力异常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4): 33-. |
[11] |
何伟逸; 杨成彬; 刘晓宇; 黄海珍; 杨平常; 刘志刚. 复方中药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其机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3): 1-. |
[12] |
王俊轶; 李建杰; 李国平; 刘志刚; 刘晓宇. 鸡卵清蛋白食物过敏大鼠中药口服治疗的实验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3): 6-. |
[13] |
王石秀; 况荣华; 傅颖珺. 中药单体对炎症性肠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55(03): 96-. |
[14] |
周琳. 128例小儿持续性咳嗽的诊治[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2): 74-. |
[15] |
黄敏. 射频联合中药治疗慢性滤泡型咽炎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02): 76-. |
|
|
|
|